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涇川縣玉都中學,甘肅 涇川744300)
以邁向新高考為趨勢,新課改為前提,新課程標準為基本的環(huán)境下,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越發(fā)重要與不可替代,然而生物實驗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尤其農(nóng)村中學實驗條件等的限制暴露出生物實驗的問題更多,為此,我在實驗中更多地運用多種方法去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從而去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科學探究的能力,以下是我對生物實驗教學中的幾點看法與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1.大多實驗中老師往往有意識地設計好實驗流程,以演示的方式直接展示給學生,同時強調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以及操作過程中需要慎重的一些注意事項,再讓學生模仿該實驗操作并進行實驗,這樣無疑讓學生失去了大膽實驗、質疑、探索、創(chuàng)新等的一些能力,同時自主性也沒有得到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更好的激發(fā)。
2.對于一些模型構建、調查等的實驗內(nèi)容,因為條件的限制,包括實驗材料和時間的限制,老師便以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原理即可,而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
3.由于對知識的遺忘,大多學生對初中所學的相關儀器的使用、藥品的用途等已經(jīng)有所遺忘,而在具體實驗中再次接觸時只是盲目地、跟隨性地進行機械實驗,而對儀器構成、作用、使用中具體需要注意的事項,藥品保存,藥品使用等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或多或少地忽略,而造成實驗雖然做了,但卻一知半解。
4.有些實驗本能做,且效果應該較好,但由于時間、教學進度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老師會選擇用多媒體演示,只讓學生理解原理并熟知最終結果,忽略了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形成。
1.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興趣與好奇心往往是一個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有效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教師可以利用實驗情境來導入新知識,同時促進師生間交流與合作,從而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例如,在進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菜市場的叔叔阿姨在下午會向蔬菜葉等處噴水,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2.制定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是現(xiàn)在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所以,知識的學習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維度。因此在制訂學習目標時,不僅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及實驗操作能力的提升,還應該同時注重學生在執(zhí)行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3.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如果在實驗中過多地要求學生按照具體的實驗材料、方法、步驟開展實驗,往往對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形成一種束縛,然而在某些實驗允許的范圍內(nèi)讓學生自主設置實驗方法與步驟,則往往會有大的收獲。例如,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這一實驗中,教師設置疑問“綠葉研磨時為什么要加CaCO3?”“制作濾紙條時為什么要剪去兩角?”,然后讓學生自主實驗,看看如果不加CaCO3會得出什么不同的實驗結果,以及不剪去兩角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實驗結果,同時再與實驗要求情況下的實驗結果做出對比,從而讓學生理解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在綠葉研磨時加CaCO3和制作濾紙條時為什么要剪去兩角的真正意義所在。
4.適時運用多媒體,彌補實驗操作中的不足或讓微觀的實驗現(xiàn)象更直觀。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面對一些由于器材、藥品等不足的難題,從而使實驗難以完成,僅僅用講述的方法又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有些實驗因為時間關系,如“低溫誘導多倍體的形成”、“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變化”,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師生沒時間等待實驗結果;還有些實驗由于操作載體過于微?。ㄈ缂毎┗驅嶒灢僮麟y度大,無法讓學生直觀地體會某種內(nèi)在關系,如“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shù)年P系”“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裝片”,此時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模擬完成實驗,從而達到預期的實驗目的。
5.引導學生學會將生物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學以致用是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學生發(fā)展為本”更是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因此要將所學生物知識適時地運用于社會生產(chǎn)實踐之中,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必備環(huán)節(jié),它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科學、合理的生物學科素養(yǎng),因此我們有必要實施有效且高效的實驗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實驗,并同時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膽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高中生物實驗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