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妹
(200000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郵寄送達作為仲裁委員會仲裁暫行規(guī)則規(guī)定的幾種主要送達方式之一,長期以來在仲裁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當事人所在地交通不便、送達路途較遠的案件中,郵寄送達體現出快捷、高效的特點。但是,由于實踐中種種不規(guī)范行為導致郵寄送達的優(yōu)越性未能充分發(fā)揮,主要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1)郵寄送達時間長。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不少當事人因事務繁忙而無法及時確定合適的直接送達時間,或是缺乏法律意識、認識不到及時簽收法律文書的重要性,再加上郵寄送達高效、便捷的特點,郵寄送達已經成為仲裁中送達的首選方式。但“首選”并非“最佳”,仲裁過程中需送達的仲裁通知、裁決書等材料,少則送達1、2次,時間長達一星期之久,多則送達3、4次,需要長達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送達的時間長、效率低。若不分遠近、方便與否,首選郵寄送達不僅體現不出其本身快捷的特點更會造成高額郵資的浪費。
(2)身份信息不準確。郵寄送達被退回的情況,大都是因為當事人提供的身份信息不準確。由于立案時只需提供當事人的基本身份信息(如身份證復印件、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等)即可,于是很多申請人都怠于提供被申請人的詳細信息,有時甚至連有效的聯(lián)系電話都沒有。若當事人身份信息變更、搬離舊址或是更換聯(lián)系電話,在后續(xù)的仲裁過程中聯(lián)系不到被申請人,郵寄送達的法律文書只能退回,雖然退回郵件亦視為送達,但送達地址不準確會成為當事人挑戰(zhàn)仲裁裁決的理由。
(3)送達過程不規(guī)范。因個別郵遞工作人員缺乏責任意識,在送達過程中出現法律文書送達不及時、簽收時未核對收件人身份或他人代收時未登記身份證信息、送達后沒有及時在網上進行信息更新導致辦案人員無法查詢送達狀態(tài),又或出現郵遞工作人員未到郵單地址實際投遞或者未滿足在5日內連續(xù)投遞3次便將郵件退回等現象。同時,因郵遞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匱乏,一般郵遞工作人員難以掌握法律文書送達的專業(yè)性、復雜性及郵寄送達的豐富法律內涵,從而導致郵單上明明備注有“本人簽收”卻還是將郵件交由他人代收,影響送達的有效性,甚至可能需要重新送達,不僅浪費了仲裁資源,更嚴重影響了案件的進程。更甚者,郵遞工作人員中在辦案人員與其溝通時消極怠工甚至惡語相向,這都對郵寄有效送達造成了阻礙。
(4)退回原因花樣多?!安闊o此人”、“收件人不在指定地址”、“收件人名址有誤”、“拒收退回”、“其他”等,這些都是郵寄退回常見的原因,但在實踐中除了“拒收退回”之外,其他幾個選項都由郵遞工作人員自己根據情況選擇。不少郵遞工作人員也反映,其操作系統(tǒng)之中的退回原因只有一兩個選項,所以只能選擇意思較為相近的,但對其而言“差不多”的選項可能直接導致此次送達無效。
(1)優(yōu)化送達策略。郵寄送達是一種便捷、高效的送達方式,但如果不分情形一味地將郵寄送達作為首選方式則會適得其反,對經濟、效率都會有影響。因此,制定詳細的送達策略顯得十分必要。如:
第一,通過分析案件當事人的地址,得出一個合理距離,在距離本會合理距離之內,督促當事人親自來簽收法律文書,若確有必要也可在與當事人聯(lián)系確定準確時間的情況下采取上門直接送達的方式。這樣不僅降低了經濟成本,更能確保法律文書及時的有效送達。
第二,在合理距離之外的當事人,如果確實聯(lián)系不到或者當事人確無時間親自領取文書的情況下,可采取郵寄送達的方式。
(2)加強立案審查。雖然立案時只做形式審查而不做實質審查,立案人員也可以通過加強形式審查的方式來提高郵寄送達的成功率。如:
首先,審查申請人身份信息的同時讓其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并查看其填寫的地址是否有詳細的區(qū)域、街道名稱、門牌號碼等,如有多個住址,需將每個住址都詳細寫入。
其次,督促申請人提供其所了解的被申請人的詳細情況,不僅限于被申請人身份證載明的信息或是營業(yè)執(zhí)照載明的信息?,F場核對申請人提供的被申請人的電話號碼,如有誤,督促申請人盡快查詢并提供被申請人現時有效的聯(lián)系方式,或到相關部門查詢被申請人的基本信息,申請人查詢過程中認為有必要時,可請仲裁委員會予以協(xié)助。
最后,向當事人明確告知,若故意提供錯誤、虛假、不詳的地址而導致不能有效送達,應自行承擔責任后果。
(3)加強與郵政機構的溝通并建立成效考評。郵遞工作人員上門投遞以及事后反饋是郵寄送達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會直接影響到該次投遞是否有效。因此,加強與郵政機構的溝通并建立成效考評十分必要。具體舉措如下:
第一,加強與郵政機構的溝通。與郵政機構在送達法律文書上形成合作關系,但僅限于郵政機構每日派郵遞工作人員統(tǒng)一收取郵寄文書并分發(fā)出去,對于郵件是否由專人派發(fā),是否將法律文書與普通郵件相區(qū)分等后續(xù)過程并沒有進一步的交流,這直接影響送達的效果。所以,通過與郵政機構的溝通,建議郵政機構加強對郵遞工作人員(至少是對派送法律文書的郵遞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和相關法律培訓,提高業(yè)務能力和法律意識,增強其責任心,從而進一步加強仲裁委員會與郵政機構間的銜接配合,規(guī)范郵寄送達方式。
第二,建立評價考核機制。因與郵政機構溝通不足,且郵遞工作人員認識不到法律文書送達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從而導致郵遞工作人員會有“送好送壞一個樣,送掉送不掉一個樣”的想法。在實踐中,有個別郵政工作人員不按規(guī)范投遞、不及時投遞、不到實地投遞、隨時換人投遞,甚至有投遞情況作假、弄丟郵寄文書的現象發(fā)生。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對郵寄送達進行合理考評的問題上還缺乏具體的考慮,沒有制定相應的評價考核制度,從而使得個別郵政工作人員怠于履行其職責。建立評價制度,將每一份郵寄送達的法律文書與送達該文書的郵遞工作人員緊密相連,在投遞完成之后根據(綜合考核結果以及投遞的效率、郵件的完好程度、當事人的簽收評價等方面)給予其一定的評分,每月再根據其綜合評分對其進行獎懲。讓整個郵寄送達過程與該過程中的每一位郵遞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掛鉤,才能讓其真正意識到郵寄送達的重要之處,才能更好地提高郵寄送達的成功率。
雖然送達制度在仲裁規(guī)則中只有簡短的一條規(guī)定,但其貫穿整個仲裁過程,制約著整個仲裁進程的節(jié)奏。若是能對其中尚有不足的郵寄送達制度加以完善,對仲裁工作高效開展無異乎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