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甘肅省中醫(yī)院 甘肅 蘭州 730050)
如果鼻中隔部分突起、向某側彎曲會改變鼻腔及鼻竇功能,稱為鼻中隔偏曲,患者可有鼻出血、頭痛等癥狀[1]。鼻中隔偏曲是慢性鼻-鼻竇炎的發(fā)病因素之一,手術是其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經(jīng)過手術矯正偏曲的鼻中隔可以恢復鼻腔功能,降低術后復發(f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2]。內窺鏡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治中都有廣泛應用,在治療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鼻竇炎中應用效果明顯?,F(xiàn)就我院耳鼻喉科整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竇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2~51歲,平均(37.8±0.2)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1.5±1.1)年;18例棘突偏曲、18例嵴突偏曲、14例后段偏曲。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30~55歲,平均(38.2±0.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1.8±1.4)年;19例棘突偏曲、15例嵴突偏曲、16例后段偏曲。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為STORZ鼻內鏡分期手術治療,全麻,應用STORZ鼻內鏡輔助矯正鼻中隔偏曲,之后再擇期進行Ⅱ期手術治療。觀察組則為鼻內鏡同期手術治療,全麻,根據(jù)偏曲位置在鼻內鏡下選擇合適的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式,以killian切口切開、分離鼻腔內黏軟骨膜,暴露鼻中隔偏曲。再經(jīng)killian切口分離鼻腔對側黏軟骨膜,切除、修整偏曲黏軟骨膜,完全矯正鼻中隔偏曲后再將切除部位原位填回。之后實施messerkimger鼻竇手術,以吸切器清除鼻腔息肉,切除鼻腔內鉤突,根據(jù)病情選擇性開腹前后組篩竇、額竇、蝶竇,自然開口擴大上頜竇。術中最大程度保留鼻甲及鼻中隔黏膜。術畢檢查術腔無滲血,填塞可吸收止血海綿。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1周。
①療效評估:術后竇口開放良好、鼻腔無膿性分泌物,為顯效;鼻腔內少量分泌物、輕度水腫,為有效;鼻腔黏連、息肉、分泌物較多為無效;② 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復發(fā)情況等等。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顯效25例、有效22例、無效3例,術后中隔鼻甲1例;對照組治療顯效19例、有效21例、無效10例,術后中鼻甲黏連3例、篩竇腔閉鎖2例、中個鼻甲2例。觀察組高與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且兩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n(%)]
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的存在下,對側中鼻甲及鉤突可出現(xiàn)氣化狀、肥大狀,會增加慢性鼻-鼻竇炎患病率。對這類合并癥患者常規(guī)處理方式為分期處理,但分期手術操作中不能解決對側鼻腔的結構異常,影響術后引流通氣[3]。相比之下,同期手術操作中一次性處理所有病變組織、糾正偏曲,輔以鼻內鏡的應用下術野更大,能清除看見鼻腔內部狀況,避免了分期二次手術對鼻腔黏膜的損傷,實現(xiàn)了直觀性更強創(chuàng)傷性更小的目標。另外,同期手術清除病變效率更高,更有利于保護鼻腔健康組織,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在同期手術操作中要細化手術流程、要求更高,一方面要充分保護鼻中隔黏膜組織完整性,術后鼻腔組織要完美填充[4]。另一方面,在操作過程中要綜合判斷病情果斷做出手術處理方案。本組研究中,與分期手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更少[5]。
綜上,對于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鏡下同期手術治療是首選,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