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英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每個學生自身經(jīng)歷不同,對閱讀的感受也各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自由探索,教師應適時引導,讓學生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加以教師的引導,慢慢地形成閱讀能力,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但現(xiàn)在的閱讀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學生閱讀習慣欠佳,能力弱,缺乏讀書的興趣,過多沉溺于游戲,看動畫片,作業(yè)之余很少有人拿起書來閱讀,其中有些也是看課內(nèi)的書,閱讀課外書更是少之又少。學生閱讀興趣的缺失令我們頗為擔憂,學生在閱讀中缺乏自己的見解,他們對閱讀的理解也是僅僅停留在來自于教師的講授,文本對學生的思維未能蕩起絲絲漣漪,人云亦云,他們沒有自己閱讀的動力。然而,現(xiàn)在的閱讀總有一些讓人擔憂的地方。
自主閱讀,并不是被動的閱讀,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走進文本,深入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學生的語言結構也會在這樣的閱讀中慢慢完善。隨著學生閱讀量的提高,學生增長的不僅僅是知識。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學生自主地進行閱讀,談幾點淺見。
自主閱讀,教師應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應有的知識結構,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于是產(chǎn)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這樣歸根到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是對信息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生成的東西,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因此,對于閱讀教師不應一手操辦,而應該引導學生做閱讀的主人,而教師則充當指導者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要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也要轉變語文的教學觀點,把握語文教學最新的動態(tài),努力使學生習得閱讀能力,把這能力內(nèi)化為學生的閱讀本領,使學生不在害怕閱讀,樂于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除了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那如何更好的激發(fā)孩子們的自主閱讀的興趣呢?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采珠識貝?
2.1 營造閱讀氛圍,催生閱讀興趣。眾所周知,學校的軟環(huán)境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學校的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校園里的文化建設,學校圖書館閱覽室,教室墻壁張貼的關于讀書的標語等,這種軟環(huán)境搭建了教師與學生的閱讀交流中的橋梁,讓他們建立了一種美好的情感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喜歡上閱讀,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加以稱贊和肯定,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對于一些特別愛看書的同學適當?shù)莫剟?,一本喜歡的書,一句鼓勵的話,這樣的獎勵讓學生打心里對閱讀產(chǎn)生了興趣。
2.2 結合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興趣。學校每年舉行一次“閱讀考級”這是我們學校的校園文化,于是我結合這個契機,對于閱讀考級取得好成績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一本課外書等等,或是讓學生交流閱讀的心得,躍躍欲試的孩子們會用心地介紹他們讀過的書,并談談他們從中的收獲與啟發(fā)。他們滔滔不絕,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沉浸于分享知識的海洋里。這樣的角色,孩子們都想扮演。基于此,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就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
在閱讀教學時,我總是以“教材”為指南,以“課本”為向導,把課文當作一個例子,把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課外,日積月累,學生將習得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閱讀者通過對文本進行理解,應用,評價,反思及交流,討論,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發(fā)展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自身的知識結構,一天天,一年年的閱讀能力的訓練,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慢慢地提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善于抓住文中重要的詞句,從關鍵語段,主要詞語中體會文本傳達出來的情感,然后讓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味,把文本讀“活”;其次把閱讀的瞬間感受及時記錄下來,捕捉瞬間的閱讀感受,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慢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也會在潤物細無聲中慢慢提高。
學生語文的考試模式在變化,但不變的是閱讀,只有擁有一定的閱讀量才能在語文中揮灑自如,而自主閱讀則是重中之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效地自主閱讀,進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