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大鵬
【摘要】“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學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研究小組探索出適應新形勢下的可行有效的學科教學模式;探索不同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通過日常教研及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營造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氛圍,使專業(yè)發(fā)展成為教師內心的自然需要;通過樹立典型教師引領帶動,提高教學能力,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的學科教師隊伍。
【關鍵詞】合情;究理;善用;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8年防城港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B類課題“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學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FJ2018C126)階段成果之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1]新課程新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因此,從2018年5月開始,我校教師自籌經費成立了“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學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研究小組,在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精神的基礎上,探索出適應新形勢下的可行有效的學科教學模式;探索不同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通過日常教研及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營造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氛圍,使專業(yè)發(fā)展成為教師內心的自然需要;通過樹立典型教師引領帶動,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增長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的學科教師隊伍。本文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討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模式。
一、合“情”入境,構建教學情境,悅動數學學習的“第一感”
“視、聽、嗅、味、觸”是人的五種基本感覺,其中“視覺”是人的第一感,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通過視覺獲得,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數學學習的“第一感”,就是指讓學生比較直觀地看到數學學習的“模樣”。因此,教師要善于構建數學教學情境,合“情”入境,悅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第一感”。
例如,在執(zhí)教“分數的認識(一)”時,為了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概念,教師可以運用故事為學生構建教學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有一天來到一個偏僻、荒涼、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唐僧師徒四人都又餓又累,可是豬八戒發(fā)現行囊只剩下最后一個大餅。豬八戒很想自己吃掉,可是孫悟空提出要平均分,并畫出分餅圖(如圖1),每個人可以吃個餅?!痹诠适聦胫?,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本學習內容的想法。有的學生說1/4就是一個餅分成了4塊,吃其中的1塊;有的學生說1/4就是一半的一半……
通過故事情境導入及圖片展示,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非常感性的認識,然后再通過自由討論,有很大的自我學習空間。這樣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悅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第一感”,而且教師“教”的色彩比較淡,學生“探”的氣氛很濃,特別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
又如,在執(zhí)教“分數的認識(二)”時,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筆者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童話故事動畫片。
畫面1:根據不同的“整體”發(fā)現若干分數。
畫面2:游來一只小黃鴨,引發(fā)學生逆向思維。
畫面3:通過“3只白鴨毛色不同”,再次凸顯“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含義。
畫面4:鴨媽媽要帶小鴨們去看外婆,引導學生思考12里面可以拿出幾個不同的幾分之一。
通過觀看圖文并茂的動畫故事片,學生不僅直觀看到了數學學習的“模樣”,而且培養(yǎng)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數學思維。
二、究“理”啟思,繪制思維導圖,內煉學生理性精神
“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善境界的追求?!盵2]數學本身作為一門科學,具有嚴謹性、邏輯性、簡潔性、可靠性等特點。數學教學嚴密的推理、恒定的規(guī)則、抽象的概念都是教學內容的理性表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究“理”啟思,內煉學生理性精神。
例如,在教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加減、乘除運算時,可以繪制思維導圖,表現加減、乘除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互逆性,以及加與減、乘與除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對加減、乘除有一個整體結構,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理性,更清晰。
圖6
思維導圖是運用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互相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三、得法善“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生活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小學數學要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學創(chuàng)新意識?!盵1]因此,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學生死記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的生活體驗。
例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出現了“買幾送幾”問題:“1.一棵樹苗價格16元,買3送1,如果一次買進3棵樹苗,平均每棵樹苗便宜幾元錢?2.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3送1,一次性買9份糖炒板栗,每份糖炒板栗便宜幾元錢?……”這些題目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消費成本和優(yōu)惠額度,既是數學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形成自己的生活體驗、提高綜合能力的機會。因此,教師在執(zhí)教這類數學內容時,不妨多設計幾種變式讓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和體會(如表1)。
表1
原題 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3送1,一次性買9份糖炒板栗,每份糖炒板栗便宜幾元錢?
變式1 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3送1,一次性買8份糖炒板栗,每份糖炒板栗便宜幾元錢?
變式2 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5送2,一次性買6份糖炒板栗,每份糖炒板栗便宜幾元錢?
變式3 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3送1,一次性買8份糖炒板栗,至少需要多少錢?
變式4 超市里每份糖炒板栗16元,買5送2,一次性買8份糖炒板栗,至少需要多少錢?
變式5 超市促銷,買3送1,趙阿姨付了3份糖炒板栗的錢拿到了糖炒板栗,實際折算下來,每份糖炒板栗比原價便宜4元,問每份糖炒板栗原價多少元?
變式6 超市促銷,買5送2,趙阿姨付了8份糖炒板栗的錢拿到了糖炒板栗,實際折算下來,每份糖炒板栗比原價便宜4元,問每份糖炒板栗原價多少元?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長。”[3]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賦予學生“生長”的力量,運用各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中合“情”入境、究“理”啟思,最終達到得法善“用”的目的,而且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探索數學奧秘,提升數學素養(yǎng),獲得快樂體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R·柯朗,H·羅賓.什么是數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