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姣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面臨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在中考分數(shù)的殘酷遙控下,學生、家長以及學校都著重于語、數(shù)、外的課程教學,對于其他學科不重視。再加上開卷考試的影響,更加重了不重視的程度??墒侵锌紩r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卻都要成績。所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對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都很被動,都得不到快樂,課堂效果也不明顯。如何提高一向被學生認為枯燥乏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呢?怎樣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提高它的實效性呢?這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急待解決的問題。
二、情境教學能否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添磚加瓦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體驗過程。兩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情境教學應該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添磚加瓦
1.情境教學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學生生活經(jīng)驗、社會實踐相聯(lián)系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自主學習,勇于探究,提高課堂實效。
2.在情境教學中,默化學生的行為。“趣”是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的調(diào)味劑,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激“趣”,加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并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應使學生帶著所學的知識躍出課本,走出課堂,通過自己的多方實踐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更要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具有實用性的教學情境,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使學生由樂學到善學。使教師也能體會到教學的樂趣,從而由樂教到善教。
三、情境教學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添磚加瓦的實踐
1.創(chuàng)設時政熱點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新課改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再是純粹的灌輸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追求,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時事的事例豐富生動又和教材有一定的聯(lián)系。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結合時政講道德與法治課,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我在授課前五分鐘設置了和本課內(nèi)容有關的時事點評,讓學生自主捕捉身邊的時事信息,利用五分鐘的時間向同學展示。課后要把時事資料分類整理,例如法制類、環(huán)境類、經(jīng)濟類、軍事類等,作為以后回答問題,分析問題的依據(jù)。讓學生去收集、整理時事資料,促使學生去關注世事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脈搏,既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良好品質(zhì),又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既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思維又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把具體問題情境化,巧妙設疑,調(diào)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以問題情境為紐帶的初中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發(fā)展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目的在于創(chuàng)設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習更有興趣、更有熱情。
在教學中,把中學生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引題,讓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辨,進而借助引題潛移默化地引入所學東西。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愿意學,而且有利于增加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例如:在講八上《難報三春暉》時,用了視頻《跪羊圖》。我先循環(huán)播放畫面,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看,一是哪些畫面給你印象深刻?二是它告訴你什么道理?把教材順序打亂,看到哪、講到哪。完全由學生主宰課堂,既喚醒了學生感恩父母的情緒又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再例如:巧用標點符號設疑,調(diào)動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講《我能行》導課時,讓學生讀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學生念得鏗鏘有力)問學生你更喜歡哪種讀法,由此說明自信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力量。這樣水到渠成的導入自信。在講《感悟青春》,解決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時,也用了標點符號。學生一目了然,理論深入淺出,大大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活躍了課堂氛圍。這樣講理才有人服,達到了由知到行的統(tǒng)一。
3.把學生生活情境化,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有情可動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體驗,互相交流。在場景感知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和感悟,獲得新知識,培養(yǎng)情感,發(fā)展個性和能力。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既要考慮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又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覺得有話說。
我在講七上《感悟青春》一課時,我選擇學生在學校參加過的活動,例如運動會、軍訓、開學典禮、文藝匯演等畫面,創(chuàng)設了多個情境,學生親身體驗有話說,交流時有話題也特別熱烈。同學們在教師創(chuàng)建的教學氣氛中,盡情地表現(xiàn)著,能動地活動著,此時的課堂已不只是雙向的互動形式,而是多向的交往,集體的互動。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服務者和引導者,要學會牽線搭橋,要在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教材之間搭橋,讓學生互動起來。在講《感悟青春》時,學生分組探討,給學生這些圖片,和要解決的三個問題;1、我的青春我最酷2、男生和女生3、青春永駐,圖片自由組合解決三個問題,教師加以點撥補充,教學重難點就解決了。學生還愿意參與,課堂氣氛也活躍。再如,《我能行》,分組設計自負,自卑的宣言“就我行”“我最行”“必須行”,“我不行”三個字完全可以體現(xiàn)三者的實質(zhì)。簡單明了。課堂最后設計一個活動“心理診療室”又設置了一個疑點,自負自卑需要心理診療,為什么自信還要心理診療呢?教師強調(diào)努力才能行、不但個人行還要集體行,點出對“我能行”的要求。知識點順理成章得到升華。
總之,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以教學任務作為驅動力,引領學生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運用信息能力,提高交流與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利用各種情境,增加道德與法治課的真實感、親切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情境教學只是多種教學手段之一,在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