王丹譽
李廣雖然愛兵,盡管士兵都喜歡跟隨他赴湯蹈火,可是他的部隊沒有組織紀律。行軍時不成行列,打仗時沒有陣形。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边@首《塞下曲》是不少人耳熟能詳的詩歌。他的作者是唐朝詩人盧綸,贊美的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而在王勃《滕王閣序》中,一句“李廣難封”更是寫盡了一代名將的坎坷人生。
“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舉世無雙,生平戰(zhàn)功顯赫。他仗義疏財,關愛士兵,體恤百姓。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將軍,他不但沒有封侯,竟然軍敗身亡。品讀史冊,透過作者司馬遷對他太多的情感關照,我們也能看到“飛將軍”的致命“軟肋”。
軍事是政治產物,普通士兵得知道:為誰扛槍,為誰站崗;將軍更應該懂得:為誰領兵,為誰打仗。然而,李廣竟在這種大是大非面前,犯了糊涂。
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參加平叛戰(zhàn)爭,因他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下首功。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李廣,竟然鬼迷心竅地接受了包藏篡奪皇位野心的梁王偷偷授給他的將軍印。
將印可是權力象征,授受將印也是極具政治意義的大事。接受了篡位者的將印,意味著他已經成為篡位集團的軍事骨干,并將為其篡位目標賣命?;爻?,李廣沒有受到處罰已經是萬幸,得不到封賞自然在情理之中,可他還覺得委屈。也許,這就是給他埋下命運悲劇的禍根。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而身為將領的李廣竟然拒不服從軍令。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與匈奴在漠北決戰(zhàn)。李廣被武帝任命為前將軍,隨大軍出征。出塞后,最高統(tǒng)帥大將軍衛(wèi)青得知單于的下落,就決定親自率軍正面襲擊單于,而命李廣部隊從東路策應。
但是李廣很想作為先鋒正面出擊,當場就不情愿地說:“我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卻派我從東路策應,何況我從未成年就和匈奴打仗,現在好不容易有這次機會碰到單于,我想從正面出擊,和單于決一死戰(zhàn)!”
他怎么也想不到這是皇帝的最終安排,就強硬地拒絕調遣。大將軍衛(wèi)青命令長史下達命令,要求李廣趕快回自己部隊執(zhí)行軍令。李廣憤然而起,竟然不給大將軍衛(wèi)青打個招呼就拂袖而去。甚至于到最后,大將軍追查李廣部隊因迷路失期之罪時,他竟不屑于面對“刀筆之吏”。從這些方面,人們不難看出,李廣將軍違反了軍人以執(zhí)行命令為天職的古訓,竟不服從軍令。
李廣雖然愛兵,盡管士兵都喜歡跟隨他赴湯蹈火,可是他的部隊沒有組織紀律,行軍時不成行列,打仗時沒有陣形,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宿營,全體將士各行其是,就連簡單的打更巡邏這種警戒自衛(wèi)的措施也不采取,他的指揮部也很少下發(fā)文書,因為距敵較遠而萬幸沒有遭遇敵軍突襲。
和李廣同事多年的程不識將軍曾說:“如果李廣軍隊突然遭遇到匈奴進攻,根本無法抵擋?!笨梢姡顝V軍隊紀律松弛到什么地步。
領導者必須有寬闊的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受到部屬的擁護、群眾的愛戴,才可能獲得戰(zhàn)爭勝利。然而李廣卻心胸狹窄,不能容人。他賦閑期間,一次到鄉(xiāng)間飲酒晚歸到霸陵時,已經閉關。隨從就對霸陵尉喊話:“前任的李將軍到此,趕快開關放行!”
酒醉守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夜里都不得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李廣只得露宿霸陵下。不久,匈奴入侵遼西。武帝急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準許派遣霸陵尉和自己同行。剛到軍中,李廣就把霸陵尉殺了,然后向皇帝上書謝罪。這件事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李廣睚眥必報,也失去很多兵心和民心。
李廣歷侍三帝,身居高官四十年,身經百戰(zhàn),屢建奇功,威名遠揚,不僅沒有封侯,而且最終還落得軍敗身死的可悲下場,除了社會制度等客觀原因,就其主觀而言,不講政治,不服從命令,軍紀不嚴等,都注定了他人生悲劇的最終結局。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