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愛 康婷雅 于博 董雋永
摘 要: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能有效的促進城市的發(fā)展進程,提高市民綜合素質,改善城市的治理水平,廊坊市在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過程中把志愿服務作為一項重要抓手。高校志愿服務是城市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成熟的體系和較長的活動經驗,參與者素質較高,在供給側改革的今天,為提供更高質的志愿服務提供可能。以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為契機,推動高校志愿服務本土化,加強與政府和社區(qū)志愿服務的合作,優(yōu)化高校志愿服務項目,推進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進程。
關鍵詞:文明城市;志愿服務;城市治理
一、志愿服務在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中的作用
志愿服務是指組織或個人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務工作。志愿服務作為一項公益性、利他性的社會活動,在培育公民意識,推動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志愿服務從三個方面影響著城市文明建設的進展:(1)志愿服務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社會治理是通過多元主體的自治,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政府出現暫時無力和困難的局面時,志愿服務可以為政府解憂,緩解各類社會矛盾。(2)志愿服務可以提升公民意識。志愿服務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渠道,能夠滿足成員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個體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3)志愿服務是實施公民教育的途徑之一。
二、廊坊市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在城市文明創(chuàng)建中的現狀
志愿活動是各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地校團委領導下,以各級各類的青年志愿服務團體為依托,組織在校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投入社會公益活動中。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調查了廊坊市高校學生的志愿活動的參與狀況,了解廊坊市在校大學生對廊坊市“創(chuàng)城”活動的了解和支持度,了解廊坊高校志愿服務在本地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次調查共回收506份問卷,其中男生177份,占34.98%,女生329份,占65.02%。調查發(fā)現問題如下:
(一)廊坊市高校志愿服務潛力開發(fā)不夠
廊坊市有9所高校,在校生10萬人左右。調查顯示有55.14%的同學參加過志愿活動,在對志愿服務的態(tài)度調查中50%的同學表示積極參加,42.29%的同學“想做但是沒有機會/時間去參加”。由此,可以看到在校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有相當大的備用力量有待開發(fā)和挖掘。
(二)廊坊市高構志愿服務活動管理有待加強
1.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大。在獲得志愿服信息的渠道調查中,87.1%的同學通過“學校團委、學生會、志愿服務社團”參加志愿活動,占據第一位。44.44%的同學通過“朋友、同學及其他志愿者”渠道獲得志愿服務信息的占據第二位。41.58%的同學通過社會志愿服務機構獲得志愿服務的信息。在“您不愿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原因”的調查顯示51.98%的同學表示是“志愿服務宣傳不到位,毫不知情”。因此,可以看出學校依然是在校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重要通道,學校在組織和號召青年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中占著主導作用。隨著多媒體的發(fā)展和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崛起,學校志愿服務的宣傳也要緊跟時代的趨勢,創(chuàng)新方法,加強宣傳。
2.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在調查中發(fā)現,在校大學生的志愿服務項目大多比較舊,聚中在“敬老院、福利院、醫(yī)院”等的定期幫扶,社區(qū)清潔等,能夠運用到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志愿服務較少,能參與到城市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項目也較少,在“您覺得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哪些問題?”的調查中57.71%的同學認為“服務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3.缺少志愿服務的反饋和評價機制。大部分的志愿服務活動采用臨時招募的方式進行,事前缺少對志愿者的培訓,事后沒有反饋評價機制,志愿者的獲得感低,打擊志愿者的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63.83%的志愿者認為志愿者活動宣傳不到位,社會認可度不高。57.71%的志愿者認為缺少對志愿者必要的培訓,影響志愿服務效果。
(三)高校志愿服務本地化程度不同低
在對在校生對廊坊市“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了解的調查中顯示,有30.04%的學生“從沒聽說過”,40.71%的在校學生“僅聽說過”26.09%的學生“了解一點”而“很了解”的同學僅占3.16%,但是98.18%的同學表示會以自身行動支持廊坊市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活動。在校大學生對廊坊市城市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并不了解,但是作為擁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群體,對城市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支持度很高。
(四)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缺少經費支持
有人將志愿者當成是“免費的勞動力”,而忽視了志愿者應有的權益和保障。在高?;顒咏涃M中,志愿服務活動沒有相應的經費支持。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者是在校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有些志愿活動在校外,志愿服務活動在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外,學生還需自行負擔志愿活動的其他開銷。在你認為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是否應領取報酬的調查中,55.34%的同學認為是可以領取基本的補貼(路費、飯費)。
三、廊坊市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下高校志愿服務的定位
2018年是廊坊市新一輪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開局之年,廊坊市出臺《廊坊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年規(guī)劃(2018—2020年)》。 制定了廊坊市創(chuàng)建目標和九大提升行動。這九大提升行涉及到公民道德提升,法治環(huán)境提升,誠信守法建設,人文環(huán)境提升,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社會文化環(huán)境提升等。結合廊坊市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行動,高校志愿服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高校志愿服務做好定位,制作志愿服務菜單,建設志愿服務精品項目,提高高校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提升志愿服務質量,擴大志愿服務的影響。
(一)建立高校志愿服務菜單
高校是城市的文化高地、人才高地,利用學科群聚集的特點,針對文明城市建設的要求開發(fā)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務菜單,提升志愿服務的品質,將高校的文化、技術和先進的思想引入城市社區(qū),帶動市民的文化提升。特別是在先進思想宣傳,文化普及,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引領上,做好調研,科學設計,創(chuàng)新形式,設計志愿服務項目形成志愿服務清單,切合廊坊市創(chuàng)建目標和九大提升行動,推動城市文明的發(fā)展。
(二)高校志愿服務本土化
高校志愿服務要著眼與帶動城市的發(fā)展,就要積極的走出校園。高校志愿服務與社區(qū)志愿服務銜接,與城市公共文化機構加強合作和聯系。高校志愿服務利用自身的文化、技能深入社區(qū),開展宣傳和服務,推動社區(qū)的進步和文明進程,繼續(xù)做好“文明星期六”下社區(qū)活動外,與社區(qū)建立定點服務基地,做好長期的合作。
四、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下改進高校志愿服務的保障措施
我國的志愿服務起步晚,發(fā)展快,高校志愿服務體系及制度保障不建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長效化本地化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一)本地政府支持。加強與高校聯系,可以采用訂單式對高校志愿活動進行購買。
(二)學校重視。學校要重視志愿服務活動,加強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志愿活動管理的科學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重視對志愿者的培訓,志愿活動管理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做好前期調研,中期跟進評估,后期做好調整和反饋。
(四) 法制保障,進一步完善生志愿服務相關法律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張鋒.國外志愿服務的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4(4).
[2] (美)伊爾斯利(ILsley,PaulJ.)志愿者教育導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93.
[3] 巫蓉.社會治理背景下學校志愿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7).
[4] 陸士楨,馬彬.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J].社會治理,2018(11).
[5] 孟帥.城市文明建設中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以濟南市志愿服務實踐為例[D],山東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6] 王文龍 充分發(fā)揮高校作用促進城市文明進程[J].科技信息,2011(19).
[7] 李春鳳 高校參與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路徑研究[J].創(chuàng)新教育,2018(6).
[8] 廊坊市 廊坊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年規(guī)劃(2018—2020年)》[Z].2018.4.20.
[9] 陳英.新時代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D].2018年閩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編號:201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