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唯婷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中心小學,江蘇常州 213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課程資源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依托。語文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微課程?微課程的教學究竟該在什么時候運用?又該如何運用?這些成為語文教學運用微課程資源的重要議題。微課程具有內容集中、短小精悍、學習自由等特點,便于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靈活機動地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穿插微課資源,最終起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闭Z文教學的開始環(huán)節(jié),對鑄造一節(jié)高效課堂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程信息便捷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所必須的資源材料,幫助學生在激發(fā)興趣的基礎上形成鋪墊性的認知,消除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障礙,做好認知性的鋪墊,喚醒匹配的情感,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價值認知[1]。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一文時,很多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就出現了這樣的困惑:林則徐為什么要銷煙?為什么要邀請外國商人來參加銷煙活動?這就顯示出學生對當時歷史背景認知的匱乏,這對解讀文本內容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些必備背景知識的浸潤,學生就難以理解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更無從領悟林則徐的愛國情懷。為此,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就利用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了專門制作的微課,其內容包括:(1)清朝末期,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背景的介紹;(2)鴉片對人類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傷害;(3)清朝末期,外國侵略者向清朝政府銷售鴉片的數量;(4)林則徐生平簡歷的介紹。學生在觀看了微課視頻后,個個義憤填膺,對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行為敬佩有加。
在微課程的作用下,學生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課文描述的故事、刻畫的人物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促進了自己的體驗認知,巧妙地激活了內在的認知體驗,從而為更加深入地解構文本、體悟人物、明晰意義搭建了支架。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課堂有三不教,即學生能一下子讀懂的不教,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能讀懂的不教,即使教了學生還是不懂的不教?!庇纱瞬浑y看出,面對一篇優(yōu)質的文本,盡管其蘊藏的資源非常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去教,而是需要緊扣文本的特質和學生認知上的障礙,緊扣學生理解的疑難點、困惑點展開教學。而微課程的價值,就是在學生思維處于“憤悱”中、在百思不得其解的亢奮中及時出擊,引領學生認知思維形成質的飛躍,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認知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劇本《負荊請罪》一文時,很多學生在讀到藺相如對廉頗處處為難時的態(tài)度后,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1]張燕.電子白板對數學教學的影響探究[J].成才之路,2015(30):80.
[2]田露玲.聚焦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2):59-60.藺相如的地位、官位都比廉頗高,為什么卻要處處忍讓他呢?這不是典型的膽小怕事嗎?這樣的人怎么能在趙國擔任要職呢?學生這樣的疑問顯然是對藺相如缺乏起碼的了解,更對“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知之甚少。為此,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認知缺陷,展開這樣的教學:首先,利用微課程為學生拓展了“澠池之會”“完璧歸趙”的故事;其次,引導學生思考:面對殘暴的秦王,藺相如都毫無懼色、鎮(zhèn)定面對,又怎么可能害怕廉將軍呢?那么他究竟是處于怎樣的考慮,才會躲著廉頗的呢?在微課程的浸潤和點撥下,學生不僅明晰了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也深刻意識到,藺相如保持與廉頗的良好關系,其實就是為了穩(wěn)定趙國文武大臣之間的和諧關系,這對穩(wěn)定政局和軍隊的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本并非無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內在心境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對文本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與文本的情感融通。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具有鮮明情感經驗的路徑,建立具有直觀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激發(fā)學生內在的表達沖動,讓語言運用和情感體驗巧妙融合,將語文教學引向學生思維的更深處[2]。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一文時,阿炳“雙目失明、街頭賣藝”的描述雖然非常簡單,但卻給每位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為了讓學生走進阿炳的心理世界,感受其在“雙目失明”時“街頭賣藝”的艱辛與酸苦,更好地認識阿炳獨特的人生經歷與其創(chuàng)作的經典二胡曲《二泉映月》之間的內在聯系,播放了這樣的微課:出示“數九隆冬”“三伏盛夏”“大雨傾盆”“白雪皚皚”四種情境,并分別配置了二胡曲《二泉映月》中的旋律,讓樂曲的旋律與人生的經歷巧妙融合,滲透到每位學生內在的心理意識中,在情感漣漪的激蕩之下,煥發(fā)了學生內在的表達沖動,學生分別從“數九隆冬”“三伏盛夏”“大雨傾盆”“白雪皚皚”中選擇相應的情境,想象此時雙目失明的阿炳“街頭賣藝”的過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更將自己對阿炳的同情表達了出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對微課資源的運用就直接作用于文本內在情感活動中,找準了學生認知和文本特質之間的內在聯系。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fā)。”語文學習、文本解構如果沒有濃烈的情感體驗,學習活動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因而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所運用的微課程資源就扣準了學生內在認知的興奮點,利用畫面和音樂的雙重作用,喚醒了學生內在的情感認知,促發(fā)了學生內心的言語表達沖動,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語文是一門大課程,生活中、大自然,處處都有語文的元素,都可以走進課堂,但語文課堂的時間相對有限,我們無法將所有的資源都融入教學中,而微課的再現效能就可以再現過去的場景,通過動靜結合、層次嚴謹的圖片或者視頻,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資源,在教材文本教學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內在的認知感受。
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一課時,教師依托民間故事的特點,將厘清板塊、感知人物、講述故事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但在教學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并沒有完全陷入教材文本,而是利用微課程資源拓展了其他三個傳統的民間故事,分別為《梁?!贰栋咨邆鳌贰睹辖揲L城》,并對其核心情節(jié)、基本人物進行了簡單介紹,激發(fā)了學生對民間故事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通過微課程資源,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于民間故事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個性、反面人物以及最終結局等不同的維度,探尋民間故事的文體特點,有效地引領學生不能僅僅從文本情節(jié)的角度一讀而過,而是需要不斷地以理性的視角關注文本,更好地引導學生將拓展資源與教材中的文本進行高效統整,形成閱讀的整體性合力。
微課程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對當下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沖擊。我們的閱讀教學就需要充分利用微課程的特點和作用,巧妙地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融通,通過激趣、釋疑、體驗和拓展等不同的路徑,彰顯微課程的作用,巧妙地推進學生內在認知能力的高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