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祎
【摘要】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表達的內容要具體,要有真情實感,有中心,有條理,有重點,展開想象。本文主要談讓作文命題“趣”起來,必須在命題中講究一定的指導藝術,營造趣的氛圍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感可發(fā)。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命題;趣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作文教學是對小學生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表達能力的訓練,是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事物,把所見所想中有意義、有情趣的內容,運用已學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技能進行表達的教學過程。而命題作文,在當前仍是作文訓練的主要形式。傳統(tǒng)的作文指導,常常是教師命題,學生作文。而且,教師命的題目也往往只能就這一個,學生只能就一個題目作文。我們知道,題目既定,就規(guī)定了這篇作文應寫什么,不應寫什么,應怎樣寫,不應怎樣寫……但又要給老師交一篇作文,于是千篇一律,毫無生氣。教師批改作文,也興趣索然,愁眉鎖眼,可又不得不批改,批改作文成了一樁苦差事。
一、讓命題有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皮層下的中樞神經傳至大腦皮層的情緒沖動,好像在呼喚正在沉睡的大腦皮層細胞,使它們積極活動起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新奇”,趣味性的命題能喚起學生的新奇感受,能激起情趣,使之產生“我要寫”的積極愿望。例如《給好朋友打分》《我眼中的老師》《紙鶴之謎》等題目便是。
其次指導方法也要有趣。在出題目前或題目后的指導,可采用多種激起學生興趣的方法。如寫景的作文《趣麗的校園》,《我愛××》就采用優(yōu)趣、流暢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愉悅情境;《我當小老師》就請學生用表演小品展現(xiàn)寫作情境;《有趣的游戲》通過實踐游戲過程讓學生體驗真實感受;《水果中的大個子——西瓜》用實物的直觀演示,來激起學生興趣。
同時,在每次作文命題的過程中,教師指導語言要精心設計,以激起學生“想寫”和“樂寫”的作文興趣。如教學《介紹玩具》一文中,教師精心設計了開場白:“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具嗎?你們玩過哪些玩具?”(學生自由發(fā)言)“是啊,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多少玩具陪伴著我們,給我們帶來歡樂,啟迪我們的智慧!今天,老師帶來一個電動玩具,想不想玩一玩?(讓學生玩一玩電動玩具)你們喜歡這只電動哈巴狗嗎?把自己喜歡的一樣東西告訴別人,讓別人分享你的快樂,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你愿意把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個電動玩具向別人做一番介紹嗎?”再如教學《我當×××》一文中,教師是這樣引入命題的:我們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想成為老師,有的想當醫(yī)生,還有的想當警察,今天老師就讓大家過把癮,當一回你心目中理想的職業(yè),再把經過和內心感受寫下來告訴大家,預祝你們都成功。這樣的一些開場白,使學生聽了都躍躍欲試,寫作積極性也一下子高漲起來。
二、讓命題彌散生活氣息
作文命題體現(xiàn)趣,必須生活化。有一些命題,讓學生無從入手,總感到肚中空空,沒什么好寫,最終為了交差,硬著頭皮“無病呻吟”一番。這樣的作文怎么能體現(xiàn)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可見作文命題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寫他們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生活容易想清楚,對寫的東西想清楚了,才能較順利地用書面語言寫下來。
在學生作文起步階段,教師不應急于命題讓學生作文,可讓學生寫一些日記,從日記中認識到人們的生活,如家庭、學校、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所接觸的人、物、事都可作為寫作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從學生篇篇日記中了解他們生活情境,他們接觸什么,喜歡做什么事,以及對人、物、事的認識和感受。再利用這些進一步指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那樣,在命題作文中,他們的思路開闊了不少,不僅題材多樣,素材更是各不相同。張春君曾寫過一篇很好的日記《世界上有燒飯不添水的人嗎?》。閱后,老師倍加鼓勵,并請他在全班朗讀。課后,詢問他怎么會選了這樣一個好題材時,他很有信心地說:“老師讓我們選寫生活中新鮮的事,一天媽媽燒飯忘了添水,先是讓爸爸去看鍋里飯好了沒有,發(fā)現(xiàn)原來鍋里沒添水。媽媽不信,當她親自揭開鍋蓋,焦味撲鼻,才不好意思地笑了。這件事我覺得新奇,哪有燒飯不添水的人呢?便想寫這篇日記。當時媽媽反對,說這是出她的洋相,待我說出道理,她才認可了?!苯涍^這樣的指導,學生會悟出時時處處留心觀察,便能發(fā)現(xiàn)和積累好素材。這同時也啟發(fā)了老師,在命題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盡可能做到學生有內容可寫。隨著年級增高,命題聯(lián)系生活的范圍可再大一些?!秾Π职郑▼寢專┱f說委屈》《一次沒被發(fā)現(xiàn)的錯誤》《我當了一回“上帝”》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易于激起其表現(xiàn)欲望。
命題就在自己身邊,在生活中。熟悉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給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教師要抓住契機,指導學生觀察生活,落筆成文,力爭寫出一篇篇真實、自然樸實、清新的文章。
《真糟糕》—教室的門進不了啦!《咦,爆炸?》—原來虛驚一場。《你愿意嗎?》—老師讓大家清除街心花園的泥壇。
這些命題和內容貼近生活,有驚、有喜、有趣,孩子們愛寫,有內容可寫就能寫得無拘無束、輕松、明快,描繪出真實的、神奇的童話世界,感受到寫作帶來的愉快。
三、讓命題“動”起來
讓命題“動”起來既是指命題本身形式的“動”,也是指通過命題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讓他們的器官活動起來。
除了命題作文外,還有半命題作文、看圖作文、擴寫、續(xù)寫、改寫、即興說寫、觀察作文、童話作文等,形式多樣。學生有新奇感,才容易產生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另外,要把累疊訓練的命題改得親切點。我們要把小學生經常接觸的題目,加以“形異質同”的變化。因為同題的累疊訓練,會產生相同的刺激物反復地刺激學生大腦皮層中的同一興奮點,必然引起興奮的壓抑,產生疲勞,適當變化一下,學生會感到親切。例如《我的好朋友》作文題,可變化為《××真行》《××的自畫像》《我們班的“小英雄”》等。同時,要善于把先入為主、定勢干擾的命題變活。有些作文題,學生受“先入為主”干擾,跳? ?不出“定勢”圈子,不是感到“沒啥寫”,就是寫俗套的內容。變活是指在題目中給學生留出想象的余地。例如《寫一個熟悉的人》可把“熟悉”改為(××),讓學生自己按優(yōu)勢選擇為“敬佩”“陌生”“尊老愛幼“正直”“助人為樂”……也可以根據(jù)所寫人物的特點,自行命題或加上小標題。這樣學生選擇余地大,興趣自然提高。
我們的作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有意觀察、多向思維、比較選材等良好習慣,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而觀察能力,多向思維能力正是在命題中逐漸培養(yǎng)的。為了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在作文前,常常讓學生組成小記者團,用相機攝取寫作的材料。拔河比賽中,學生拍攝了不少有意義的鏡頭:隊員們如何? ?用力的;啦啦隊如何加油的;觀眾如何全神貫注而又緊張地觀看比賽的。然后在班級辦了攝影展,選送最得意或喜歡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說說照片意思和給照片擬標題的練習。大家的積極性可高啦,有位學生指著一張班級里的隊員在拔河比賽中摔倒坐地仍緊咬牙關,抓住繩子的照片向大家述說之后,同學們展開了熱烈討論,最終擬定了一個“寸土不讓”的題目。這樣的練習不僅訓練了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寫作素材,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作文何愁學生沒啥可寫?
“只有從兒童心底流出的命題,兒童才會以極大的興趣對待它?!比~圣陶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作文命題的真諦。教師在作文命題中,只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寬松的作文環(huán)境,寓趣于命題之中,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思路開闊起來,進而通過寫作文來表達趣,創(chuàng)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