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寶全 黃佳麗
進入20世紀,因為文明的快速發(fā)展,人越發(fā)對自己以及這個世界迷茫,工業(yè)的鋼鐵巨獸摧毀了大多人所擁有的信仰,西方哲學中的二元對立論越發(fā)突出,導致了經(jīng)常性社會危機。人們急需一種理論來說服自己,這時候存在主義就應(yīng)運而生了。
“存在”是20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獨特見解,他指出人就是一種存在,這個世界也是一種存在,人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他通過對哲學的梳理賦予了“存在”這個詞語新的含義,在西方二元對立的世界觀下,用“存在”的角度觀察和領(lǐng)會世界,從人自身出發(fā)去找尋存在的意義以及去了解世界是什么,這是海德格爾對哲學和人類做出的貢獻。存在主義告訴人們:人可以找到心靈的家園,也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一、存在的意義
“存在”是什么,它有什么意義?海德格爾在他的《存在與時間》中寫道:“存在的意義問題是最普遍最空泛的問題。但追問這個問題卻也可能把這個問題本己地、最尖銳地個別化于每一‘此在本身?!痹谶@里他關(guān)注了作為個體的人是什么樣的一種存在。海德格爾重提“存在”問題與時代大背景有關(guān),隨著科學、技術(shù)、文明的飛速發(fā)展,以前人們所相信的很多東西被解構(gòu)了,個體的人缺乏歸宿感,認為自己游離于這個人類社會之外,人有了一種被異化的感覺。存在主義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個體異化的感覺問題。
在西方哲學史中,存在問題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礎(chǔ)的問題,而且是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guān)的基礎(chǔ)性、根本性的問題。古希臘的哲人不斷追問“存在”是什么,“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它曾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之思殫力竭?!痹谔剿鳌按嬖凇笔鞘裁吹倪^程中,人們直接將“存在”等同于存在物,這就使人們探索的“存在”隱而為彰,西方文明因此而陷入了危機。《存在與時間》重提“存在”的意義問題,為的是探尋一種可能解決這種文明危機的辦法。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思想下,存在主義的提出就是為了顛覆人們以往的觀念,從而更接近真理,讓人們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
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是德國哲學思想最深刻的轉(zhuǎn)折,不論是對于20世紀亦或是對于后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這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他是從希臘哲學的源頭“存在”開始思考問題、思考哲學的,另一方面他又有了對“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所以他的思想不僅是德國哲學思想的轉(zhuǎn)折,也是理解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樞紐”。
二、人的存在——“此在”
在海德格爾的學說里,人首先是一種存在,這是存在里面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此在”。從人被拋到這個世界開始,“在”(being)就開始了。人通達了自身存在的方式,“此在”。人作為“此在”,在開展的過程中,還受到了“現(xiàn)身”“領(lǐng)會”和“說話”的影響,因為它們是“此在”展開的方式。“現(xiàn)身”是人們被拋到這個世界后感受到的一種作為本體的情緒,即“煩”,人們時時刻刻都在“煩”。情緒是本體,你“煩”或者不“煩”它都在,人們要做的只是與它共生。而“領(lǐng)會”則是人們作為“此在”又時時刻刻不甘心“此在”,想著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或者讓“此在”變成更好的“此在”,人們一直都在籌劃和謀求一種可能性。
“此在”要完成自己,首先,它將自己在這個世界中開展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謀求一種可能性;其次,在世界中存在的不僅僅只有“此在”,還有別人——“他在”,這讓“此在”很煩神,因為兩者時刻都在打交道;最后,那就是“此在”與“他在”形成的“共在”,“共在”的存在,使人們很容易就沉淪其中,然后人云亦云地隨波逐流。因此,在未來那種種的可能性到來之前,人們還需要進行規(guī)劃和選擇,做出“先行決斷”,這樣在未來到來之前,就不會太過于茫然,也不會丟掉自我的獨立性。人們重視未來的價值,從而通過自我設(shè)計、自我奮斗達到自我成功,最終實現(xiàn)自我超越。
在快速發(fā)展的世界中,在不斷變化的個體中,人的努力和追尋會得到一種什么結(jié)果,人可以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這是存在主義關(guān)心的問題。因為在科技文明快速發(fā)展的世界中,人擁有的信仰被層層剝蝕掉,追尋人存在的意義、給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的人一個心靈的家園,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海德格爾認為,人從生下來的“在”最后變成毫無可能性的“在者”(being-itself),這中間的過程是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因此在最后的那個“在者”到來之前需要好好地生活,這也就是他說的“向死而生”。在這個從生到死的過程中,人就是“向一種可能性存在,也就是說,向一種可能事物存在,可以有這種意思:汲汲求取一種可能事物,亦即為使其實現(xiàn)而操勞”。人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完成自己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回歸到人們本來就是的那個狀態(tài)中去,這是海德格爾給現(xiàn)代人指出的一條道路?!袄斫饬怂?,才理解了生。生命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走向死亡,直到有一天到達終點,死亡始終如影子一樣和生命一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向死而生,也正因為‘向死而生,生命才有了意義,才有了一種力量?!?/p>
三、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從沉淪走向澄明之境
海德格爾認為“在世界之中存在”是“此在”的一種基本建構(gòu),這種“在世界之中存在”表達的含義就是人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是無法分割的。在《存在與時間》中他指出:“往常只要一涉及‘對世界的認識這一現(xiàn)象,存在之領(lǐng)會總是陷入‘外在的、形式上的解釋。這種情況的標志是:如今人們習以為常仍把認識當作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guān)系,而這種看法所包含的‘真理卻還是空洞的。主體和客體同‘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边@是海德格爾給人們“存在”的解釋,他的觀點是這個世界上的“存在”需要人去顯現(xiàn)出來,人這種“此在”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才顯示出來自己“是”什么。而且人只有不斷地與這個世界互動才能“領(lǐng)會”世界“是”什么。
在“此在”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此在”面臨一種與“他在”的“共在”,這種“共在”很容易讓人失去自己的獨立性而沉淪于這個世界之中。對此,海德格爾給出了一種道路,它讓人從瑣事中解脫出來以恢復本真的我,即“向死而生”。之所以“向死而生”,是因為“死是最本己的、無所關(guān)聯(lián)的、不可逾越的而又確知的可能性,而其確定可知本身卻是未規(guī)定的”。“先行到死中去”讓人面對最本真的我,讓人獲得一種力量去從塵世的瑣事中解脫出來,以積極的態(tài)度嘗試各種可能性讓自己變得更好。
心理學上有種治療方法,就是讓人想象死亡以后還有什么最想做的事,從而讓人鼓足勇氣勇敢地去生活,加倍得過好每一天,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跟海德格爾的“站在泥溝里仰望星空”和“向死而生”不謀而合,兩者都是讓人找尋本真的自我。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論,人只要活著就有可能性,在那個“在者”還沒到來之前,人們依然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人們依然是自由的。也正如德國著名詩人荷爾德林所說:“人生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大地上。”
人們是永遠沒有完成的存在,“知其不可而為之”、不竭創(chuàng)造和永恒超越是人的本性。也正如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說,我們的每一步都在走近自己選定的終點,我們正一步步營造我們自己的結(jié)局。人們的存在本來就代表了無限多樣的可能性,而所有人們“此在”的形態(tài)也都只是在無限可能中被實現(xiàn)的那一種。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人們應(yīng)該好好地關(guān)照自己,甚至能在混亂、波動和沖擊中受益和成長,讓自己在這個塵世獲得幸福,把所有的“此在”和當下都活出生命中最好的樣子。與此同時,人們也能由衷地致力追求所在組織的希望、價值、意義和自由。對死亡的反思和對生命意義的找尋是海德格爾對人最大的啟示:從沉淪走向澄明之境。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