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寧
【摘 要】東江紅軍是土地革命早期中共東江特委直接領導下的一只革命武裝,主要活動于東江上游的海陸惠紫地區(qū),該部主要由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余部構成,擁數千人槍,且有董朗、葉鏞、徐向前等黃埔將才,實力頗為可觀。然而面對粵系軍閥的首次“圍剿”,東江紅軍卻未能有不俗表現,作戰(zhàn)連連失利,幾至全軍覆沒,結局令人扼腕。究其原因,諸如“紅軍初創(chuàng)、敵強我弱、黨缺乏領導武裝斗爭經驗”之類是不足以還原歷史真相的,實事求是看,東江紅軍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組織領導、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一系列不應有失誤乃至錯誤造成的。東江特委在盲動主義影響下對敵情嚴重估計不足,未建立集中統(tǒng)一的有效領導紅軍的體制,沒有及時將擴大紅軍實力落到實處,過分注重眼前利益得失,采取不符合實際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指揮軍事行動,造成紅軍有生力量的損耗,失敗后又拒絕必要的撤退行為,最終釀成東江紅軍的失敗。
【關鍵詞】東江紅軍;失敗;東江特委;海陸豐
本文所稱的東江紅軍,是指由土地革命初期進入粵東東江地區(qū)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余部整編而成的紅二師、紅四師部隊,由東江特委直接領導,主要活動于東江流域的海陸惠紫地區(qū),因而不包括后于1930年成立的古大存紅十一軍,后者雖也由東江特委領導,但主要活動于以梅縣為中心的粵閩贛邊區(qū)域。
一、東江紅軍的創(chuàng)立、奮斗與失敗
1927年8月初,南昌起義軍主動撤出南昌,南下廣東,9月間在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分兵,10月主力在潮汕失敗。葉挺二十四師部分部隊在董朗、董正榮率領下進入中共東江特委所在地惠陽高潭中峒,賀龍部第一、二師抵陸豐城外,軍心不穩(wěn),終為敵人繳械,只有少數黨員官兵逃出,在當地農民幫助下到了海豐農軍控制的朝面山。對這支南昌起義軍所保留下來的部隊,廣東省委非常重視,立即指示東江特委將進入東江的葉賀余部改換旗幟,棄青天白日旗,打中國共產黨黨旗,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代師長董朗并兼四團團長,下轄兩個營,一營營長張寶光,二營營長劉立道。1927年12月,共產黨人在廣州發(fā)動武裝起義,并在中國首次打出了“紅軍”的旗號,葉挺實為中國第一任紅軍司令。廣州起義失敗后,起義軍余部撤至花縣,并在這里整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師長葉鏞,參謀長袁裕(袁國平),下轄三個團,十團團長白鑫,十一團團長趙希杰,十二團團長饒壽柏。部隊隨即向東江開拔,轉輾到達海陸豐地區(qū)與第二師會合。鑒于廣州起義已打出了“紅軍”的旗號,這兩支部隊后又分別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第四師,簡稱紅二師、紅四師。由此東江地區(qū)有了中共領導的正規(guī)紅軍,其中四師官兵大部為中共黨員或軍官教導團學生,這支東江紅軍整體上具有較高的軍政素質,近三千人槍,又有葉鏞、董朗、徐向前等等黃埔才俊,軍力比秋收起義上井岡山的部隊要強,群眾基礎與物質條件遠比井岡山好,應該是一支很有希望的紅軍隊伍。然而,斗爭的結局卻令人扼腕。
紅二師于1927年10月上旬入境海陸豐,下旬基本完成改編,11月1日即展開軍事行動,在海陸豐農民武裝的配合下發(fā)動武裝起義,順利攻占海豐、陸豐兩縣城,為成立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做出了重大貢獻。1928年1月5日紅四師入境,后與二師會合。1月8 日,紅四師平定了陸豐白旗隊叛亂。期后,遵照澎湃及東江特委部署,紅二師向紫金、五華方向發(fā)展,紅四師向惠來、普寧方向發(fā)展。1月18日,紅二師開始行動,先后攻克地主民團據點南嶺、黃布,2月下旬攻占歐田,后又攻上砂,未克。紅四師十二團、十一團分別于1月16日、2月1日開始進攻行動,十一團攻克果隴、和尚寮,十二團先后攻占百嶺、甲子、葵潭圩等。各路紅軍均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在鞏固和擴大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功不可沒。然而,東江紅軍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
1928年春節(jié)后,粵桂軍閥混戰(zhàn)告一段落,李濟深調集四路大軍進攻海陸豐蘇區(qū)。面對國民黨正規(guī)軍的“圍剿”,東江紅軍卻未能有不俗的表現,作戰(zhàn)接連失利,部隊傷亡很大,四師師長葉鏞被捕犧牲。此時紅軍非但無法打破敵人的“圍剿”,連自身的生存和立足都成了問題。為避免全軍覆沒,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指示,決定分批遣送紅二、四師余部離開海陸豐,至1929年5月,全部三百多人遣送完畢。這支東江紅軍為何會高開低走以致徹底失敗,其原因值得探析。
二、東江紅軍的敗因
東江紅軍的失敗,究其原因,諸如“紅軍初創(chuàng)、敵強我弱、黨缺乏武裝斗爭經驗”之類,雖說不是托辭,但也不足以還原歷史的真相。實事求是看,東江紅軍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組織領導、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的一系列不應有失誤乃至錯誤造成的。
從組織領導方面看,東江紅軍歸東江特委直接領導,特委又要聽廣東省委的。廣州起義失敗以后,主觀主義、盲動主義在省委占統(tǒng)治地位。此時的省委對形勢的判斷不是從實際出發(fā),而是從主觀出發(fā)。他們忽略當時全國革命處于低潮的現實,只看到海陸豐的局部“高潮”,動不動就講“進攻”,講“暴動”。對于海陸豐,省委給東江特委的指示信中認為,“海陸豐在目前的政局之下,本無被敵人消滅之可能”,因為“他們都知道進攻海陸豐是難事,……都畏忌不愿力攻”,“海陸豐今日有此等聲勢,若我們同志能更注意群眾工作,而且努力發(fā)展敵人軍隊中的士兵運動,增加其動搖崩潰之速度,……。即令真有大軍前來,亦將在廣大群眾面前瓦解倒戈”,“東委現在應有充分理由相信可以獲得勝利,而同時又可以鞏固海陸豐政權,對于這不應有一點動搖”。[1]他們主觀地認為敵人的大規(guī)模圍剿不大可能,即使有,也只需發(fā)動群眾,再做做敵方士兵的工作,就可使之破產。此等的時局判斷,是及其幼稚、可笑的。對一個信奉階級斗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省委來說,給斗爭一線的黨政軍民下達這樣的指示精神,實在是令人費解而不應該的。可以說,海陸豐革命盛況的表象之下,此時已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海陸豐蘇區(qū)是地方黨組織抓住抓住粵桂軍閥混戰(zhàn)的有利時機發(fā)展起來的,然而軍閥間的混戰(zhàn)是不可能永無休止而無暇顧及海陸豐的,一旦廣東統(tǒng)治權的爭奪塵埃落定,敵人必將派遣重兵來“圍剿”蘇區(qū)和紅軍,因此反“圍剿”是東江紅軍和蘇區(qū)人民必須買過去的一道坎。為有效應對敵人的“圍剿”,東江特委應盡早從實力、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各方面做好準備才是萬全之策,其中大力發(fā)展東江紅軍的力量是重中之重,主力紅軍是對付國民黨正規(guī)軍的核心力量,赤衛(wèi)隊是配合力量,而不是相反。當時擴紅的條件是相當有利的,敵人內部混戰(zhàn),無暇顧及海陸豐,蘇區(qū)農民武裝基礎較好,人多槍亦不少,紅四師中士官生較多,基層軍官儲備足。然而東江特委卻未能將“擴大有訓練的軍隊” [2]這一重中之重的工作落到實處,在主力紅軍和群眾武裝之間,東江特委沒有分清主次,甚至更關注后者。東江紅軍名義上有兩個師的建制,實則只有兩、三千人,比國民黨一個師的人數還少。二、四師之上沒有軍的設置,由東江特委領導,一方面東江特委成員都有分管的工作,經常分散在各處,另一方面,澎湃、林成、鄭志云等特委領導基本都是農運、工運方面的干部,軍事經驗缺乏,造成東江紅軍既兵力不足,又無集中統(tǒng)一的有效領導,最終敵人大兵壓境時,東江紅軍的失敗就難以避免了。
紅軍入境海陸豐,給根據地和紅軍自身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果東江特委能抓住敵人內部交惡的有利時機,壯大紅軍的實力,敵人“圍剿”時,紅軍集中兵力形成拳頭,在農民武裝配合下以游擊戰(zhàn)術對付敵人,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使敵疲于奔命,然后抓住有利戰(zhàn)機殲敵一部,必能打破敵人的“圍剿”。然而東江特委對時局的判斷也過于樂觀,對斗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反而比較注重眼前利益。紅軍入境不久即被派往周邊攻城奪鎮(zhèn),擴大地盤。雖然攻克了不少據點,打擊了地主民團武裝,但也給紅軍造成了不小傷亡,在果隴、和尚寮戰(zhàn)斗中,紅四師十一團犧牲幾十人;百嶺戰(zhàn)斗中,四師十二團犧牲了二十多人,包括四師黨委書記唐維。紅軍只有減員沒有補充,到敵人大舉進剿時,已減員約三分之一,整個東江紅軍能作戰(zhàn)的已不足兩千人,疲憊之師且兵力分散,再加上敵情不明而倉促應戰(zhàn),焉有不敗之理!
紅軍戰(zhàn)敗,海陸豐蘇區(qū)基本淪陷已成現實。此時的東江特委似乎不愿意接受這個現實,在1928年4月5日惠來縣鹽嶺村會議上,否決了董朗、葉鏞、徐向前等紅軍將領“跳出東江,北上粵贛邊,保存實力,徐圖發(fā)展”的正確提議,決定還是要打回海陸豐去。會后,紅軍又在農軍配合下發(fā)起了數次反攻行動,其結果可想而知。失敗,反攻,再失敗,再反攻,反映了東江特委具有明顯的不肯認輸的心態(tài)。這種毫無希望的反攻,在軍事上無異于自殺行為。不愿放棄海陸豐等縣城,熱衷于攻城奪鎮(zhèn)、擴大地盤,失敗后不愿北上粵贛邊,是地盤思想、“城市中心論”作祟。東江特委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存在明顯的失誤,在戰(zhàn)術上不懂得避實擊虛,有進有退,有游有擊;在戰(zhàn)略上未樹立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過分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懂得革命有生力量之寶貴。[3]這些方面的失誤是東江紅軍及海陸豐根據地失敗的根本原因。
海陸豐地區(qū)的東江紅軍是以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余部為班底創(chuàng)立的,有全國第一個蘇區(qū)為依托,發(fā)展條件是相對較好的,如果能和朱毛紅軍一樣有一個大的發(fā)展,對中國革命是大有助益的。東江紅軍的失敗,與當時中共廣東省委主觀主義、盲動主義的錯誤領導關系重大。在省委的影響下,東江特委對形勢的判斷過于樂觀,一方面對群眾武裝在對敵斗爭中的作用估計過高,對壯大正規(guī)紅軍缺少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又對敵情嚴重估計不足,造成敵人重兵進剿時紅軍和赤衛(wèi)隊措手不及,無法也無力有效應對??梢哉f,未能處理好主力部隊與群眾武裝的關系,給東江革命事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由于對武裝斗爭的艱巨性、長期性估計不足,東江特委未能確立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對保存革命實力重視不夠,而是如敵所愿地去硬碰硬,前期盲目進攻,后期又為了保住海陸豐這塊地盤去搞“拼命主義”,使紅軍有生力量蒙受了不可逆轉的損失,最后僅剩約三百人轉道香港撤出,損失高達九成。一支很有希望的紅軍隊伍最終竟是如此慘敗結局,主要是由于組織領導、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面的失誤或錯誤造成的。
【參考文獻】
[1]葉左能, 邱海洲. 陸豐革命史[M].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 219.
[2]澎湃. 澎湃文集[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278.
[3]徐向前. 歷史的回顧(上)[M]. 解放軍出版社, 198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