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鈴
伴隨著印刷術的發(fā)展,人們提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加之硬筆攜帶的便利,傳統(tǒng)毛筆書寫的可能性日益被消解。毛筆書法豐富多變的用筆、用墨以及其中所蘊含的陶冶人性情的功能也與我們漸行漸遠。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社會中幾度掀起“書法熱”,不少書法大師在全國開展各類講座,民營機構的書法補習班鋪天蓋地地襲來,但青少年的毛筆書寫狀況仍然是每況愈下?;蛟S,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要停下腳步,諦視古代書法大家的藝術作品,重新審視古代書法教育光輝璀璨的原因,力求從古代的書法教育中汲取營養(yǎng),為現(xiàn)代毛筆書法教育提供恰當?shù)闹笇А?/p>
縱覽古代書法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高門大族的出現(xiàn)以及門閥制度的創(chuàng)立,書法成為標榜門第高低的重要標準,產(chǎn)生了諸如王羲之、王獻之、鐘繇等跨越古今意義的書法大師。同時,還形成了以書法大家為核心,書法名家輻射而出的串聯(lián)式家族書法活動格局,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有瑯琊王氏家族、陳郡謝氏家族等。這種以家族為聯(lián)結的書法成就其實源自于當時特殊的教育形式,即家學教育。家學教育,指的是以家庭、宗族為核心,以族內(nèi)年長者為施教者,以口頭、文本訓示為主要形式,人格養(yǎng)護為主要目的教育方式。在形式上,家學是私學的特定形式,而隸屬于家學教育中的書法教育有著它獨有的特點和價值。
家學教育中的書法教育最早要追溯到西周時期“世祿世卿”的職官制度,《禮記·王制》云:“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yī)、卜及百工,不貳事,不移官?!?其中就規(guī)定了部分專業(yè)性強的職業(yè)必須時代相傳,不可輕易更改。因此,書法就作為為皇室抄錄典籍的一項家族職業(yè)世代傳襲下來,但是當時的書法傳承主要是滿足社會的實用性要求,尚未承擔起其他更多的功能。“真正意義上的書家群體,開始自覺在家族內(nèi)部傳承書法,是在東漢中后期,并且漸成風尚。”2漢末魏晉時期的文人對草書字形、字體的研究,使得漢末草書的審美價值逐漸從原來依附于實用、功利性的目的中剝離出來,這種審美價值的個人追求預示著書法由傳統(tǒng)的官方“職業(yè)書寫”向家學“藝術自覺”的轉(zhuǎn)變,開始追求書法的審美價值。書法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就在于豐富的筆法,因此,在魏晉南北朝家學教育中,書法的筆法成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那么,由于筆法的傳授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長期性、直觀性、只有由語言闡述、手寫示范并加之長期的訓練,才能產(chǎn)生高效的教學效果,所以書法筆法則在家族中流傳開來。
在魏晉南北朝的家學教育中,書法教育的教師一般由家族中擅長書寫的年長者擔任。長輩們在教授子孫時,通常就書法的一些技法進行訓練,如字的起筆、收筆等用筆方法,而對于一些完全不能把握的地方則會手把手教學。在邊指點的同時還會講述一些發(fā)筆、研墨、染毫等具體的技法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二王”之所以能在書法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得益于早期家族中書法大家的指點。王羲之十六歲時就曾向王廙求學書畫法,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
廙畫《孔子十弟子》贊云:余兄子羲之,勸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書畫法,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余事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3
王廙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是王羲之的叔叔兼老師,羲之年幼時跟著他學習,在與叔叔接觸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名家的書法技巧、習慣,在生活起居中受到書畫氣息的感召,在藝術實踐中得到名家手把手的指點,技法的提高不言而喻。
在魏晉南北朝的家學教育中,家族子弟在書法實踐中相互討論、互相指點、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隨之形成各具風貌的書寫特色。家學教育活動范圍小、學生少、生生之間關系親近、各個學生都能在書寫的過程中得到家族中長輩的直接指導,這種小規(guī)模的教學形式使得長輩能夠嚴格監(jiān)管學生的行為,促成生生之間相互的討論以及筆法的創(chuàng)新。王羲之的幾個兒子,在書法造詣上都得到父親的真?zhèn)?,并各成其貌?/p>
“王氏凝、操、徽、煥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王氏子弟學習書法時的景象,在一代書法大師王羲之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學生們(兒子們)對書法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課堂上接受父親的訓誡,進行書寫訓練。不時互相請教問題,對各自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提出見解,共同進步。
魏晉南北朝書法家學教育中的學習由群體組成,群體內(nèi)部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對象由家族中的手足兄弟組成。作為門閥士族,家族子弟們的功利化目的是希望通過錘煉書法,維護自家高門望族的地位。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上看,子弟們又希望在揮毫點墨的過程中傳承祖輩的遺風,實現(xiàn)思想的凈化。那么,群體為共同目標,就會相互勉勵,共同進步。反觀當代,書法教育一般由班級展開,通常貫以“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生生聯(lián)系松散,學生群體不曾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所以,要想將書法文化傳承下去,首先必須要讓學生重視起書法教育,樹立起群體共同愿景。那么,既然現(xiàn)在暫時無法激起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興趣,或許教育部門可以先從制度上入手,將書法評價列入高考的范疇,通過發(fā)揮“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從工具性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樹立共同目標。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家學教育中的學習依靠實踐進行真實的互動,此互動涉及到教師(長輩)和學生(晚輩),學生(兄弟)和學生(兄弟)之間有意義互動的頻次、深度。上文中我們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家學教育的學生數(shù)目比較少、活動范圍比較小,教師(長輩)作為教學的“專家”,通過“口傳手授”的方式指導學生的書法實踐,平等地探討理論知識,生生在家族內(nèi)部構建出相互扶持的小群體,形成了有深度、有層次的真實課堂互動。但現(xiàn)今中小學班級學生數(shù)量過于龐大,課堂時間有限,這和書法教學所要求的長期性、實踐性形成了鮮明的矛盾,基本上不存在有意義的實踐和互動。同時,書法教學總是尷尬地徘徊在語文和美術課程之間,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相對低下。因此,教育部門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書法技能,培養(yǎng)專職書法教師。同時,為提高課堂的有效互動,即解決教師無法對學生逐個指導的問題,教師可要以史為鑒,重點訓練幾個水平較高的學生,之后對班級成員進行分組,將水平較高的學生安置在不同的組別中,成為組長。這樣,核心成員(組長)與新手(水平較低的學生)就構建出平等但有差異的學習小組,方便實現(xiàn)有意義的對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學教育接納并尊重差異,其成員在諸多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王羲之共有七子,但書法風格各有不同,這種尊重差異的教育觀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反觀現(xiàn)在的書法課堂教學,班級成員書法創(chuàng)作的同質(zhì)性明顯,教師或者只是依據(jù)書法教材將書寫的技巧傳授給學生,又或者只是憑借個人好惡讓學生去臨某書法家的字帖,傳授給學生的內(nèi)容過于單一。這雖然在書法學習的初級階段能夠為學生的書寫打下一定的基礎,但并不利于學生書法水平的提高。因此,書法教學還是得建立在小組學習的基礎之上,將具備類似審美觀感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個小組,組內(nèi)成員的興趣點、審美觀基本一致,成員之間互相切磋、討論,借此提高書法技藝。同時,小組和小組之間又能互相討論,感知不同的審美風貌,繼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結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學教育的教學模式符合書法創(chuàng)作所要求的實踐性、直觀性、長期性等特征,由此產(chǎn)生了光輝璀璨的書法藝術自覺的時代。教育教學必須要符合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才可走得長遠?,F(xiàn)如今,為了挽救書法教育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我們更應該立足于學生學習書法的必然規(guī)律,從觀念上重視起書法,再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書法教學的有效性。
注 釋
1.鄭玄.禮記疏[M].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卷十三.
2.崔樹強.從魏晉書法世家的出現(xiàn)看書法由自然向自覺的轉(zhuǎn)變[J].書法之友,2001(12):8.
3.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143.
4.黃伯思.東觀馀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