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山東省平度市舊店鎮(zhèn)舊店中學 山東 平度 266748)
在語文語文教學中,要多渠道、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初中語文教學是引領學生邁進文學殿堂、領略文學領域無限風光的開端,要讓學生們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是學生感悟人生、學會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的素材。然而初中語文閱讀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誤區(qū):不少教師常用條分縷析,切塊而“食”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漠視閱讀主體,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的閱讀教學,經(jīng)常以應試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關的文章就進行沒完沒了分析,教師缺少自己思想,漠視閱讀主體,不問學生的趣如何,只是將教參分析、標準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個性受壓抑,情感得不到表現(xiàn),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則被公式化的字、詞、句、章的分析所掩蓋。走進初中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和接受。喋喋不休的煩瑣闡釋,千篇一律的條分縷析,無論閱讀哪篇優(yōu)美的文章,都從文題、作者、背景等說起,到文章中心,再到文章結構層次,文章寫作特色,表達技巧……然后完成課后練習,完成配套練習冊。如果是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篇目,教者常常分析得更細致,更深刻,更透徹,而學生的聽課筆記也會隨之更詳細,且學生的練習也會更多,負擔更重,這就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這種接受式學習,學生自始自終未自主閱讀,自行思考。
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告訴我們: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憑借。學生借助教材,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自己精神生活。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若僅僅憑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難以提高閱讀能力。從知識到能力,必須在大量閱讀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可惜,目前相當一部分初級中學的閱讀教學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內(nèi)容非講透講爛不可,惟恐不能充分發(fā)揮“例子”的作用,更怕遺漏下什么重點,導致學生實際閱讀量偏少,閱讀面過窄,將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隔裂開來,課外閱讀質(zhì)量差。
多媒體使用不當,本應充滿師生情感交流的課堂變成教師點鼠標、學生觀銀幕的“人機對話”。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課件,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學生只見機器不見人,教師變成放映員。當前語文科現(xiàn)成課件很少,資料庫不健全,多數(shù)教師對課件制作及電腦操作不甚熟練,準備一個課件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不可能深入鉆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師創(chuàng)造性。
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確教育的基本任務,切實搞好初中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
3.1 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精神包括思維的開拓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流暢性和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淵博的科學知識等等,這些是我們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萬紫千紅的花》的閱讀教學中,設計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疑難問題,讓學生創(chuàng)新思路,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作者在說明昆蟲對花色的選擇寫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歡黃色,而喜歡紅色和藍色?!边@一例子符合生活實際嗎?從蜜蜂采集活動看,仲春時節(jié),長江以南盡染黃色,只要是晴好天氣,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黃?!敝?,怎能說蜜蜂“不喜歡黃色”呢?這就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從而運用感性材料來檢證課文,獲得超越作家認識的科學結論,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
3.2 寫作教學的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的創(chuàng)新很有必要。要培養(yǎng)觀察力,煉就創(chuàng)新慧眼。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點,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努力發(fā)現(xiàn)那與眾不同的“一點”。初一、初二的學生每天寫一篇觀察日記,初三學生每周利用雙休日寫篇觀察日記,寫什么、怎么寫、用什么體裁,完全由學生決定。對人、對物的觀察,自己的感受,均可進入觀察日記。一個學期,一個學年堅持下來,學生的觀察日記就是大量的寫作素材,這些生活中的素材積累,為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厚積薄發(fā)。寫作教學,與其訓練學生“怎樣寫”,不如放開讓學生在“寫什么”上動腦筋。這就是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的精華所在。
3.3 學習方式革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文章,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相互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語文探究性學習,要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比如社會調(diào)查、現(xiàn)場觀察、采訪人物、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在教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將全班學生分為六個小組,分別繪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圖畫,并且配上自己優(yōu)美的文字解說。同學們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積極的投身于小組合作學習中,經(jīng)過集體構思后,有的繪聲繪色地說著,有的聚精會神的畫著,有的神采飛揚的寫著,無不沉浸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二十分鐘后,作品進入展示階段,欣賞著一幅幅神韻豐厚的畫面,傾聽著一句句悅耳動聽的描繪,仿佛棲身于大自然的詩意中,浸潤在花香鳥語中,徜徉在藝術的旅行中!
總之初中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新,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