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云 湖南工業(yè)大學體育學院
我國區(qū)域和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貧困縣經濟和教育發(fā)展落后,要提高國民素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者,通過課程教學傳授體育文化和知識,讓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補齊貧困縣農村學校體育師資的短板迫在眉睫。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參加者。體育教師也因此就是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培養(yǎng)體魄健壯的建設者和保衛(wèi)者的園丁,是青年人健美的設計師。[2]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快速推進,教師向高學歷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是我國及世界其它強國師資隊伍建設的主流。學歷代表著一個人接受國家正規(guī)教育的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專業(yè)知識水準,同樣也代表著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潛力。[3]調查發(fā)現,中專學歷占6.7%、大專學歷占53.3%、本科學歷占40%,根據教育部門有關規(guī)定,各級各類初中學校教師的學歷應達到大專畢業(yè)及以上水平。[4]顯然,還有小部分體育教師學歷不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因貧困縣農村生活條件簡陋,工作條件難以達到年青大學畢業(yè)生的理想要求,工資待遇偏低、交通不便等原因難以吸引全日制本科大學畢業(yè)生投身到農村體育教育工作中去。體育教師中初級職稱的占比為31.3%、中級職稱的占比為40%、高級職稱的占比為13.3%、無職稱的占比13.3%,通過訪談得知,獲得高級職稱的4名教師中有2名是校領導,有2名是快退休的體育教師,初級職稱的教師大多都是中青年教師。了解其原因是,體育學科受歧視,體育教師在職稱評定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教師存在不公平現象,處于劣勢地位。
根據教育的特點,教師應具備精深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以及廣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構成的知識結構。[5]調查發(fā)現,體育教育專業(yè)占60%、運動訓練專業(yè)占13.3%、其它非體育專業(yè)占26.7%,顯然,這不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因受“重智輕體”思想的影響,一些學校把體育課視為照顧年齡偏大或工作年限長的老教師的一種福利,隨意安排非體育專業(yè)教師授課,沒能真正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忽視學校體育的重要意義,體育沒能真正得到大家的重視。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八條中規(guī)定,“除普通小學外,學校應當根據學校女生數量配備一定比例的女體育教師。”調查發(fā)現,男性體育教師占比為73.3%、女性體育教師占比為26.7%,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體育教師數量偏少,男女教師比例失衡,這樣不利于更好地開展體育課堂教學。多數女性教師認為,體育教師長期在室外授課日曬雨淋工作環(huán)境差,體育受重視程度低,體育教師沒有地位是導致性別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男女體育教師數量配備上應當給予科學合理的安排。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九條中規(guī)定,“對體育教師的職務聘任、工資待遇應當與其他任課教師同等對待;體育教師組織課間操(早操)、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體育競賽應當計算工作量?!闭{查發(fā)現,在同等職稱和工作年限的體育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的月工資待遇中,體育教師低于其他課程教師的占53.3%、基本一致的占46.7%,由此說明,體育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在收入方面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體育教師的工資待遇得不到合理的保障,這將影響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體育教師組織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體育訓練及競賽的工作量計算中,算(與正常課時費一致)的占比僅為33.3%、算(比正常課時費低)的占比為23.3%、不計算工作量的占比為43.4%。體育教師工作量的計算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師的工資待遇,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在體育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方面還不夠完善。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督促各學校嚴格按照《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guī)定來落實體育教師工作的有關計算總量,保證體育教師的工資待遇得到全面的落實。
調查顯示,體育教師近3年來沒有發(fā)表科研論文的占比為73.3%、發(fā)表1-2篇的占比為16.7%、發(fā)表3-4篇的占比為10%,可見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不容樂觀。通過訪談得知,科研論文在職稱晉升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體育科研氛圍淡薄,科研經費不足是重要原因。這樣勢必會影響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廣大體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難以得到提升。體育教師近3年來沒有參加培訓的占比為46.7%、參加1次培訓的占比為30%、參加2次培訓的占比為13.3%、參加3次的為10%,可見,體育教師參加培訓的次數有限。通過訪談得知,參加過2-3次培訓的大多是校領導和職稱較高年齡偏大的教師,而從未參加過培訓的人員大多是職稱較低的年輕教師。通過了解得知,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體育教育不夠重視,很多體育教師同時兼職學校的后勤和安全保衛(wèi)等工作,還有部分年輕教師由于婚姻和家庭等因素不便于離崗參加培訓。少;職稱偏低,絕大多數體育教師是初、中級職稱;專業(yè)結構不合理,非體育專業(yè)教師任教體育課程;性別比例失衡,女性體育教師數量少。
(二)待遇偏低,同等職稱和工作年限的體育教師與其它課程教師的工資待遇有差別;體育教師的工作總量計算不合理,未完全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規(guī)定計算工作量,工作量的計算還有待完善。
(三)“重智輕體”的思想仍然存在,體育弱化,體育課程邊緣化,學校體育沒有能得到真正的重視,體育教師在職稱評定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農村中學教師職稱評定相關政策仍需完善和優(yōu)化。
(四)體育科研氛圍不濃,科研經費不足,科研能力有待加強;體育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少。
(一)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
合理利用當前國家扶貧開發(fā)政策,大力引進體育人才。用足用好人才引進政策,大力引進優(yōu)秀年青高學歷的專業(yè)體育教師特別是女性體育教師充實到農村體育教育工作中去。政策上向貧困農村學校傾斜,如發(fā)放貧困縣農村教師生活補貼和引進人才生活補貼,在工作待遇、生活補貼、職稱評定等方面采取一些政策支持。
(二)保障教師待遇,穩(wěn)定教師隊伍
合理計算體育教師的工作總量,發(fā)放體育服裝和訓練補貼,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到位;提高體育教師的福利待遇,確保體育教師的工資待遇得到合理保障,穩(wěn)定體育教師隊伍。
(三)確定體育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等對待體育教師,優(yōu)化教師職稱晉升制度。放寬農村教師職稱評定的指標限額,制定向農村傾斜的職稱評定政策,確保體育教師與其他課程教師享有同等的晉升機會。
(四)加大教師的職后培訓,提高體育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加大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大力開展教學競賽;加強體育教師輪訓,組建體育教研室,因地制宜積極鼓勵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提高教師教研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