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燕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qū)紅草鎮(zhèn)逸揮基金拾和小學 廣東 汕尾 516600)
從整體角度分析,所謂的語言建構能力主要是指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當中,學生總結語言文字的整體特點,并以此形成獨特的語言特色,將其加以應用的一種能力。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閱讀教學備受關注,利用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成為了當前的關鍵所在,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中學生母語運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了語言建構能力的基礎與保障,所以在積極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語文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加以重視,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毋庸置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僅要對文本內容加以分析,而且還要從深層次挖掘,尤其要從字詞、語句等方面出發(fā),給予學生充分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對這些字句加以分析與感悟,從而探究出文章所蘊含的感情與含義。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的時候,其文辭優(yōu)美,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在這一句中作者引用的詞語具有代表性,大海利用波瀾壯闊形容,西湖利用水平如鏡形容,不僅可以將大海與西湖的美麗展示出來,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讀者進行聯(lián)想。所以,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講課的時候,需要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詞語的含義,并且將這些字詞及時摘取出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從中感悟到文字所帶來的規(guī)律以及魅力。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在對具體語言文字的加以研究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學習的印象,并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作者詞語應用的準確與精要,從而理解文字的整體使用特點,這對日后學習語文知識具有推動性。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運用了精準的詞匯、語句,更為重要的是應用了切合實際的修辭方法,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從文章修辭入手,指導學生對文章的修辭手法加以分析。同樣在學習《桂林山水》的時候,其修辭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辈⑶以谖恼庐斨校T多詞語的應用表現(xiàn)得合情合理,語文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需要對特殊字詞加以分析,并且將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及修辭所帶來的作用加以講解,幫助學生能夠對其精準之處有所掌握。比如像老人、像巨像、像駱駝、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這一系列的比喻手法,均將其優(yōu)美的風景展現(xiàn)出來。在講解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從修辭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心境加以感悟,需注意到的一點是,只有保證語言的恰當以及修辭手法的合適,才能為文章增色潤色。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某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從修辭手法角度出發(fā),這樣對提高學生語言構建能力有所幫助。
在文章閱讀中均會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或思鄉(xiāng),或悲情,或喜悅。在閱讀教學當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受,然后從具體的字詞當中找出能夠支持感悟的詞語。其中,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誦與分析,探索其中所包含的意蘊,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語言知識積累當中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語文思維。比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文的時候,文章主要劃分了不同的段落,第一部分是游泳技術高,第二部分是上夜校念書,第三部分是掩護李大叔,第四部分是與鬼子斗爭,第五部分是有志不在年高,第六部分是雨來沒有死,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閱讀,如果沒有仔細閱讀,在回答相關問題的時候比較困難,或者如果只閱讀了后半部分,沒有閱讀前半部分,則會有所迷茫,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與大屏幕的方式,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在反復琢磨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在閱讀教學當中,需要從文章的整體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感受具有表現(xiàn)力的語句,讓學生在文章閱讀當中尋找知識點,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語言的感染力。
總而言之,在學生的腦海中,假如缺乏語言建構,那么文本分析中,就如同失去燈塔的航船,慢慢丟失方向,甚至文本分析過程也會彰顯的蒼白無力,所以需要對語言建構加以重視,將其作為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層面。在語文教學當中,語文教師需要從閱讀教學角度出發(fā),但是需注意到的一點是,不可僅僅停留在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之上,還要從閱讀感悟、文章修辭、具體的語言文字等角度入手,如此才能讓學生做好對字詞、語句的講解,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讓學生在面對中華文化的時候能夠提高認同感,在日后學習當中能夠利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所以,在未來的教學當中,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