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斌
【摘要】長期以來,老師們基本把指導、批改、講評作為習作課的三要素。有的老師在作前指導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卻大同小異;批改習作時圈圈畫畫,眉批總批,認真閱讀領會的學生卻為數(shù)甚少;而作文講評在他們看來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講評時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如何講評才能促使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關鍵詞】講評;習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實踐中認識到,講評是習作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上好講評課能切實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它能使習作指導有寬度,得以擴展延伸;使批改工作有溫度,學生容易觸摸;使習作教學有厚度,為學生今后的作文搭橋設架。本文以《特別的? ? ? 》和《難忘的同學》為例,提出習作講評課中的幾個轉(zhuǎn)變,力求通過講評課堂的重建,給學生帶來真切獲益。
一、變“浮光掠影”為“有的放矢”
有的老師上習作講評課時,對學生習作未能深入研讀、缺乏精心備課,講評時沒有章法,敷衍了事。課堂上往往用“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內(nèi)容不夠具體、描寫不夠生動……”這樣籠統(tǒng)抽象的評價,不能指明具體的修改方向,小學生囿于認知水平的限制,理解未必到位,也就不能激發(fā)他們的修改欲望及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因此,作文講評要做到有的放矢。老師批改時要吃透教材和學情,尋找學生的共性問題,確定一兩個較為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重點指導。
在批改習作《特別的? ? ? ? 》時,經(jīng)過反復細讀,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大部分同學能準確無誤地抓住題眼“特別”來選材,但部分同學的習作出現(xiàn)選材雷同的現(xiàn)象。全班52位同學,有20位的選材和生日、禮物有關。這樣的選材雖然有些大眾化,可也說明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筆者沒有一味地否定他們的選材,而是通過講評讓學生領會如果選材無法脫離俗套,那就要有嶄新的構(gòu)思吸引讀者眼球,要爭取做到去俗出新,這就是這堂課必須解決的一個重點。所以,筆者努力讓學生發(fā)現(xiàn)雷同中的新穎:
師:很多同學的選材都是過生日、收禮物……這樣的生日讓我想起一句話——“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同樣是寫過生日的題材,有的同學巧妙構(gòu)思,給讀者帶來不一般的感受。(出示文章脈絡)
《特別的禮物》
第一段:母親節(jié)快到了,我想送禮物給媽媽。第二段:我把禮物塞進信封,送給媽媽,媽媽說很喜歡。第三段:揭秘我送給媽媽的是什么禮物——兌換券。第四段:爸爸也想要這樣的禮物。
師生點評:多數(shù)同學寫生日收到禮物,但趙漢欽同學逆向思維,給媽媽送禮物,這就是同中求異了。
《特別的生日禮物》
第一段:我滿懷期待地等著爸爸送我的生日禮物。第二段:我的生日禮物是四軸飛行器。第三段:爸爸教我玩飛行器,突然發(fā)生了事故,是爸爸的雙手保護了我。 第四段:爸爸的手流血了,他卻說不要緊。第五段:我體會到:這個特別的生日禮物是父愛。
師生點評:這篇文章讓人有峰回路轉(zhuǎn)的感覺。寫完第二段,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接下去發(fā)生的事情讓人意想不到。第五段和第一段相呼應,作者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師小結(jié):所以,選材很重要,好的選材是文章的基石;如果選材一般,但有巧妙的構(gòu)思,同樣能吸引人的眼球。
二、變“吹毛求疵”為“惺惺相惜”
有的老師講評時為了省事,會選擇一篇問題較多的文章,請學生談一談這篇文章的不足之處。于是,學生便會侃侃而談,甚至是“雞蛋里挑骨頭”,這些寫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同學可能自尊心受到傷害,從此對習作敬而遠之。
因此,講評課中,老師們立足于“面向全體,鼓勵為主”的原則,在認真研讀學生習作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力爭每一位學生習作中的閃光之處都得以展現(xiàn),達到以點帶面,引發(fā)觸動和改進的效果。如在《特別的? ? ? ?》習作講評課中,筆者設計了“最美題目”“美句賞讀”“佳段賞析”“最佳構(gòu)思”“美文鑒賞”等環(huán)節(jié),大量地展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精妙點滴,筆者和同學一起品味美讀,讓每位作者的閃光點都得到賞識。有的同學謀篇布局方面有獨特之處;有的文章題目取得好;有的某句話描寫非常生動某個詞語用得非常傳神;有的同學有讓人為之一亮的精彩片斷描寫……學生在相互賞識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對寫作的熱愛之情被激發(fā)出來,為習作修改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三、變“紙上談兵”為 “實戰(zhàn)演練”
只評不改假把式,又評又改真提高。只有讓學生在習得方法后動筆修改習作,學生才會有深體會,真進步。雖然講評課以“正面鼓勵”為原則,但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以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并指導修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難忘的同學》習作中,對人物的描寫不夠傳神、不夠具體是學生的突出問題。出示了一位同學描寫的班級辯論賽的片段后,筆者沒有直截了當?shù)卣垖W生來評議這段話的不足,而是請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上去思考:“作為讀者,看了這段話,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嗎,你還想看到怎樣的情景?”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想看到這位同學當時說了什么,有的說想看到他的神態(tài)、動作,有的說想看到反方辯手的反應……這樣委婉的方式保護了作者的自尊,吸引作者愉快地加入到討論中來,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接收了同學們提供的信息,明確了修改的方向,從而達到愿改會改樂改的效果。
接著,筆者請全班學生當場練筆,把例段加以修改和完善。在巡視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同學掌握了修改的方法,能獨立修改片段,補充了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旁觀者的反應……大部分同學的描述生動形象,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一些習作困難生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最后筆者要求每一位同學結(jié)合課堂上的收獲,全面修改自己的習作。在這樣的一次次螺旋式上升的訓練中,學生的修改能力和習作水平切實提高了。
四、變“教師本位”為“順學而導”
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習作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改能力。因此,講評課不應由老師“一枝獨秀”,應該讓學生“百花齊放”,要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學生的“群言堂”,讓同學們自己發(fā)現(xiàn)優(yōu)點,評點不足,提出建議,做講評課的主人。但是,讓學生掌握評改的話語權,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應積極參與并高屋建瓴,為學生指點迷津,傳授方法,使學生習得寫作的方法技巧。如《難忘的同學》講評課中,筆者出示了一位同學的開篇與結(jié)尾:
(開篇)在小學六年的朝夕相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班的活寶——陳哲延,他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不少的麻煩,不信你往下看。
(結(jié)尾)這個活寶陳哲延可以用一首歌的歌名來形容,那就是——“讓我歡喜讓我憂”,他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學生對這個片段進行了評議,認識到好的開頭結(jié)尾要做到點明中心,前后呼應……乍看之下,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了。但筆者并不滿足于此,又出示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從網(wǎng)上摘錄而來,有多位學生使用)。筆者再一次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這段話做文章的開頭好不好呢?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習作的認識上了一層樓:雖然網(wǎng)上摘錄的段落在語言上更加優(yōu)美,但千篇一律,沒有個性,不能體現(xiàn)出所描寫同學的特點。由此,學生知道了別人的作品可以借鑒,但不能一味照搬,一定要在借鑒中有創(chuàng)新,體現(xiàn)自己的特色。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筆者認為,講評課中的這些轉(zhuǎn)變就如春風般悄悄地拂進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習作修改時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寫作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靜.習作指導要在“評”上下功夫[J].新課程(小學),2018(11).
[2]沈立文.小學習作指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