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斌 沈偉忠
本次活動分別對《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限學內容器械體操類項目水平二《單杠:多種形式的懸垂活動方法》、水平二《雙杠:多種形式的支撐活動方法》及水平三《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活動方法》進行單元設計,并從中各抽取1節(jié)課進行了課堂展示。筆者以3節(jié)展示課為例,基于項目特征,從多元的視角,談談“方法”設計的合理性及改進意見。
一、從教材表現標準的視角看“方法”設計的合理性及改進意見
1.器械體操類教材的項目特征
器械體操屬于封閉式技能,是利用規(guī)定的器械,按照一定的時間、空間順序完成不同力度、速度、幅度、姿態(tài)和節(jié)奏的各種身體動作。懸垂、支撐是人克服自身體重,進行懸掛或支撐器械的一種活動方法,箱上前滾翻是助跑踏跳后在縱箱上完成的前滾翻動作。器械器材對增強人體上肢、肩帶及軀干力量,增強關節(jié)靈活性,發(fā)展肌肉本體感覺,提高空間感和平衡協(xié)調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勇敢、果斷、頑強、互幫互助等良好意志品質具有特殊的作用。
2.根據《綱要》中不同教材的表現標準設計不同的“方法”
懸垂、支撐、箱上前滾翻都屬于器械體操類范疇,雖是同一類教材但教材內容和要求不同。懸垂、支撐作為人體基本活動方法,應讓學生多感受多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水平二《雙杠:多種形式的支撐活動方法》單元及單元中《雙杠:支撐擺動的練習方法4》一課為例?!毒V要》中關于“多種形式的支撐活動方法”技能的表現標準表述為:能在“看誰支撐花樣多”等游戲中,分別做出3種以上支撐的動作,如,屈臂支撐、低單杠支撐和移動、雙杠支撐及移動、支撐擺動后跳下至一定遠度等,表現出身體姿態(tài)與動作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并能堅持較長的時間,展示一定的支撐力量與良好的肢體控制能力。從《綱要》的表現標準中可以看出,支撐練習對于水平二的學生來說,盡可能結合游戲,在游戲中學練,同時要表現出支撐練習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對于支撐擺動技術則沒有具體描述。本次活動執(zhí)教教師在教學目標、學練標準等的描述方面較精準,可操作性強,整堂課圍繞直臂支撐、連續(xù)的直臂支撐成分腿坐(直腿)、屈腿彈腿壓杠前擺下展開,重難點突出。但單元名稱是《雙杠:多種形式的支撐活動方法》,實際單元內容為《雙杠:支撐擺動的活動方法》。根據《綱要》中的表現標準,課的內容和練習形式顯得比較單一,在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方面還有待加強。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適當增加多種形式的支撐練習方法,可放在準備部分或作為“課課練”內容??紤]到雙杠器材的數量及安全性等問題,可在地面上進行,如,各種形式的俯臥和仰臥支撐練習,直臂、屈臂、側向的支撐練習,2人或多人的合作支撐練習,不同高度的墊上支撐練習,俯臥撐、立臥撐、爬行等,將靜力性練習與動力性練習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還可開展各種比賽,如,單側支撐的“石頭、剪刀、布”游戲、“推小車”游戲等。這樣,不但豐富了課的內容和形式,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運動能力。
二、從學生學練的視角看“方法”設計的合理性及改進意見
1.學練內容的設置應和教學目標相匹配,學練標準的制訂應具可操作性和可測性
學練內容就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與練習的內容,學練標準是學習該學練內容所要達到的相應要求或標準[2]。在研討環(huán)節(jié),與會人員討論較多的是《單杠:懸垂的練習方法6》一課,單一練習為“屈臂懸垂”,組合練習為“屈臂懸垂+單掛膝懸垂”。但在技能目標的制訂中描述為“……能完成掛膝懸垂及擺動動作”,并能堅持一定時間……可以看到主要學練內容與教學目標不一致。另外,技能目標的描述中“并能堅持一定時間”,沒有量化,不明確?!澳芡瓿蓡螔煜ゼ皵[動動作”,單掛膝和擺動是2個動作,2個層次,完成到什么程度?擺動到什么標準?均沒有闡述清楚,缺少操作性和檢測性,同樣在學練標準中,如,針對屈臂懸垂這一學練內容,學練標準描述為:復習屈臂懸垂擺動,跳下屈膝緩沖,從右側回。很顯然這樣的學練標準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因此,根據技能目標,單一練習建議改為單掛膝懸垂,這樣才符合目標統(tǒng)領內容的原則,并與教案中的重難點相符(重點:掛膝懸垂,難點:上杠成懸垂)。當然,相應的組合練習及學練標準也都要進行改進。
2.從學生能力的差異性看器械體操類項目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方法”的設計要從學情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像箱上前滾翻這樣難度相對較大的項目,更需依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做好分組分層教學。在《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練習方法6》一課中,筆者從課堂觀察中發(fā)現,學生身高、性別有差異,但教師除了對幾名完成箱上前滾翻動作有困難的學生安排在軟式跳箱上外,其他器材均按統(tǒng)一要求,沒有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別差異進行分組分層練習。由于本次活動上課學生身體素質及箱上前滾翻基礎較好,因此學生雖然有差異,但都能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認為器械類體操的分組分層教學是有必要的,水平三的學生在生理、心理及體能方面差異較大,男女生之間差異也在增大。因此建議在設計“方法”時,在跳箱的高度、遠度上做適當的調整,同時可結合軟式跳箱,給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較多的安全感,滿足未能完成動作學生的練習需求。
三、從單元的視角看“方法”設計的合理性及改進意見
本次活動3個單元計劃的設計,緊扣《綱要》理念,方法多,梯度性強,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凸顯技術和體能的融合發(fā)展。在《綱要》中“多種形式的支撐與懸垂活動方法”內容是作為1個單元呈現的,共安排4~5個課時。授課團隊在設計時進行了改進,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在呈現的單元計劃中將支撐和懸垂分開設計,分別設計了7個課時和12個課時。有2點引起了筆者關注:將懸垂與支撐分開編寫單元,在實際教學中容易造成練習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化,如將2個內容放在同一單元構建形成互補,豐富學練方法,增強學生興趣,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綱要》中“支撐跳躍簡單技術及組合”單元也安排了4~5個課時,在《綱要》配套教師用書中“支撐跳躍簡單技術及組合”沒有單元參考的范例,但參照其中“單杠和雙杠的簡單技術及組合”分別安排18個課時。相對懸垂和支撐,箱上前滾翻的動作難度大、技術性強,《支撐跳躍:箱上前滾翻的活動方法》單元設計中缺少了技術維度的呈現,筆者認為如能呈現“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的完整單元更加合適,更有利于教師的看課和學習。
四、從場地器材的視角看“方法”設計的合理性及改進意見
器械體操的教學離不開器材,器材的匱乏一度成為制約器械體操教學的一個瓶頸,當然還受安全性等方面的影響。在本次活動中,展現在與會人員眼前的是將簡易、實用、安全的器材引進體育課堂,尤其是軟式跳箱等,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此也促進了體育教學中“方法”的改進。以《單杠:多種形式的懸垂活動方法》單元為例,學生除了在單杠上學練外,還可在肋木、云梯、雙杠等器械上學練,教師在設計單元時可適當考慮器材的多樣化,從而給學生多樣化的體驗和感受。同樣《雙杠:多種形式的支撐活動方法》,可在雙杠上學練,也可在單杠、墊子、地面等器材上學練,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練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練興趣。
綜上所述,器械體操作為《綱要》必學內容中的限學教材,有著其獨特的鍛煉價值和育人功能。授課團隊在活動中的精彩展示,多方位地拓展了看課教師的教學思路,為看課教師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練方法,對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改進,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曹強.精準學練標準促進學習真實發(fā)生[J].中國學校體育,2019(3):12-13.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