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仙
惡性黑色素瘤小名叫做“惡黑瘤”。雖然發(fā)病率只占所有腫瘤的1%~2%,皮膚惡性腫瘤的5%,但這是一類起源于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可發(fā)生于皮膚(白種人高發(fā))、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不同部位或組織。
人體皮膚分為表皮層和真皮層。幼年“黑色素細胞”躲在皮膚表皮基底層,產(chǎn)生黑色素,使皮膚呈現(xiàn)自然的顏色。當皮膚暴露于日光下,便會產(chǎn)生更多的色素使膚色加深,皮膚變黑或痣,這是對日光損傷的自我保護。但是黑色素細胞長大后就會發(fā)生惡變。
●遺傳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黑色素瘤,那么自身患黑色素瘤的風險要增高8~9倍;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皮膚癌,則息黑色素瘤的風險增高2~3倍。
●誘發(fā)因素 包括紫外線照射、嚴重的日光曬傷史、免疫力下降、痣的不典型增生、良性痣的機械性摩擦引起的破潰、皮膚的慢性炎癥和損傷、化學性致癌物質的接觸等。所以防曬、避免抓撓很重要。如果你的身上長了一顆痣,應把它“關進冷宮”,少暴曬,少摸它。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查包括臨床體檢、原發(fā)灶的活檢和病理檢查、相應區(qū)域淋巴結的B超、增強CT檢查等,必要時需進行病灶的細胞學穿刺檢查、磁共振檢查等。假如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可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手術 手術對于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意義重大,不管是對早期黑色素瘤患者,還是局部進展期,甚至遠處轉移患者來說,如通過手術有可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的患者都應該盡量選擇手術。
●前哨淋巴結活檢 淋巴結轉移為早期黑色素瘤預后的重要因素,約20%中等厚度的病變出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在北美、澳大利亞和西歐地區(qū)廣泛開展并得到一致認可,在中國也逐漸開展(SL×B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技術),用于評估黑色素瘤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風險。
●內科治療 生物免疫治療、化療、放療、分子靶向治療。這些治療后,還要定期復查,及早發(fā)現(xiàn)復發(fā)轉移,通常在術后兩年內每3~6個月隨訪1次,2~5年內每半年隨訪1次,5年后每1年隨訪1次。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