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廉政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的提出始于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中都明確指出要堅持文化自信,大力推進廉政文化的建設與宣傳。由此,高校因承載著為黨和國家輸送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廉政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廉政文化的涵義
廉政文化,即為廉潔從政行為在社會文化和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客觀反映,是人們關于廉潔從政的思想意識、信仰、知識構架、行為規(guī)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評價的總和,其核心價值是清廉為民做事。
在高校中,廉政文化建設基本上是圍繞“廉政”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正確的榮辱觀,從而達到預防腐敗和抵制腐敗的行為效果,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校園風尚。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使命。從古至今,“廉”這一道德修養(yǎng)一直都是我國所倡導的道德文化之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廉”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內容,幾乎影響著每一位執(zhí)政者——在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朝代均有監(jiān)察與反貪的機構出現。同時,獎清廉反貪腐的政治思想貫穿了整個歷史長河,直至今日。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對廉政建設依舊十分重視,對黨員干部提出了廉潔從政的各種要求。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直面較為尖銳的社會矛盾,理清了中國廉政建設的思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奠定了基礎。經過長期的反腐倡廉宣傳教育,“以廉為榮,以貪為恥”逐漸成為普遍的社會價值觀念。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引導的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就高校思政工作的內容提出了三個方面,即“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而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中明確要求:“把廉潔教育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庇纱丝梢?,廉政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切關系到青少年學生成長過程中思想觀念的形成和價值導向的樹立。因此,做好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的有力保障。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學生的“反腐疫苗”。人民群眾是廉政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因此,廉政文化建設必須扎根于群眾。而大學階段是廣大人民群眾步入社會之前的過渡期,高校學生的任務除了加強自身專業(y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加強科學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因此,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即是青少年學生的“反腐疫苗”,提前培養(yǎng)和加強學生反腐反貪觀念,使得他們在步入社會之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對腐敗思想的免疫能力。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黨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建設性工程,是廣大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然而,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廉政文化教育主動性引導減弱。在過去依靠紙媒的年代,高??梢酝ㄟ^自主篩選具有正確價值觀念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直接摒棄負面不良思想的傳播。由此,在加強廉政文化教育引導工作方面具有主導性較強的優(yōu)勢。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互聯網的普及與快速發(fā)展,大大提升了信息的時效性與傳播速度。青少年學生作為網絡的主體客戶,幾乎全部以互聯網為依托來獲取最新資訊和進行日常的溝通交流。但由于網絡言論自由且難于監(jiān)管與引導,在網絡中往往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價值導向言論。而青少年學生思想尚不成熟,主體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形成,導致他們不能夠完全辨別網絡信息的真?zhèn)危菀妆灰恍╁e誤價值導向的言論所迷惑,如被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所影響,從而嚴重沖擊了廉潔文化建設的發(fā)展,使得高校廉潔文化教育引導工作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
廉政文化教育存在被動建設現象。廉政文化教育是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往往也都是高校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的必修課程。然而,高校中許多老師的思政教育工作仍處于被動式教學或引導模式,即只是為了完成政治或工作任務而進行,自身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講授或引導形式單一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無法保證高校廉潔思想教育引導質量。與此同時,廉政文化教育引導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傳播渠道也較為單一。除理論教學之外,高校大多主要以報告宣講、觀看警示教育片、下發(fā)廉政文化教育相關文件等形式開展,因此很難調動高校師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廉政文化教育活動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很多高校在進行廉政文化教育引導工作時常常只重視表面的宣傳工作,例如張貼海報、懸掛橫幅等,而忽略了實際工作中的思想引導工作,缺乏系統(tǒng)性的思想教育引導機制。另一方面,高校在開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動時,存在為了舉辦活動而活動的現象,未能深刻的貫徹廉政文化教育思想,例如進行文藝匯演活動時,存在僅僅以冠名的形式組織活動,其實際內容與廉政文化思想教育關系淺顯或部分關聯,忽略了活動整體在精神層面與廉政文化的聯系。
廉政文化建設缺乏品牌性。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實際操作中,很多高校在教育活動組織方面缺乏整體規(guī)劃性,導致廉政文化教育活動成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活動,不具備長期性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特點。另一方面,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設活動方面集思廣益,做出了一些具有長期性組織和發(fā)展的教育活動或宣傳項目。但是,其活動或項目所屬部門不同,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與導向。即不同部門之間,缺乏橫向交流與溝通;不同層級之間,缺乏縱向指導與反饋。由此,導致不同的活動之間有內容重合、交疊的現象存在。與此同時,各個部門活動教育方向不同,宣傳著力點不同,導致廉政宣傳火力分散,使人看起來眼花繚亂,以高校為整體著眼時,似是一盤散沙,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設的長期發(fā)展。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著力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边@為新時期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高校開始廣泛重視廉政文化教育建設。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建設應以廉政理念的培育,廉政形式的創(chuàng)新,廉政制度的建設為重點,融合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等不同方面進行引導,以促進廉政文化建設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營造學校反腐清廉的文化氛圍。
抓住互聯網沖擊下的宣傳機遇。雖然在互聯網的沖擊下,高校引導工作面臨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也帶來了很大的機遇。首先,新媒體豐富了廉政文化傳播的途徑,宣傳工作不再僅限于紙媒、海報、橫幅等工具,由互聯網而衍生出的各種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均可以加以利用,豐富宣傳形式,從而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其次,新媒體提高了宣傳工作的時效性,拓展了宣傳工作的地域范圍;第三,新媒體不同的表現形式能夠增強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廉政文化活動的師生參與度,加強互動與交流等。
增強廉政文化教育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首先,授課教師應加強自身廉政文化理論學習并與時俱進,增加時事熱點與實踐積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自身言行以及時事熱點/具體實踐的探討與分析來教育和引導學生。其次,高校應結合客觀實際,創(chuàng)新廉政文化教育形式,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滲透到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廉政文化在師生中“入眼、入耳、入心”,并轉化為自身行動。
加強師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及活動監(jiān)管。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設參與者應是每一位師生,其教育對象不應僅限于學生。因此,在高校隊伍管理方面,尤其是領導班子,應帶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秉承廉潔奉公的原則。同時,加強基層教學、科研隊伍和學生管理隊伍教師的道德師風教育,堅守廉潔從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與此同時,要加強廉政文化教育活動的監(jiān)管,確?;顒邮冀K貫徹廉政文化思想,致力于增強廉政文化教育的滲透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廉政文化氛圍。
注重校園廉政文化品牌建設。高校應注重校園廉政文化品牌建設,勵志于打造高校廉政文化精品品牌。重質量而輕數量,重成效而輕表面,致力于切實能夠吸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的目的。這就要求:第一,確定品牌建設方向,與高校自身核心專業(yè)方向相結合,打造獨一無二的精品品牌;第二,建立有效的廉政文化教育機制,做到橫向與縱向之間緊密聯系,互相影響互相監(jiān)督;第三,建立完善的審查監(jiān)督機制,無論是教學/引導/培訓質量,還是廉政文化活動的審核等,都應注重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等方面;第四,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第五,注重品牌宣傳等。
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其廉政文化建設也成為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弘揚“倡清廉反貪腐”的文化思想,建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品牌,拓展廉政文化建設宣傳渠道,致力于營造良好的高校廉政文化氛圍,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學生注射“反腐疫苗”。
總的來說,要想切實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就必須將其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大格局中,將廉政教育貫穿于高校整個教學活動和管理活動中,使廉政思想存在于每一位師生的腦海中并轉化為自覺行為。此外,要在明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做出長期規(guī)劃,建立健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長效機制,以制度和規(guī)范作保障,最終促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進而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