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功能是實施德育,而對于初中生來說,并非每一名學生都有著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因此,必須加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力度,培養(yǎng)初中生的道德品質。本文立足教學實踐,以學生的心理為探究重點,探討了“心理效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心理效應;課堂教學;初中生
初中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在生理上,初中三年恰恰是他們生理成熟的重要階段;在心理上,一方面他們還保留著部分孩童時代的童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而另一方面,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逐漸成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主觀性強,但受挫能力較弱,易于被外界環(huán)境所影響,情緒波動較大。而學習是一個嚴謹?shù)倪^程,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運用正確的學習思路,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是一項極大的挑戰(zhàn)。大多數(shù)初中生的學習心理較為脆弱,對學習有著一定的抵觸感,教師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男睦碚{適,以實現(xiàn)引導他們接受學習、主動學習這一目的?;诖耍疚囊猿踔械赖屡c法治教學為例,探討了“心理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 借助時事分析,引發(fā)心理效應
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期,思維方式逐漸成熟,對待事物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初中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時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時事分析,引發(fā)學生的心理共鳴,以提高他們學習的有效性。
以“個人與集體”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堂開篇,首先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近日,媒體曝光了發(fā)生在8月14日的一則新聞,一位開勞斯萊斯的女士北京某醫(yī)院強行占用急救專用車道,嚴重擾亂了醫(yī)院的正常秩序,加大了急救病人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風險。
設計意圖:作為一起典型的擾亂公共秩序案例,本案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為此,筆者在課堂開篇引入這一實例,旨在引發(fā)學生關注這名女司機的公共道德缺失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心理共鳴,進而對個人與集體的相互關系形成初步認識。
創(chuàng)設情境后,首先提出問題:在這則案例中,通過哪些方面反映出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為什么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
學生合作探究:在個人行為與集體公共秩序、個人公共道德與集體價值觀之間表現(xiàn)出了矛盾和沖突,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個人在公共場所不顧及集體,只考慮個人,說明這名女司機缺乏公共道德意識。
設計意圖:這一案例本身即能引起學生們憤慨,讓他們在思想意識上譴責社會公德缺失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通過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效應,引入“個人行為影響集體”這一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再次用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在NBA賽場上,球員之間通過相互配合,打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進球。
設問:通過觀看比賽,你們領悟到了什么?如何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學生合作探究:集體的基礎單位是個人,任何一個集體都是由個人組成,因此,只有堅持不懈地維護集體利益,才能為個人創(chuàng)設出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首先用視頻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引發(fā)學生對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感知集體與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樹立起集體意識。
二、 借助樹立典型,引發(fā)心理效應
初中生的心理較為脆弱,對外部環(huán)境較為敏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诖?,教師可立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性,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通過挖掘學生在生活中遵守秩序、維護法紀、樂于助人等事例,以此來樹立典型,并在課堂上進行宣傳,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心理效應,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并營造出良好的人文風氣。
以“尊敬我們的老師”一課為例。
在課堂開篇,筆者首先設問:《勸學》中指出,疾學在于尊師,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學生合作探究:一個人要想很快學得知識才干,首先必須尊重老師。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尊師重道”的概念,為接下來的樹立典型做準備。
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入實例并樹立典型:老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班上的同學們都有著良好的道德品質,懂得遵守社會秩序,樂于助人,其中安嘉寧和李嘉豪最為突出。他們不僅尊重學校的每一位老師,同時還關心每一名學生,以及我們的校園環(huán)境,常常在學習之余幫助清潔阿姨打掃操場,分類垃圾,使我們的校園干凈整潔,大家應當為身邊有這樣的同學而感到驕傲。
設問:那么,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還發(fā)現(xiàn)過哪些相同的典型事例?
學生討論交流,并挖掘更多典型。
設計意圖:初中生心理較為脆弱,為此,在樹立典型的過程中,筆者兼顧了全體學生的心理感受,首先肯定他們的道德品質,其次再通過樹立典型,引發(fā)學生的心理共鳴,并通過提問,帶動學生產(chǎn)生心理效應,建立起“我也可以做到”的思想觀念,從而發(fā)揮本課的教育功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三、 結語
總之,心理調適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首先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才能簡化他們的學習流程,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理清頭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健康的心態(tài),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不斷前行。因此,開展心理調適,營造心理效應,教師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馮宗花,馬毅.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8(8).
[2]許誠全.淺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時代教育,2017(8):157.
[3]滕敏娟.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生命教育研究報告[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4-135.
作者簡介:
張心玲,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龍固中學。 or-latin'>吳非,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昌都市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