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明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金羊鎮(zhèn)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高效課堂是指要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進而完美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結合教學大綱,構建高效性語文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與提高。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學生又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對此,筆者在學校開展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2%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整合教學法感興趣,之后依次為談論法、對話法、練習法和講授法。學生最排斥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反感這一教學方法的學生占據學生總數的68%,他們認為教師在講臺上“高談闊論”,十分枯燥。由此可見,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從思想層面進行創(chuàng)新,不應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
綜觀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有的教師仍舊在沿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教”,而忽略了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所謂的“考點”,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囫圇吞棗般吸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例如,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心放在字詞理解及領悟詩人思想情感上,忽視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忽略了讓學生結合生活,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進而影響了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
課堂的轉型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型,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希望被理解、被發(fā)現(xiàn),而不是被要求、被接受。因此,教師要轉變思想,明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引導者角色,幫助學生從接受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1]。理解學生、愛護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條件,其中,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進行師生情感交流的“金鑰匙”。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敝挥惺┲詯?,才能引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才能撥動學生心靈深處的琴弦。所以,教師首先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課堂教學中,做到以情施教、以愛育學,做到入課堂則情滿課堂、登上講臺則情溢講臺,使原本嚴肅的課堂變成幸福的課堂。我們相信,在情感的驅動下,學生也會對原本嚴肅的教師產生別樣的情感,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從而愛上語文學科,進而樂學、好學。
中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身邊的事物變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這種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嘗試、去體驗。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新授的知識,創(chuàng)設相關的知識情境,讓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生命化”,使學生如臨其境,產生學習興趣?!罢n伊始,趣亦生?!痹谂d趣的驅使下,學生自然會主動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例如,在執(zhí)教朱自清的《春》一課時,筆者在課堂導入時播放了有關春天的配樂圖片影集,在音樂、圖片的雙重渲染下,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為學生帶來了視覺的美感,悅耳的音樂觸發(fā)了學生聽覺的美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學生對春天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運用相關詞語、色彩和詩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學生各抒己見,這為后續(xù)的課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學生個體差異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以“教師的少教,學生的多學”為基本綱領,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能有效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互動性差”的弊端。當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并不是任其發(fā)展,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引導和促進的工作[2]。所以,在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時,教師需要做到因時制宜,根據教學內容精心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獲。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筆者在引導學生解決字詞障礙和理解文章大意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xié)作,找出課文中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的句子。小組長分配好工作任務,各安排一名成員找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的句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各組員可以相互討論交流,組長適當點撥學困生。待各小組得出結論后,再與其他學習小組進行交流分享,深入掌握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等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同時在交流中學習其他小組的方法,彌補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緊接著,教師可以出示課文的重點問題:本文提到了幾次看菊?真正看菊花是第幾次?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看了菊花。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在合作學習中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熱烈深沉的愛,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而且能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中實現(xiàn)自身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實際上也是語文課程的內在組成元素,是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深化和提升[3]。所以,在設計“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既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要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最大化。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側重于把“展示交流”的重點放在合作探究活動結束后,給各小組提供展示的機會。學困生能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其他同學為他釋疑解惑,而優(yōu)秀生也能夠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完成“惑”與“學”的交流。在全班交流時,筆者側重于展示交流一些共性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延伸與拓展,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當然,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筆者還引入了評價機制,如運用學生互評來幫助學生完善學習,在學生之間建構一種良好的伙伴關系,讓學生在互評中學會欣賞與贊美;運用學生自評使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快樂探究”為主線,推進初中語文教學向高效課堂邁進已是必然。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結合教育發(fā)展新態(tài)勢,以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為出發(fā)點,從多方面、多層面進行摸索和探究,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讓語文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更好地接受知識的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