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將樂縣實驗小學 黃小群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過程”,是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語文課程意義上的寫作,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特定要求用書面語言創(chuàng)造文本,以發(fā)展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學習活動。學生習作是學生價值取向、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的呈現(xiàn)。
大多數(shù)小學生在寫作時覺得無話可說、無法可寫,導致習作內(nèi)容空泛、結構單一、立意膚淺;教師又習慣于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感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在教學中有挫敗感。因而作文“難寫難教”是學生與教師共同的心病和纏結。
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分析原因,不能將原因簡單地歸結于“學生閱歷和感悟淺、閱讀量少、知識積累薄弱和文字表達能力差”等諸多因素,而應該從自身尋找問題。小學高年級學生心智相對成熟,教師可以積極探索,尋求提高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方法。
閱讀是獲取信息、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推介精彩的篇章給學生閱讀,在閱讀技巧和方法方面提供指導,促成學生養(yǎng)成喜愛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在閱讀中領略到語言的音樂質感,感受作者的情懷,觸發(fā)他們傾訴的欲望,激發(fā)寫作的興趣,這是培養(yǎng)寫作興趣的情感準備。創(chuàng)作活動的源泉是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用眼睛、用耳朵觀察和傾聽,記錄“所見所聞”,用頭腦思考,用內(nèi)心感受,善于抓住自己一閃而過的“所思所悟”,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在寫作時加以整理和提純,在寫作時做到“言之有物”,這是寫作內(nèi)容的材料準備。教師要豐富學生寫作的形式,除了常規(guī)的寫作方式外,還可以對一些經(jīng)典篇章進行仿寫、補寫、擴寫、縮寫和續(xù)寫,學會在文中運用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感覺到寫作的樂趣,這是寫作方式的技法準備。
教師要非常重視作文課堂上對學生的寫前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在中低年級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介紹文學常識、基本規(guī)律和寫作方法,從審題、立意和布局方面給予啟發(fā)和點撥,讓學生開動思維,大膽發(fā)言,對于新穎的構思要表揚,鼓勵實施;對于不恰當、不科學的想法,要指出并修正,甚至禁止,把學生引向正確的道路。要重視佳作的示范作用,欣賞范文的語言表達方式、布局謀篇的特點,鼓勵學生模仿、借鑒范文寫法,最終達到吸收和創(chuàng)新的目的。特別強調,范文應以同齡人的作品為主,不建議以名家名作為范文,因為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名家有很大的距離,如果生硬地模仿名家名作,作文就會顯得老氣橫秋,沒有鮮活的靈氣。同樣,也可以展示一些失敗的文章,分析它的不足,讓學生在寫作中注意避免類似錯誤。教師還可以把自己當作“教材”,面對一個作文題目,詳細談談自己的構思,告訴學生這樣安排的原因和意圖,與學生交換想法,在互動過程中既給學生有益的啟發(fā),又拉近了師生的感情距離。
教師批改作文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文批改的表現(xiàn)形式,有評判分數(shù)(等級)、旁批、佳句(病句)標線、錯別字詞圈訂和總評語,教師在批閱作文時可以綜合使用以上形式,對作文進行全方位評價。教師批改作文時要堅持尊重學生、激勵學生為準則,以正面評價為主,用欣賞的眼光評價學生的勞動,保護學生自尊心,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在作文講解時,教師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篇文章,以幻燈片或投影等形式展示批語并詳細講解,對學生的疑問耐心解答。教師批改作文時要打破“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單一模式,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互批互改,在同齡人的作品中挖掘優(yōu)點,指出不足,達到學習和提升的目的。
學習寫作是個系統(tǒng)工程,是漸進式行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有長遠的規(guī)劃,每一次的課堂作文都要明確訓練目標,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勤練多寫,養(yǎng)成寫日記和周記的習慣,寫下生活中的點滴,使寫作成為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通過勤寫提高寫作水平。教師要為學生的習作建立檔案,分為班級作品檔案和個人作品檔案,記錄他們習作中的信息,如字數(shù)、結構特點、修辭與表現(xiàn)手法運用頻率、常見別字和病句類型、優(yōu)點和不足等等。分析檔案收集的數(shù)據(jù),在班級作品的橫向比較中了解整體的寫作水平,尋找薄弱環(huán)節(jié);在個人檔案的縱向比較中,了解學生的寫作發(fā)展情況,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指導。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相對于中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更強,知識基礎更牢,在學習作文的過程中,只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做到:寫前指導幫助、寫后評價激勵、長期跟蹤觀察,就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