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杜牧詠史詩《赤壁》教學為例,論述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探索發(fā)現(xiàn),呵護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教會學生帶著思考去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 《赤壁》 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A-0081-02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對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進行甄別,進行更理性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新的教育目標。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就曾說:“我教不了別人任何東西,我只能促使他們思考?!痹诮裉斓恼Z文課堂上,這句話應該成為教師追求的目標。教師不應該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應該自覺地在課堂上教會學生養(yǎng)成理性、謹慎的思維習慣。本文以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杜牧的詠史詩《赤壁》教學為例,探索如何在課堂上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赤壁》表達的思想情感。
2.體會杜牧詠史詩的寫作特點。
【設計意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借助注釋基本把握文言文字面上的意思,能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景物或所敘述的故事,即詩歌的內(nèi)容。但從詩歌所寫內(nèi)容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詩人情感的方法。
一個詩人由于生平經(jīng)歷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念等,詩人特定的思想會在詩歌里體現(xiàn),從而形成不同的寫作風格。若能從詩人同一類型或同一題材的詩歌中做深入的探討,可以歸納出這個詩人某一題材的詩歌的寫作特點。因此本課將通過比較、分析、歸納杜牧的詠史詩,探討其詠史詩的寫作特點。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查閱歷史課本及相關資料,整理晚唐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及杜牧的生平經(jīng)歷,從而了解詠史詩的特點及了解歷史故事“赤壁之戰(zhàn)”。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鑒賞,筆者提倡一種知人論世的方法,即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思考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學習杜牧的《赤壁》之前,由學生自行查閱材料,對詩人及其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然后對詩歌內(nèi)容進行理解和分析,這種閱讀是帶著思考的閱讀,閱讀淺易內(nèi)容的方法學生已經(jīng)自行掌握,但對于詩歌中比較隱晦的情感的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疑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唐代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人們常把唐詩分為四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格律詩逐漸走向成熟,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直至“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前,唐詩達到了全盛時期。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迅速由盛轉(zhuǎn)衰,盛唐時的激情到了中唐也受到了抑制。從中唐到晚唐,詩文一度有些冷落,但到了文宗開成年間,杜牧、李商隱等一代優(yōu)秀詩人崛起,再度開創(chuàng)了唐詩新局面,今天我們來學習晚唐時期杜牧的詠史詩。
【設計意圖】由唐代社會的演進過程了解唐代詩歌發(fā)展過程,導入新課,讓學生體會到理解和鑒賞古代詩歌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jīng)歷。
師:請同學們朗讀《過華清宮》,說說你從詩歌中讀到的信息,杜牧想借這個故事抒發(fā)什么感情?
【設計意圖】明確詠史詩是借歷史故事諷刺今朝現(xiàn)象。從學生的學習過程看到,學生理解詩歌所寫內(nèi)容比較容易,體會詩人借故事抒情則是難點,因此要教給學生理解的方法。即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作者的經(jīng)歷來探究。
師: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查閱的資料說說晚唐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如何?生活在此時期的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主發(fā)言,互相補充,對杜牧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檢測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教師適時補充學生沒有關注到的一些信息。
(二)學習《赤壁》
師:請同學們朗讀詩歌《赤壁》,思考詩中敘述了什么故事?
學生明確詩歌講述的是三國時期一次以小勝多的戰(zhàn)斗——赤壁之戰(zhàn)。
師:僅僅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是不夠的,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哪些疑問?提出來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經(jīng)過幾分鐘的獨立思考,學生提出了許多疑問。學生先在學習小組中與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解決,若小組不能解決的,提交到班級共同討論。
學習小組不能解決的,提交到班級共同討論的問題如下:
1.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中的“東風”有什么特殊含義?
2.為什么要寫“二喬”被鎖在銅雀臺?這與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有什么關系?
3.作者想要抒發(fā)什么感情?
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在學習小組中繼續(xù)討論,尋找解決的方法,然后派出代表陳述小組的討論結果。
關于“東風”的討論如下:
生1:我認為“東風不與周郎便”中的“東風”,指的是周瑜贏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以理解為機遇,如果沒有這個機遇,赤壁之戰(zhàn)必敗無疑。
生2:“東風”是赤壁之戰(zhàn)取勝的功臣、英雄。但從整首詩來看,似乎杜牧對這個“英雄”并不持非常肯定的態(tài)度,是否是借此來諷刺什么?
師追問:諷刺什么呢?請結合詩人的經(jīng)歷來探討。
生3:杜牧實際上覺得“東風”算不了什么英雄,但在這首詩中卻把這個東風說得非常重要,是不是諷刺晚唐時期并沒有真正的英雄?
師:“東風”不是真正的英雄,那么晚唐是不是沒有英雄?
生4:我感覺在這首詩里,有作者懷才不遇之感,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卻沒有人了解。自己擁有滿腔熱情與才華,卻沒有遇上好的機遇,我從中讀出了杜牧的悲憤之情。
師:人們都認為“周郎妙計安天下”,而杜牧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當年的周瑜只是僥幸取勝,因此他想借此表達“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關于“二喬”的討論如下:
生1:在《三國演義》中,我知道大喬是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修建的一個行宮。如果大喬、小喬都被鎖在銅雀臺上,就意味著赤壁之戰(zhàn)周瑜戰(zhàn)敗。
師:事實是否如此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生2:“二喬”被鎖在銅雀臺是作者的想象,他是假設“東風”不來幫助周瑜的話,吳國就會被曹操打敗,事實并不如此,作者通過想象這樣的結果,更體現(xiàn)了“東風”的重要性,是“東風”讓周瑜取勝了。
師:可不可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成“國破家亡在此朝”?
生3:不好,詩歌講究含蓄,“國破家亡在此朝”顯得太直白了。
生4:用“二喬”的命運暗示了國家的命運,是以小見大的手法,詩歌的內(nèi)涵更豐富一些。
關于詩歌情感的討論:
生1:我認為詩人很渴望能夠有“東風”這樣的機遇來讓自己施展才華。
生2: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熱烈的討論,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提出疑問,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激活。問題來自學生,真正實現(xiàn)為學而教,學生有了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學生已懂的,不再耗費時間進行教師和學生之間你問我答的無謂討論,只討論學生不懂的、不能理解的,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考的興趣,對詩歌的探討深度也逐步加深。
(三)拓展閱讀杜牧的《題烏江亭》,探討杜牧詠史詩的寫作特點
師:運用剛才理解《赤壁》的方法,我們來學習《烏江亭》,請同學們朗讀詩歌后思考:1.作者寫了什么歷史故事?抒發(fā)什么情感?2.《題烏江亭》在寫法上與《赤壁》有哪些相似之處?3.讀了杜牧的詠史詩,你認為他的詠史詩有什么特點?
學生首先獨立思考解決第一個問題,明確詩歌敘述的是“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作者借此批評項羽胸懷不夠?qū)拸V,缺乏大將風度。再通過最后兩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振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表達了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委婉批評了項羽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識人用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寫歷史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諷刺當朝統(tǒng)治者不能知人善任。
第二個問題稍有難度,但通過小組討論后,也基本能理解。
《赤壁》與《題烏江亭》題材相同,都借寫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諷刺當朝社會及統(tǒng)治者。詩歌后兩句都對歷史史實作了相反的假設,反說歷史,引起讀者的深思,使詩歌意蘊更為豐富。
師:有人說杜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謂圓快奮爭也?!币灿腥苏f:“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蹦阗澩瑔幔扛鶕?jù)今天學習的三首詠史詩,請說說你對杜牧詠史詩的特點的理解。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遷移拓展,讓學生對杜牧的詠史詩有更多的了解。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分析其異同,找到杜牧詠史詩寫法上的相似之處,進而進行歸納總結。這是思維能力的較高層次,對于八年級學生尚有難度,因此,老師多作引導,讓學生嘗試更為深入的思考。
四、教后反思
本課教學目標是理解杜牧詠史詩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杜牧詠史詩的寫作特點,掌握閱讀鑒賞杜牧詠史詩的方法。教學的重點是解決學生閱讀杜牧詠史詩中的疑難問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思考,敢于提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學生已懂的內(nèi)容不再贅述,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促使學生主動思考,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質(zhì)疑,呵護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尊重學生的智慧,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在探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給學生補充相關資料,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索。整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較大,在理解和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討論,培養(yǎng)學生審慎地思考、嚴密地論證的習慣。
注:本教學課例獲得教育部“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yōu)課。
作者簡介:楊世秋,女,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