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 陳方敏 于大海 張曉光 李凱
1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300170 天津
附睪平滑肌肉瘤臨床少見,國內外文獻報道較少,我院于2012 年3 月收治1 例附睪平滑肌肉瘤患者,現(xiàn)結合病例及相關文獻對該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腫瘤病理學特點、診斷與治療等問題分析討論如下。
患者,男,66 歲。因發(fā)現(xiàn)右側陰囊無痛性腫塊4 個月于2012 年3 月20 日入院。入院前曾口服活血化瘀藥(具體不詳)及左氧氟沙星,病情未見明顯改善。體檢:左側附睪、睪丸未見異常,右側附睪尾觸及一約4 cm×5 cm 腫塊,質硬,無觸痛,右側睪丸未觸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可觸及腫大。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甲胎蛋白、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未見異常?;颊咴谖以盒嘘幠褺 超檢查提示:①右側附睪低回聲結構(附睪頭未見異常,其下方相當于附睪尾處可見4.5 cm×4.7 cm 低回聲結構,邊界光滑回聲不均勻,血流豐富);②右側睪丸鞘膜積液(右側睪丸周圍可見2.5 cm×4.0 cm 液性暗區(qū))。術前診斷為右附睪腫瘤。于2012 年3 月23 日行右附睪、睪丸切除及右精索高位切斷術,同時行右側腹股溝淋巴結活檢術。術中取右腹股溝切口,先切除腫大淋巴結;尋找并提起精索,分離至內環(huán)口,精索分束結扎切斷,后沿精索向下分離并將睪丸及鞘膜推出陰囊,切斷睪丸引帶,取出標本。術后大體標本顯示:右側附睪6.4 cm×5.1 cm×4.8 cm,附睪尾部可見一腫塊,約5 cm×5 cm×4 cm,質硬,切面呈魚肉狀。病理報告:右側附睪平滑肌肉瘤,右精索斷端未見腫瘤。右腹股溝淋巴結:淋巴組織及竇組織細胞增生,未見轉移性肉瘤(圖1)。免疫組化:Desmin(+),MSA(+),CD117(-)。術后7 d 順利出院,因個人原因術后未行放化療等相關治療,術后隨訪11 個月,患者未見復發(fā)轉移,后患者失訪。
圖1 可見大量長梭形腫瘤細胞,胞質紅染,核呈桿狀(×400)
附睪腫瘤發(fā)病率較低,大多數(shù)為良性病變,惡性病變主要以腺癌和橫紋肌肉瘤為主,平滑肌肉瘤比較少見。
原發(fā)性附睪平滑肌肉瘤可起源于精索、附睪或精索血管,多發(fā)生于一側,常單發(fā),通常生長較快,平均發(fā)病年齡約為60 歲[1],本例患者發(fā)病年齡66 歲,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但該病也會發(fā)生于兒童,曾有學者報道過1 例6 歲的平滑肌肉瘤患者[2]。該病臨床癥狀多不典型,主要表現(xiàn)為陰囊內無痛、質硬、不透光分葉狀腫塊,因侵犯周圍結構也可引起陰囊疼痛或墜脹感等不適癥狀。
在診斷時,針對此類患者,可先行陰囊超聲檢查,測量腫塊的位置、大小、密度及血流情況,附睪平滑肌肉瘤的超聲表現(xiàn)為實性非均質性回聲,邊界不清,常侵犯睪丸及周圍組織,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顯示動靜脈血流信號。陳舜等[3]報道稱高頻CDFI 對附睪腫瘤具有較高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是附睪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之一。Akbar 等[4]認為B 超表現(xiàn)常為非特異性,CT、MRI 檢查通過對腫瘤定位、辨別腫瘤形態(tài)特征和組織特性,有助于對睪丸旁腫瘤進行評估和鑒別。
由于術前難以確診,故本病容易誤診,常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附睪炎。超聲表現(xiàn)為附睪增大,部分為低回聲結節(jié),邊界欠清,CDFI 可見豐富血流信號,但發(fā)病較急,常有陰囊觸痛,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腫物可消退。且該病較為常見,有研究表明,泌尿外科的男性門診患者中約有1%的患者診斷為附睪炎。②附睪結核。該病多伴有結核病史,超聲表現(xiàn)為附睪不規(guī)則腫大,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回聲不均勻,邊界欠清,與周圍有粘連。若病灶形成干酪樣壞死,附睪腫塊內??商郊斑吔绮磺?、形態(tài)不規(guī)則、透聲差的液性暗區(qū)。若同時存在輸精管串珠樣改變或陰囊壁探及破潰的竇道等典型體征,則更具鑒別診斷價值;該病對抗結核藥物診斷性治療有效。故臨床上對附睪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經(jīng)抗感染或抗結核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者,應考慮到附睪惡性腫瘤的可能。Gupta 等[5]采取細針穿刺活檢法對228 例附睪結節(jié)進行檢測,其疾病確診率高達90.3%,也可作為鑒別附睪結節(jié)的較為可靠的方法。
附睪平滑肌肉瘤主要依靠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大體標本上,腫瘤切面多呈魚肉狀;在低倍鏡下,腫瘤典型的組織學特征是成束的組織構造中可見腫瘤細胞,瘤細胞呈長梭形,胞質豐富,邊界清楚,深粉色;高倍鏡下則顯示為嗜酸性胞質中含有縱向排列的肌原纖維和鈍性核,胞核大,細胞核體積和形狀均不一致,呈長形,兩端呈鈍圓形似“雪茄煙”樣[6]。有時可見異常的十字形有絲分裂相和多核巨細胞。一些高級別的腫瘤還可見到壞死灶。對于附睪平滑肌肉瘤,還可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幫助診斷,平滑肌肉瘤可表達平滑肌肌動蛋白、特定的肌動蛋白及肌間線蛋白[7]。H 鈣結合蛋白可證實平滑肌的分化用以區(qū)別梭形細胞橫紋肌肉瘤,后者也可表達平滑肌肌動蛋白[8]。供應腫瘤的血管內皮細胞可使CD34 染色[9]。高有絲分裂活動也是區(qū)分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瘤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在高倍鏡視野下判斷惡性腫瘤的有絲分裂閾值需依腫瘤發(fā)生的解剖位置而定。發(fā)生在睪丸區(qū)域的平滑肌腫瘤,只要發(fā)現(xiàn)有異型細胞核的有絲分裂活動,就將它作為惡性腫瘤的標志[10]。
目前由于附睪平滑肌肉瘤的病例較少,對其治療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對于高度懷疑的患者,可于術中進行病理學檢查,一經(jīng)確認,應行患側附睪、睪丸切除術,同時在腹股溝內環(huán)口高位切斷精索[11-12]。根治性附睪、睪丸切除術+精索高位結扎是該病治療的共識[13],但這仍然存在著局部復發(fā)的可能。是否進行預防性腹膜后淋巴清掃也還沒有統(tǒng)一看法,很多學者主張作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但Farrell 等[14]通過對精索平滑肌肉瘤病例的分析,認為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對附睪平滑肌肉瘤而言并不是必須的治療。輔助治療可能會降低腫瘤的復發(fā)率,但選擇也往往有限。Fagundes 等[15]發(fā)現(xiàn)在9 例單純行睪丸切除術的患者中5 例局部復發(fā),而在另一組接受輔助性放療的9 例患者中無一例復發(fā)。據(jù)此我們推斷對附睪平滑肌肉瘤而言,術后放療對預防局部復發(fā)是有效的。Fisher 等[16]報道認為手術后化療是一種姑息性的治療方法,沒有明顯效果。然而,由于目前的病例資料較少,對術后的輔助治療的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對于附睪平滑肌肉瘤的臨床和生物學行為較難做出預測。有文獻表明該疾病的自然病程取決于腫瘤的部位、大小、分化程度及有無淋巴結和遠處轉移[17]。附睪平滑肌肉瘤的主要轉移途徑是淋巴轉移,附睪的淋巴回流與睪丸及精索類似,主要轉移至腹膜后淋巴結,髂血管旁淋巴結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其次為血行轉移,主要轉移至肺、肝、骨等處;局部擴散則是向陰囊以及沿著輸精管至腹股溝管。低級別的腫瘤生長比較緩慢,而高級別的則具有較強的侵犯性,預后較 差。Catton 等[18]曾對14 名患者 做 了回顧性 研究,在8 名高級別的患者中,有5 例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性的功能衰竭或是轉移到腹膜后淋巴結。該病總體預后較差,5 年生存率低,故建議術后終身隨訪[19],定期行胸片及腹部CT 檢查。本例患者術后隨訪11 個月,未見腫瘤轉移復發(fā),后因個人原因失訪。
總之,附睪平滑肌肉瘤是一種少見病,易誤診,預后不良,我們應進一步研究該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