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龍光
【摘要】功利性的傾向和成人化的標準造成了幼兒美術教育中游戲精神的缺失,使幼兒無法從美術教育中獲得積極的活動體驗。幼兒在美術教育進程中與環(huán)境中的互動宛若游戲,所以其中也存在游戲精神。對幼兒美術教育中的游戲精神加以探究,有助于成人更好地理解幼兒的美術作品與美術行為,并采用更恰當的方式促進幼兒美術能力的發(fā)展。文章根據游戲精神的特點為教師在美術教育中實現游戲精神提出了實踐策略。
【關鍵詞】游戲精神;幼兒;美術教育
歌德曾經說過:“人類要逃避世界,最好莫過如通過藝術;人類要使自己與世界連接,最好莫過如透過藝術?!碧颖苁澜?,是成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與命運之重的選擇,通過藝術,人類便能逃向童年,回歸自我最初的精神家園。而作為幼兒,在藝術中觀察與傾聽世界,也通過藝術向世界表達自我。藝術成為幼兒溝通與聯系世界最好的橋梁,其中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通過線條、色彩與造型,表達著幼兒對美的認知與訴求,也是幼兒對自身情緒的宣泄與心靈的釋放,對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力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然而在當下美術教育的活動中我們卻常常發(fā)現美術教育與幼兒的發(fā)展背道而馳。
佳佳老師要求孩子們畫花,她在班級前方擺了一盆鮮艷的黃菊花,班里的孩子不一會兒就畫好了,有的舉手,有的呼喊,都邀請老師來看。可是當老師看完孩子們的作品后不禁搖頭,有黑色的菊花,有只有兩條線表示枝葉的菊花,甚至還有沒有花瓣的菊花。老師問孩子:菊花的花瓣去哪兒了?孩子說:“被蟲子吃掉了”。老師無奈,只好將事先準備好的精致的范畫拿了出來,讓孩子們照著上面的圖案畫??墒呛⒆觽兗娂姳硎尽拔也粫?,有些孩子畫了一會兒就轉而畫飛機大炮去了。這樣的場景在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并不鮮見。孩子們?yōu)槭裁磳蠋煹睦L畫命題喪失興趣,為什么無法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不僅僅是因為幼兒美術教育中游戲精神的缺失,更多的是美術教育者對于幼兒游戲精神的漠視和誤解所致。
游戲是幼兒一切活動的目的與本身,游戲精神的說法自古有之,卻也眾說紛紜,中西不一。在中國古有莊周夢蝶,著逍遙游,以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斯賓塞和席勒則認為游戲是幼兒剩余精力的釋放。而弗洛伊德則認為游戲是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確切地說,他是按照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天地里的一切。”總而言之,游戲精神,一方面指的是游戲活動所具有的本質特性;另一方面,它也涉及處于游戲活動當中的人所具有的精神狀態(tài)。譬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王震宇則將游戲精神概括為:“一個人自主地創(chuàng)造和愉悅地體驗生命的能力,生存的價值和生活的幸福的積極精神?!比欢徽摵畏N學說,自主、創(chuàng)造、和諧一直是游戲精神最主要的內涵,而這也正是幼兒美術教育所要實現的價值所在。那么作為教師,又要如何在美術教育中實現幼兒的游戲精神呢?
一、找準教育定位,發(fā)現游戲之美
首先,教師要重新審視美術與游戲二者之間的關系。美術與游戲并非分裂對立的,在美術教育中實現幼兒的游戲精神,既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固化幼兒對于美的理解和向往,也不是在美術活動中強行加入游戲,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是將美術自身視為游戲的一種形式與載體。當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隨意創(chuàng)作,自由想象,渾然忘我,樂在其中時,美術即是游戲。教師不僅要尊重和欣賞幼兒在有組織的活動中的創(chuàng)作,也要善于捕捉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各種無意或者隨機的美術表征。這樣的游戲是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生的,可能在幼兒園,也可能在家庭與社會公共區(qū)域 ;可能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中,也可能在區(qū)域或者一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里。妮妮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在菜地里發(fā)現了一只大青蟲,在區(qū)域活動開始時便向老師要紙張畫毛毛蟲;宸芯在班級科學區(qū)觀察影子的變化,她固定好手電,在紙上照射出玩具小兵的影子,描完了影子的輪廓后又在影子里細細地畫上了無數小小的星星和月亮的圖案,然后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喃喃自語道:“這樣才漂亮?!边@些都是美術自身在美術活動之外的延伸,是幼兒自發(fā)運用美術進行游戲的真實寫照。
二、支持自主創(chuàng)作,適時提供支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藝術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指出,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chuàng)作,成人不做過多的要求”,“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边@都是對教師順應孩子的天性,真正在美術教育中落實游戲精神的要求。正如丁海東所說“當幼兒作畫或手工操作時,大可由他隨意地亂涂亂畫,或不拘一格,而不必時時遵循預設的約定,以事先圈定的范例,牽制孩子的想象及發(fā)揮。”
當幼兒表示“我不會,我不行”的時候,表示作品顯示的技巧技法超出了幼兒自身的能力,這要求教師熟知幼兒表征的發(fā)展規(guī)律,熟知各個年齡階段幼兒的創(chuàng)作特征,為不同的幼兒提供適宜的審美對象,并在美術創(chuàng)作停滯不前時推他一把,促進幼兒美術能力的發(fā)展。另外慎用范例示范并不是不能采取范例。范例示范亦有其優(yōu)點,有助于孩子迅速地掌握繪畫或者手工的技能技巧。在采取范例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是授之于魚,更應該讓幼兒通過自主發(fā)現去提取范例里面的元素,更好地為幼兒自主創(chuàng)作服務。
三、調動多種感官,營造情感氛圍
美國全國藝術教師協會頒布的《美術教師評價標準》中指出,教師要“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有趣的,心理上積極的環(huán)境,以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創(chuàng)作。”盡管美術作品是一種視覺藝術,是無聲的,是靜態(tài)的,然而美術教育的過程可以是動態(tài)的,聲情并茂的?;顫姾脛邮怯變旱奶煨?,作為幼兒教育者,要善于在美術教育中為幼兒提供主動探索的契機,豐富幼兒的人生經驗,提供感知的素材。比如在在開展扎染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展示少數民族舞蹈,讓孩子們跟著音樂跳一跳,既感受民族特色的服飾,也感受那濃濃的民族氛圍。又比如在欣賞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可以播放與之基調相匹配的同名歌曲,幫助幼兒感受畫面那苦悶壓抑的氛圍,理解纖夫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四、改變評價標準,科學回應幼兒
著名畫家官其格在某次兒童畫評選活動中是這樣評價作品的:“我們評價中國兒童畫的時候,不能大人看不懂就說它不好。”“所謂老師說的,家長說的,就是要看的明白,畫什么像什么,不能胡畫,就像一個人畫的一樣,你說這30幅兒童畫還是兒童畫嗎?”[6]藝術來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藝術作品既是對特定對象的表現又是對對象的再造與超越。真正的幼兒作品往往高度抽象,充滿了夸張與想象,通過無意識的省略與突出,以集合形象的形式將自我認知的世界直白地展現在他人的眼中。這樣的作品往往和豐子愷、畢加索、保羅克利這些藝術大師們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諸多大師到了藝術生涯的創(chuàng)作后期,作品便愈發(fā)地返璞歸真,充滿了童真童趣。正如畢加索曾經說過: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大師,每一幅孩子的作品都是大師的作品。
自古以來,美自身即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幼兒作品是否符合美的標準,而在于幼兒欣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本身。必須讓幼兒在美術欣賞中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自由地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讓他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完全自主,自我,全神貫注,手舞足蹈,或喜或悲,如癡如醉,讓沖動與本我得到釋放,這樣的過程不僅是幼兒天性的釋放,更是一種極富浪漫主義的游戲精神的體現。我們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理解這樣的精神,贊頌這樣的精神,將這樣的精神作為美術教育是否成功的評判標準,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回應幼兒,鼓舞幼兒,使游戲精神真正回歸童年,回歸美術教育中,這正是當代幼兒美術教育者所需要做的。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 論創(chuàng)造力與無意識 [M].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
[2]張婷婷. 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游戲精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3]王振宇.追尋游戲精神,實現游戲課程化 [J].中國教育報,2019 (06).
[4]丁海東. 游戲精神是學前教育的靈魂 [J].中國教育報,2011 (07) .
[5]許維.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6]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烏斯哈拉.以游戲活動為載體,實現幼兒美術教育與各領域的融合[J]. 美術教育研究, 2016(20).
[8]桑海霞.悅動場景美術,豐厚幼兒情趣[J]. 中國教師,2017(S1).
[9]何曉瑩.幼兒美術教育淺探[J]. 黑河教育, 2001(04).
[10]薛彥平.學習陶行知思想,指導幼兒美術教育[J].? 美術教育研究,2016(24).
[11]童玲.幼兒美術活動游戲化[J]. 學周刊, 2017(05).
[12]鄒梅芳.幼兒美術活動興趣的培養(yǎng)[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1).
[13]艾孜買提·阿布都克里木.日本幼兒美術教育評介[J].美術, 2012(06).
[14]馬意霞.幼兒美術教育初探[J].發(fā)展, 2008(09).
[15]沈建洲.幼兒美術教育的美學啟示——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有感[J]. 學前教育研究, 2002(05).
[16]王安冉.幼兒美術教育的多元化路徑探析[J]. 教育觀察,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