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嶠
(無錫市華莊中學,江蘇無錫 214131)
提問環(huán)節(jié)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有效的提問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重難點知識,并能激發(fā)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思維得到深化。隨意、不科學的提問不僅無法取得上述作用,還有可能導致學生把握不住重點,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1]。因此,地理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提問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并通過多種手段優(yōu)化課堂提問,通過課堂提問提升教學效果,深化學生的地理思維。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精準恰當,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圍繞教學重難點來提問,盡量讓提出的問題與重難點相關。例如,在教學《美國》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美國的領土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明確這個教學重難點后,教師可以精準地設計問題,如可以問學生美國的國旗上有多少顆星星,這些星星有什么含義。這樣便將問題引向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內容,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掌握美國的領土構成,使學生明確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是美國的領土,并掌握這兩個州的地理位置。
再如,在《地震和火山》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主要地震帶的分布是教學重點,教師要圍繞這一重點來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近些年哪些地方發(fā)生了地震,這樣學生便會結合自己掌握的信息說出一些地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地震帶的概念,并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地震帶的分布。在學生了解地震帶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地震發(fā)生的地區(qū)分別位于哪個地震帶,這些地震帶的位置分布有哪些特點,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地震帶的分布成因,達到深化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
在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同,學生的思維能力存在差異,此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基于個體差異來科學提問。
對一些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多提問一些記憶性知識,如在《美國》一課中,可以問他們美國的首都是哪里、美國最大的城市是哪個或美國的領土構成等;對于地理知識掌握達到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一些理解性知識,如在《地圖知識》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問他們地圖上的等高線具有什么作用、地圖上等高線彎曲度的大小表示什么,以及山頂、山脊和山谷在等高線上會呈現(xiàn)怎樣的特征等問題;對于那些地理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他們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在《香港和澳門》一課中,可以在完成預習后提問他們港澳與內地有哪些方面的密切聯(lián)系,并分析這些聯(lián)系對雙方經濟發(fā)展有哪些促進作用等問題。
教學實踐表明,基于學生差異來設計問題能夠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收獲成就感,能讓學生更加自信并樂于回答問題[2]。教師如果忽略了學生的差異,隨機對他們進行提問,很容易挫傷一些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如果教師多次向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提問難度較大的問題,他們每次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就會讓他們的信心受到挫傷,從而不愿意回答問題。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來優(yōu)化問題設計,可以讓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契合給予學生更多鼓勵和激勵的教學理念,能促進學生進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優(yōu)化課堂提問、深化學生思維,教師要努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為了增強課堂提問的趣味性,讓課堂更加活躍,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新技術和新工具。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形地勢》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天路》MV中的一段。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便被吸引,開始對課程產生興趣。然后,教師問學生這首歌描述的是我國的哪個區(qū)域,再問學生為什么通往那個地方的路被稱為天路,這樣學生便會由歌曲聯(lián)想到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屏幕上投放我國的分層設色地形圖,讓學生的視覺感受更直接、清晰、生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以下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在屏幕上看到了幾種顏色?屏幕中地圖上的顏色變化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并讓學生嘗試通過屏幕上地圖的顏色特點總結我國地形的變化特征。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實驗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準備地球自轉公轉演示儀,在上課時讓兩名學生做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實驗。學生看到這個實驗后,便會對這節(ji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會集中注意力觀看實驗,同時也會思考實驗中的問題。當臺上的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便可以向學生提問,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時學生便會調動自己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這一地理學現(xiàn)象。
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將問題層層分解進而逐漸深入,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例如,在《認識大洲》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富士山在哪里,學生會回答在日本,然后再問學生日本位于哪個大洲,這時學生便會回答日本位于亞洲。這樣教師便由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申出一系列問題,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此時這個問題還沒有結束,教師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引導,當學生回答出亞洲時,教師還可以提問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這時學生便會繼續(xù)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得出亞洲的大部分地區(qū)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樣學生便由小見大、層層深入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中。教師還可以將地理課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拆分提問,這樣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式的啟發(fā),深化學生的思維。
總之,提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能否讓提問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就需要教師用心優(yōu)化課堂提問,以達到深化學生思維的目的。在優(yōu)化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優(yōu)化提問設計,讓問題的指向性更強。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差異并通過多種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讓學生更喜歡回答問題,并通過回答問題來深化思維。另外,教師在課堂中優(yōu)化問題設計時,還要體現(xiàn)層層遞進的關系,讓提問更符合教育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