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Colles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指橈骨下端的骨松質骨折,其病變部位多處于橈骨下方2-3cm范圍的骨松質部位,在所有類型骨折中約占7%-10%左右,大多屬于粉碎性骨折,會對關節(jié)面造成破壞,中老年是其主要的發(fā)病群體,且女性多于男性[1-3]。Colles骨折主要是患者在向前跌倒過程中,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背伸,手掌根部著地,導致暴力自下而上傳導,并與向下的身體重力構成剪切力,共同作用在橈骨遠端,導致粉碎性骨折[4]。當前對于Colles骨折的治療主要包括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2種,相關研究表明,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并同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Colles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為進一步證實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療法對于Colles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所收治的300例Colles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予以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及手法復位聯合石膏固定治療,并分別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及臨床常規(guī)護理,對比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將此次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以我院在2015年10月-2018年2月期間所收治的300例中老年Colles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按照治療與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86例,患者年齡分布在50-82歲,平均年齡為(54.2±1.8)歲;患者病程分布在2-15小時,平均病程為(6.3±1.6)小時;病變部位包括:88例為左側,62例為右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85例,患者年齡分布在52-80歲,平均年齡為(53.8±1.6)歲;患者病程分布在2-16小時,平均病程為(6.8±1.7)小時;病變部位包括:89例為左側,61例為右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顯著,P>0.05,因而二者具有可比性。
2 診斷標準:(1)癥狀與體征:患者在受傷后其腕部疼痛且迅速腫脹,一些骨折移位比較嚴重的患者,表現出餐叉樣的畸形,患者腕關節(jié)與前臂相應旋轉運動以及手指活動都會由于疼痛而受到限制,在橈骨遠端位置出現壓痛,并且可能觸及到橈背側移位相應遠折端。(2)X線上,骨折典型的錯位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①橈骨遠端其骨折塊轉向背側移位;②橈骨遠端對應骨折塊轉向橈側移位;③骨折處轉向掌側成角;④橈骨短縮,并在骨折位置有背側骨質的嵌入以及短縮骨折;⑤橈骨遠端對應骨折塊旋后[6]。
3 方法:觀察組患者給予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并同時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首先運用10ml 0.75%的利多卡因藥物實施麻醉,在確定斷端部位以后,從前臂骨折位置背側將麻醉藥物緩慢注入到斷端位置。經充分麻醉后,患者保持坐位,向外伸展患肩部至90°,并屈肘前臂旋前至90°,醫(yī)護人員以前臂近端予以對抗牽引,主治醫(yī)生以兩手拇指于背側位置并列把握患肢的骨折遠端,后兩食指微曲放置在掌側骨折的近端,而其余手指將患者的大小魚際牢牢把持住,并示意牽引對抗,時間3-5分鐘,在輕度移位和整復過程中兩拇指同時擠按掌側,并向上緩慢提起2食指,同時屈腕對骨折掌側成角予以適當糾正。運用折頂法實施重度移位和整復,以牽引對重疊移位充分糾正,雙拇指擠壓患者掌側,并向上緩慢提拉雙食指,且掌屈尺偏;共運用4塊前臂小夾板,經手法復位以后,前臂運用寬棉墊進行包扎,將4塊夾板按順序擺放好,且末端彎度均一致朝向外側。將3條繃帶按次序綁好,要求松緊度均能上下移動1cm為宜,密切注意患者手指顏色變化、麻木等情況,適當調節(jié)繃帶的松緊度。在胸前將前臂懸吊至3-4周時間,在固定期應嚴密監(jiān)測肢體的血供情況,如果患肢出現麻木、發(fā)涼以及顏色紫暗等情況應立即向醫(yī)師進行報告,采取及時予以處理。在手術后對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1)健康知識宣教。通過展板宣傳、多媒體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關于Colles骨折的相關知識,包括其致病原因、臨床特征、手術治療、并發(fā)癥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等;(2)心理護理干預。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與輔導,以消除患者緊張、憂慮等不良心理情緒,使其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3)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同時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術后固定部位相應血供情況,并指導患者飲食以保證營養(yǎng)。對照組患者給予手法復位聯合石膏固定治療,并同時給予臨床常規(guī)護理干預。恢復移位操作方法與研究組相同,恢復后由醫(yī)護人員繼續(xù)對石膏進行牽引固定,以手法塑形對石膏進行固定和定型。醫(yī)護人員站于患者的外側,并將患腕放置在膝部的上方予以尺側,而右膝則支撐在左手的背側,右手掌與魚際部位抵在橈骨的背側。在石膏凝固以后逐漸減小牽引力,等固定2周以后,以前壁功能位管型石膏進行替換?;颊咴谥委熯^程中應依據實際情況適當活動肢體的關節(jié),以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4 觀察指標:治療后,統(tǒng)計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統(tǒng)計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護理依從性等指標。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如下[7]:(1)優(yōu):治療后疼痛癥狀消失,肢體活動自如,且功能恢復至正常,握力與對側一致,掌屈及背伸減少不足15°;(2)良:時有疼痛出現,且無法劇烈活動,功能與握力趨于正常,掌屈及背伸減少為15°-30°;(3)中:經常疼痛,且活動輕微受到限制,功能與握力均減退,掌屈及背伸減少為30°-50°;(4)差:疼痛癥狀持續(xù)性存在,且正?;顒邮艿较拗?,功能與握力有明顯減退,掌屈及背伸減少為50°以上。
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運用SPSS2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此次研究中所統(tǒng)計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來表示,并給予x2檢驗,若結果有P<0.05,則提示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 結果
6.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優(yōu)良率為93.33%,比對照組患者的74.67%明顯偏高,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6.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比對照組患者的11.33%明顯偏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6.3 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比較: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與治療依從性均比對照組明顯優(yōu)越,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2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比較(n,%)
Colles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因橈骨的下端膨大,且屬于密質骨和松質骨的交界部位,在受到間接暴力作用時,身體遭受的沖擊力將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橈骨部位,導致肘部外伸,前臂旋前,致使橈骨下端的骨折遠斷端轉向橈背側移,且掌傾角與尺傾角也出現。因這部位的血運比較豐富,及時而有效的手法復位及固定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腕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
臨床上對于Colles骨折多運用閉合手法復位及小夾板外固定,均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一些粉碎性colles骨折,通常會累及橈骨關節(jié)面且伴有較嚴重的移位,或是下尺橈關節(jié)的脫位,若運用手法復位效果較差,可對患者施以切開復位內固定以及克氏針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手法復位治療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經濟適用,且見效快,帶給患者的痛苦小,因而患者容易接受。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Colles骨折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應盡早復位,且復位手法要準確;小夾板的松緊要適度,以保證患肢血供情況良好;加強肢體功能的鍛煉,促進患肢功能恢復[8]。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優(yōu)良率為93.33%,比對照組患者的74.67%明顯偏高,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對照組患者的11.33%明顯偏低,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均比對照組患者明顯優(yōu)越,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的研究結果相似[9-11],表明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并同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治療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臨床效果確切,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聯合小夾板外固定,并同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治療中老年Colles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可靠,因而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