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 劉慶軍(通訊作者) 徐海祥 董海琪 劉峰 范建華 秦至臻 俞福華
(1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江蘇 昆山 215300)
(2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昆山 215300)
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結構性狹窄的重要方法,但心臟介入專家對冠狀動脈解剖學狹窄的主觀評價容易作出錯誤判斷。目前臨床將血流儲備分數(shù)(FFR)作為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的“金標準”,其為冠脈所提供給心肌區(qū)域能獲得的最大血流量與同一區(qū)域在正常情況下所能獲得的最大血流量之比,能夠較好的評價冠脈功能性狹窄[1]。但FFR操作復雜,需要使用血管擴張藥物,部分患者的耐受性不佳,導致臨床使用受限。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A)模擬瞬時無波型比率(iFRCT)無需血管擴張藥物,已被臨床初步證實為可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CTA模擬iFRCT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的效果,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心內科治療的84例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男41例,女43例,年齡42~79歲,評價年齡(61.3±11.2)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等癥狀,結合心電圖、心肌酶譜、冠脈造影等檢查確診為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所有患者均行CTA檢查,并計算iFRCT。
所有患者均行CTA檢查,設備使用Philips公司iCT,球管電壓120~140kV,球管電流800~1000mAs,機架轉速0.27s/360°,采用心臟掃描模式,行心電門控重建,重建厚度0.9mm,重建間隔-0.45mm,使用心臟標準算法,選擇在R-R間期R波后75%R-R間期時相重建,矩陣512×512,若75%時相重建影像效果欠佳,則在30%~80%R-R間期內間隔5%R-R間期再行重建,選擇其中影像質量最佳的時相;最后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橫斷面影像(TI)、曲面重建(CPR)、容積重現(xiàn)(VR)等進行圖像分析[3]。在此基礎上,行心電圖檢查,獲得心電圖信號,計算iFRCT,其以心電圖和冠狀動脈的壓力作為計算基礎,以識別IFR舒張窗口內的每個心跳搏動和每次心跳的血流動力學軌跡,使用常規(guī)壓力導線,測量舒張期自由波周期的冠狀動脈壓力;自由波周期為心臟舒張開始前的25%至舒張期結束前5ms的時期[4]。
采用Nobel分級法,輕度狹窄為狹窄<50%,中度狹窄為狹窄在50%~75%,重度狹窄為狹窄≥75%。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80例患者中共有1040個冠脈節(jié)段,其中有4個節(jié)段缺如,共檢查1036個節(jié)段,可供評價的冠狀動脈節(jié)段有881個,不可評估節(jié)段155個(運動偽影27個、對比度減低39個、管壁嚴重鈣化53個、支架36個)?!?0%的冠狀動脈狹窄檢出218段,共55例,其中,單支病變12例、雙支病變26例、三支病變17例;對照組中,≥50%的冠狀動脈狹窄檢出149段,共36例,單支病變10例、雙支病變17例、三支病變9例,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效果比較
見表2、3。
表2 兩組診斷陽性及陰性分析(n)
表3 兩組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
常規(guī)冠脈造影檢查有幾個不足之處,尤其在臨界病變的評價上,這與存在多個不規(guī)則的狹窄有關,可影響冠脈遠端的血流量及阻力,導致評估準確性受影響。FFR是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的金標準,但國外研究顯示,以充血狹窄阻力指數(shù)作為參考標準時,iFR與FFR具有同等診斷效率;而在自由波周期時腺苷作用時的阻力下,F(xiàn)FR的診斷沒有優(yōu)于iFR。在測量的準確性方面,iFR與FFR的相關性較強,證實iFR可作為獨立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程度的一個功能指標。而且iFR可重復性高、變異小,其變異系數(shù)低于FFR,重復測量平均差也明顯較小[5]。
iFR是在心臟舒張的自由波周期測定狹窄遠端和近端的平均自由波周期壓力比值,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空間分辨率高、可重復性好,與FFR有良好的相關性,無需使用腺苷等血管擴張劑,對冠心病非罪犯血管評估、串聯(lián)及彌漫病變、模擬血運重建等均有良好診斷價值[6]。本研究結果顯示,iFR在診斷狹窄≥50%的冠狀動脈段數(shù)上以及診斷的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CTA。
綜上所述,iFRCT對冠狀動脈功能性狹窄的診斷效果確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