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磊
摘要:社會新聞是老百姓身邊的新聞,它的本質特征是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社會新聞中包羅萬象,既有民生、經濟等宏觀新聞,又有柴糧油鹽等微觀的市井新聞。社會新聞的生命力就是要貼近老百姓,貼近生活、貼近真實。因此,要準確地把握社會新聞的親和力,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使社會新聞更能吸引和感染老百姓。
關鍵詞:社會新聞 真實性 貼近老百姓 吸引力 感染力
中圖分類號:G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098—02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多樣化、快速化等優(yōu)勢也必將讓新聞傳播功能進一步增強。社會新聞是新聞傳播中最直接也是沖擊老百姓“眼球”最多的新聞,其信息量大的根本原因是它不同于時政新聞“權威”性的“高大上”,不同于娛樂新聞“趣味”性的“五花八門”,它更多關注的是老百姓的身邊事,社會就是老百姓的“新聞”。
社會新聞有了親和力,老百姓閱讀就能夠有所共鳴,與鄰居朋友聊天時,就有了談資。社會新聞要想增加閱讀的親和力,就要以貼近老百姓、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報道的出發(fā)點。
新媒體時代社會新聞報道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面對如此多的新聞,老百姓想看什么?當然首先是要看能看得懂的新聞了。生澀語言用得多,內容看不懂,誰又有興趣閱讀下去?老百姓連新聞題目都“懶”得看了,社會新聞的價值又如何體現(xiàn)?老百姓閱讀社會新聞看的就是文字,是社會新聞的語言。所以,要想吸引老百姓閱讀社會新聞,就該先解決社會新聞的語言如何吸引人的問題,要用老百姓的話語,說老百姓的“事”。在社會新聞報道中,語言文字的運用首先應該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新聞的語言應向老百姓“靠攏”。
一篇社會新聞稿的出爐,第一,要考慮到老百姓對于閱讀社會新聞的需求;第二,要考慮到老百姓的理解與認知。比如說有一些社會新聞事件寫出來會比較生硬、難懂,老百姓不喜歡閱讀。這時可以適當?shù)丶右恍├习傩掌綍r生活中與鄰居朋友聊天慣用的語言,使他們在熟悉的語言中產生一種新鮮感,從而提起興趣繼續(xù)閱讀。
老百姓的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如大白話、口語、市井語、俗語、熱門語、俚語等,具有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生動形象等特點。我們在社會新聞的寫作中有意識地從標題、導語、敘事內容等方面,加入一些老百姓的“大白話”,不但可以使社會新聞的敘述更“形象”,也會讓文字不那么的生澀。文字貼近了生活,新聞也就貼近了生活;文字“活”起來了,老百姓也就有了親和感。
一、俗語使標題言簡意深
如“‘帶病提拔如何把住‘關口”這個標題,其中“帶病提拔”“關口”是老百姓的常用語。標題這樣一寫,老百姓感覺“眼睛”亮了,吸引他們閱讀下去。標題要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在擬定標題時,“吃透”新聞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讓社會新聞的標題生動起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語言風格上,多做選擇衡量,找到最貼近內容且最易懂的詞語,以顯現(xiàn)的或是含蓄的方式對新聞事實進行簡要的評論,表明作者的態(tài)度。
俗語是經過長時間使用和交流而約定俗成的具有較固定格式的用語,是純天然的,一看就懂的,如“按下葫蘆起來瓢”“八字沒一撇”“拔根汗毛比腰粗”“半斤對八兩”“比登天還難”等這些俗語很少遵循語法規(guī)則,又會隱含一些或貶義或褒義成分。“八字加一撇”只修改一個字,標題的內容就有了“活”氣。再比如“靠山”一詞直意就是靠著山,現(xiàn)指可以依靠的人或勢力,迷信的說法則意味著可以避鬼邪、保平安。標題“公平規(guī)則者競爭的‘靠山”,把俗話與標題結合起來就別有新意。因此,在給社會新聞起標題時,巧妙地運用一下俗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短短幾個字的俗話,加到標題里,給標題增色不少。
擬標題是門藝術,加上俗語就是給標題錦上添“花”,而要突出這個“俗+花”的特點,就需要進行簡單篩選,選取讓老百姓一看就心領神會的“精華”詞語,豐富標題的情感色彩,提高感染力,讓老百姓產生共鳴,回味思索,從而閱讀內容。
二、熱門話題豐富
導語是社會新聞的“引路者”,是新聞精髓的體現(xiàn),以最簡單的文字概括新聞事實,力爭讓老百姓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和吸收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這是導語的特點,也是導語的價值所在。
老百姓在看社會新聞時,要進行簡單的篩選,導語是除了標題以外,又一個讀者篩選新聞的依據。看到喜愛的導語,讀者會繼續(xù)閱讀下去。導語說白了就是一份“菜單上的實物圖片”,也是新聞設置的一個快速解讀新聞內容的“平臺”。
言有盡而意無窮,導語提煉出新聞中可讀的“精華”文字,增加了內容的概括性,能否準確表達新聞的要旨和引領閱讀是導語寫作的關鍵。而在導語中加上一些“新鮮出爐”的熱門話語就會大大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捷徑心態(tài)為何成風》一文中,導語就簡單闡述了“中國式過馬路”話題?!爸袊竭^馬路”曾一度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以熱門話題為引領,一個好的導語就出現(xiàn)了在老百姓眼前,引起他們的共鳴和好奇心。
“買單”“驢友”“忽悠”等熱門詞語凸顯出特定時期語言力求變化的創(chuàng)新趨勢。熱門語使用頻率比一般詞語要高,是一段時間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適當用一些熱門語,可以起到“搶耳”“搶眼”的作用,起到開門見山、立竿見影的效果。
“立片言以居要”,在新聞一開頭,若比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導語不會新穎有趣,簡單的人物和地點的幾筆描述,就給讀者勾勒出一幅圖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熱門語的使用,給這“幾筆”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可以大大增強可讀性,也給新聞帶來了靈性,引人入勝。
三、穿插“大白話”,內容“活”起來
“大白話”源于生活,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它包括了老百姓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百姓語言風格,也是老百姓打心眼里認同的語言習慣。如果把新聞寫作的內容比作美術作品,“大白話”就是美術中的“白描”,即不尚修飾,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質樸的文筆,力避浮華、做作,簡練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這輩子要種一百萬棵樹”,這話聽起來就是和鄰居聊天,但正是這樣的話,就成為社會新聞的“線索”。穿插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白話”語言,就好像我們在用社會新聞的稿件與老百姓“聊天”。而這種“大白話的聊天”就形成一種事實主體、描述與議論、現(xiàn)場與背景等變化與“跨越”,內容上有簡有繁,“一張一弛”有主有次,使讀者讀起來方便、自然、舒服。
把“大白話”這種百姓的語言,巧妙融入社會新聞寫作,采訪挖掘百姓間的語言,讓它們“躍”于紙上。以新聞人物原話或是“土”話敘述一件剛剛發(fā)生或是備受關注的事件,就猶如“新聞”與“讀者”在嘮家常。而越真切地展示事物的原貌、原汁、原味,越能打動人。新聞工作者就是要為讀者架起橋梁。
社會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親和力”就是新聞的“粘合劑”,把老百姓的眼球“粘”在新聞上,讓“眼睛”看得舒服,“眼睛”就會更加明亮。
新媒體層出不窮,社會新聞在追求和實現(xiàn)精神價值的同時,少一些“硬”度,多一些親和力。在強調社會新聞的導向作用時,不否定社會新聞的知識性、趣味性、可讀味等特點。老百姓是閱讀者,想老百姓之所想,用一種我們擅長的文字語言,大可讓社會新聞豐富起來,“活”起來,“大白話”“俗語”“熱門話題”等都是社會新聞的“調味劑”,加點“味道”,大可讓社會新聞“自由灑脫”,以一種小小的“頑皮”,以一種和老百姓“聊天”的充沛情感,來換一種新聞語言表現(xiàn)形式和寫作手法,強化了社會新聞的說服力,語言與內容才能相得益彰,老百姓讀著社會新聞的真實生動的場面可親,愉悅。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