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成
摘 ? 要?新一輪高考改革意味著新變化。面對傳統(tǒng)行政班的消失或是弱化,走班制開始逐漸興起,傳統(tǒng)家長會模式所具有的過度程序化、形式化以及單向輸入等問題勢必需要進行相應的模式調(diào)整。通過分析傳統(tǒng)家長會所面臨的境遇,深入挖掘其內(nèi)涵與國外可參考的模式,分別從家長、教師、學校等三方主體視角,以“走班式”為基礎背景探討家長會模式的深化發(fā)展。
關鍵詞?走班制 ?家長會 ?模式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同年12月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我國高考改革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人們通常將之稱為“新高考”。與新高考相匹配的是高中教學組織方式的變化,“走班制”是眾多變化中比較突出的一項。
依據(jù)國家文件要求,“調(diào)整教學組織方式,滿足學生選學的需要,把走班教學落到實處”[1]。自此,走班教學成為具體辦學單位和學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與之對應的細節(jié)問題成為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自上述國家文件印發(fā)至今已近五年,新高考在許多地方進行了卓有意義的實踐,走班制也得到了較好的落實。面對走班制中存在的“每位學生一張課程表的局面”[2],以及傳統(tǒng)慣例中“行政班”的消失或是弱化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不得不思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家長會制度該何去何從?家長會模式作為配套新高考走班制教學改革進程中一項不可忽視的舉措,具有探討的價值與意義。
一、家長會的認識基礎
1.傳統(tǒng)家長會模式面臨的境遇
“家長會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與家長交流和溝通使用的最早和最頻繁的形式之一”[3],“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一個重要方式,每所學校都會將召開家長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學期工作計劃”[4]。這種家校溝通方式對于學校、教師、家長等三方主體均具有重要意義,家長會通常以會議的方式,由三方主體參與,共同圍繞學生為中心而開展,旨在促進學生個體的有效學習、健康成長。
家長會的傳統(tǒng)模式是由學校提出開會建議,由班主任主持會議并確定會議內(nèi)容,家長單獨出席或是家長與學生共同出席,會議往往在學生所在班級召開,內(nèi)容一般包括成績匯報、指出問題、提出建議等三個方面。有學者指出這種“傳統(tǒng)的家長會整個過程和程序簡單而呆板,家長和學生在下面聽得無精打采或躁動不安”[5]。因此許多人提出應該對傳統(tǒng)的家長會模式進行改革,改變其過度程序化、形式化以及單向輸入等問題。
在新高考走班制大背景下,特別是行政班級制的改變,固化的班集體以及班主任負責制等方面的淡化甚至消失,使得傳統(tǒng)家長會模式中到自己孩子固定班級聽會的形式失去了基本的條件。特別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行政班班主任角色的淡化,取而代之的多種學科教師或是某些基礎學科的教學班主任群體的出現(xiàn),使得傳統(tǒng)的家長會模式必須隨之改變。
2.家長會模式的內(nèi)涵理解
家長會模式的內(nèi)涵可以從其初衷談起。家長會的外顯模式是教師與家長的見面會,會面地址是學校。其內(nèi)涵意義可以從家長、教師、學校等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相對于家長來講,家長會的內(nèi)涵意義是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這首先需要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基本表現(xiàn),包括所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一些問題等;相對于教師來講,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家期間的基本表現(xiàn)及日常生活中的興趣愛好與生活習慣等,提出希望家長給予配合的方面;相對于學校來講,希望家長能夠更多地參與學校建設,更深入地了解學校文化、教育的風格與模式,希望教師與家長能夠建立更加穩(wěn)定的溝通交流機制,希望教師能夠更好地成為學校的代言人,將學校文化展現(xiàn)給學生家長,通過利用學生在校學習成果、學校集體活動等吸引家長積極主動參與家校共育。三方主體的核心意旨聚向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與健康成長。
3.可參考的模式建議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中有“Open House”和“Parent Teacher Conference”兩種模式[6],類似國內(nèi)的學校開放日和家長會。
美國基礎教育中的開放日往往在開學初,一般會在前兩周內(nèi)舉行,為家長提供了解授課教師、學生教室、課程教學目標、學年課程開設情況的機會;家委會也會借此機會推介與招募成員,并著重闡述學期計劃中比較重要的事項及大型活動,希望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開放日往往在晚上舉行,學校通常被裝飾一新,家長可以通過這一活動認識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及教學團隊等。
美國的家長會是談論孩子學業(yè)的時機。家長會通常是在學校開學幾個月之后舉行。這樣,老師就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了解學生群體,并了解學生們的長處與弱點。具體的教師與家長會面通常為一對一的形式,以基礎學科或是主干學科教師為主,家長可以主動提出約見某位教師,也可能接收到某學科教師的會面邀請。通過一對一的交流可以比較深入地探討雙方關心的事項,制定幫助孩子取得最大成功的計劃等。但由于分配給每位家長的時間短暫,家長最好提前準備。如果孩子有一些麻煩或是困難,最好提前聯(lián)系老師以便獲取更具成果的會談。
綜上,美國的Open House與Parent Teacher Conference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兩種模式的主旨一致,即以通過增加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理解來更好地認識孩子情況,提供更符合實際的建議,制定更有可能執(zhí)行的方案,保證學生取得更加理想的成就。
二、“走班式”家長會模式的功能
家長會是溝通家長、教師、學校等教育活動三方主體的主渠道,是促進三方主體形成良好信息反饋關系的主要方式。建構溝通渠道、確立信息互通機制是家長會的初衷,也是其得以長期存在并得到各方認可的根本原因。事物是隨著外在環(huán)境變化而不斷深化發(fā)展的,家長會模式也必須隨著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進而調(diào)整以更好地體現(xiàn)內(nèi)涵價值與初衷。特別是面對“走班制”教學形式的出現(xiàn),探討“走班式”家長會模式是必要的。
1.家長通過家長會實地體驗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
家長參加家長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活動情況,了解與掌握實際情況的理想方式就是實地體驗,真正做到換位思考。依據(jù)學校的課程安排,按照學生各不相同的課程表,以一定比例安排每節(jié)課程持續(xù)時間,如安排每節(jié)課的時長為15分鐘。家長依據(jù)自己孩子的課程表,逐一體驗各門課程,體驗過程主要包括與任課教師交談,獲取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基本內(nèi)容,了解自己孩子在不同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基本表現(xiàn),以及教師對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天賦、潛能,及需要進一步督促、急需提高的方面等。
由于每個學生的課程安排不同,同一門任課教師會在整個家長會持續(xù)過程中,以學校鈴聲為信號進行多次宣講,因此一般不會出現(xiàn)過多家長圍著一個教師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前印好相關材料或是利用黑板等寫好可供家長參考的一些公共信息,如本學期教學目標、主題活動等相關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缺乏對學生在校生活的了解,這種“走班式”家長會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換位思考,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在校學習過程,避免家長將孩子的學習過程固化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或是想像之中,通過增進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體驗化解家長與學生之間可能存在的理解不足問題。通過這種“走班”形式的家長會家長能夠見到每一位任課老師,了解各門課程的學期目標,以及自己孩子的總體在校表現(xiàn),特別是在不同學科方面的成就與不足;在走班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科、學期、學校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師的教學期待、學校的整體安排和基本育人思想,能夠產(chǎn)生形象、生動的換位思考效果。
2.教師通過家長會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表現(xiàn)
育人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教師是育人過程中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學生主體情況,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看到的只是學生的在校情況,而學生在家的真實行為表現(xiàn)家長具有更加現(xiàn)實的了解途徑,這就需要利用家長會這種形式通過家長進行反饋。從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來看,學生在校時間是短暫的,對于各個學科教師來講,教師接觸學生的時間即便是每天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上面對40~50人,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而實際在校接觸過程中,學生也未必能把真實的自己完全展現(xiàn)給教師。這就在時間與現(xiàn)實情況等方面為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構建了障礙。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家中與家長的交流則相對真實一些,而且時間也更加充足。因此,家長途徑是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方面所不可忽視的。
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在走班過程中形成的比較輕松的交流氛圍,更加具體細致的從家長口中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某些學科、事物、人群等方面的現(xiàn)實反饋。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群體感興趣的話題與內(nèi)容,從而為教師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線索與突破口;通過對學生個體興趣點的捕捉也能夠為教師設計出更具個性化、針對性的教學安排提供條件。家長與教師的努力目標是一致的,二者共同圍繞促進個體更好發(fā)展,通過信息共享,順暢溝通,從而形成的合力是家校共育所期待的理想效果。
3.學校通過家長會展示更多的教學設施與活動項目
家校共育的前提條件是家長了解學校的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過程中的活動安排,學校也期待在教育過程中能獲得家長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包括家長提供的建議等等。學校作為教育過程的主要載體,它以培育學生為主要職責,聯(lián)結著教師與家長。作為家長會的召集主體,期待教師能夠作為自己的代言,將學校的文化與思想展現(xiàn)給家長;同時期待家長能夠?qū)⒆陨碜鳛閷W校的一員,協(xié)同學校完成育人工作,并為學校諫言獻策。
家長會即是學校表達自身思想的最佳場合,在家長走班過程中,學??梢栽谡n程中間安排如同常規(guī)教學過程中的“午休”環(huán)節(jié),使家長在對學校形成一定了解之后,逐步產(chǎn)生融入感的過程中,通過校園廣播系統(tǒng)向家長集體發(fā)布學?;A情況和學期內(nèi)擬開展的大型校園活動進行簡短介紹。介紹的過程也是展示學校整體管理團隊,展現(xiàn)學校真誠育人,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同時,家委會是學校開展家校共育的主體代表,家長會為家委會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臺。因此,在家長會期間,通過家委會發(fā)布相關倡議能夠產(chǎn)生更具現(xiàn)實影響力的效果。
三、“走班式”家長會模式的實施
前述探討的這種家長“走班式”的家長會可以簡單概括為“1+3”模式,即通過1張課表產(chǎn)生3+共贏的效果。具體模式闡釋如下。
“走班式”家長會即依據(jù)每個學生獨具個性的1張課程表,在規(guī)定時限內(nèi)喚起家長、教師、學校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的效果。其中,家長依據(jù)自己孩子課程安排順序或是自身依據(jù)實際需要體驗學生上課過程,學校分配不同學科教師分別駐守不同教室(或教學場地,如體育等戶外課)等實際情況,按常規(guī)課程時長的一定比例(如按45分鐘常規(guī)課程的三分之一,15分鐘)設計家長會期間的每節(jié)課程時長,以常規(guī)上課鈴聲為信號提醒,各任課教師在各自的教室內(nèi)利用黑板或發(fā)放印刷材料的方式標明本學期總體教學目標、計劃開展的教育活動內(nèi)容、期待家長參與的項目,以及其他相關要求與建議等。家長會總時長由學校根據(jù)開設科目決定,并在課程中間設定模擬“午休”時段,該時段由學校通過校園內(nèi)的廣播系統(tǒng)推介學?;拘畔?、教育成果、擬組織的大型校園活動、對家長的一些建議等。家長可利用這段時間參觀學校設施,觀賞教育成果展,或選擇與相關教師或是家長交流等。從而實現(xiàn)通過家長會讓家長全程體驗學生的常規(guī)學校生活;讓教師通過家長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愛好;讓學校通過家長會展現(xiàn)更加包容、熱情的主體教育情懷。
總之,面臨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學模式,學校、教師、家長必須展現(xiàn)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并賦予積極行動,“走班式”家長會模式即是從細節(jié)的層面促進新時代發(fā)展的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Z].2014.12.
[2] 任麗偉,王彥婧,田菲菲,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沈陽大學虎石臺附屬實驗中學為例[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3] 劉秀英.家長會新模式的行動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0(07).
[4] 吳維煊.家長會召開的時間節(jié)點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7(02).
[5] 陳明翠.家長會可以這樣出彩[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
[6] Morin Amanda.學校開放日與家長會異同[EB/OL],2018.07.24.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school-open-house-and-parent-te-acher-conferences-620918.
【責任編輯 ?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