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我國小提琴藝術(shù)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民族化是一條主線,將民族風格樂曲融入小提琴演奏中,既能豐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為民族風格樂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基于此,著力探討了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的對策,包括在滑音演奏中融入、在泛音演奏中融入、在雙音演奏中融入、在顫音演奏中融入等。
關(guān)鍵詞:小提琴;蒙古族;演奏技法
作為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均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音樂文化,其中,蒙古族更有“音樂民族”的美稱。蒙古民族音樂以悠遠遼闊的長調(diào)、熱烈歡快的短調(diào)而著稱,馬頭琴等民族樂器深受世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近年來,蒙古民族風格小提琴作品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而在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不僅可以創(chuàng)新蒙古民族風格音樂的傳播方式,也能豐富小提琴的音樂語匯和演奏技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在滑音演奏中融入
滑音是小提琴演奏中常見的演奏技法,在提高小提琴音樂表現(xiàn)力中發(fā)揮著突出的作用。在蒙古民族風格小提琴作品中,隨處可見滑音的使用,但在演奏處理中,則要從樂曲自身出發(fā),對滑音的快慢、幅度等做出針對性的處理。以《草原上》為例,該曲改編自同名中胡獨奏曲,樂曲中的滑音主要為左手同指長距離的回滑音。這種滑音在民族樂器中極為常見,最為典型的便是蒙古民族樂器馬頭琴。左手同指長距離的回滑音能夠使音樂效果變得更為纏綿起伏,極具蒙古特色,是草原風格音樂的代表性技巧。因此,演奏中需要對樂句中的幾組下滑音的快慢做出必要的處理,其中,第一組速度應該非常慢,演奏者可以將左手手指在裝飾音fa上停頓一下,同時,更多地增加手指與琴弦的接觸面,待演奏完一組后,再依次減少裝飾音fa以及re的時值,并加快滑奏的速度,從而慢起漸快的效果,將蒙古民族風格樂曲融入小提琴演奏中。
二、在泛音演奏中融入
泛音屬于裝飾音的一種,與滑音相比,在演奏中使用較少。但泛音卻非常具有蒙古民族風格,因為在蒙古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中有著大量的泛音演奏技巧,因此,泛音演奏也成為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的重點。在蒙語中,泛音被稱為“勃依勒樂特達日拉噶”,其中,“勃依勒樂特”為駱駝叫聲的象聲詞,而“達日拉噶”則為演奏方法。以《草海音詩》為例,樂曲采用了泛音與實音相結(jié)合的演奏技法,其中,第一小節(jié)高音區(qū)雙音泛音的演奏力度為突強,并且有重音記號,因此,演奏者右手的運弓速度要快,特別是在換弓時,要著力突出音頭,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出尖銳的音響效果。樂曲的第三小節(jié)采用了泛音與實音相結(jié)合的演奏方法,演奏者在拉奏泛音時,應有較快的運弓速度,同時,力度也應較大,與后面的實音形成對比。
三、在雙音演奏中融入
雙音演奏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蒙古民族風格小提琴作品中有大量雙音技巧,因此,雙音演奏也成為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的重點。當然,不同作品雙音運用方法有一定的差別,演奏中要從雙音的類型出發(fā),其中,保持音程不變的雙音最為常見。以《塞外舞曲》為例,樂曲中的一個片段頻繁使用了6度雙音。該樂段從單音開始進入,繼而重復一次相同的旋律,并在旋律下方配上低音,使樂句整體呈現(xiàn)出遞增的效果。演奏中要對旋律走向以及音程關(guān)系有深入的把握,準確地拉出每一組雙音。此外,還有一種雙音非常具有蒙古民族風格,即保持低音不變,只變動高音旋律的雙音。此類雙音多見于馬頭琴等蒙古民族樂器中,而隨著蒙古民族風格小提琴音樂的不斷發(fā)展,這種雙音被應用于小提琴中,成為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的常見方式。
四、在顫音演奏中融入
顫音是小提琴演奏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裝飾音,可以根據(jù)作品內(nèi)容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演奏效果。顫音的類型極為多樣,如抒情的、柔和的、炫技的等,演奏者在顫音演奏中需要依靠手指關(guān)節(jié)的靈活運動來表現(xiàn)出力度控制和速度的變化。蒙古民族風格小提琴作品中的顫音技巧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常規(guī)的二度顫音,另一類則是極具蒙古民族特色的三度顫音。三度顫音源自蒙古民族樂器馬頭琴。以《草原上》為例,樂曲的散板部分大量使用到了顫音。顫音和滑音的音符相同,都在低聲部的re上持續(xù)存在,這是對潮兒類樂器的借鑒,而在演奏中,顫音演奏應該是拉滿兩拍的時值,快于滑音的演奏速度,但也不可太快。因此,要將顫音演奏作為小提琴演奏中融入蒙古民族風格樂曲重點,提升小提琴演奏的表現(xiàn)力。
五、結(jié)語
蒙古族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繁榮燦爛的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風格樂曲更是多姿多彩,蒙古族民族風格樂曲與小提琴演奏有著巨大的相容性,小提琴演奏中要善于從蒙古民族風格樂曲中借鑒演奏技巧,特別是在滑音、泛音、雙音、顫音的演奏中,更要彰顯民族特色。
參考文獻:
[1]俞丹.中國蒙古族風格小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及演奏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3.
[2]曹洪.“草原風格”在小提琴作品中的體現(xiàn)[D].武漢音樂學院,2013.
[3]張強.小提琴技術(shù)訓練的中國化探索[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1):44-46.
作者簡介:李子月(1985.11.16),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學本科,內(nèi)蒙古民族藝術(shù)劇院交響樂團,國家二級演奏員,副高,研究方向為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