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婧
摘 要:應用型本科大學是我國新形勢下服務地方經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本科大學科研體制的主要特征,指出應用型本科大學在轉型過程中的科研體制改革,應從制度設計和具體實施上為科研人員營造公正、合理的科研氛圍,創(chuàng)造有利于創(chuàng)新成果出現的政策環(huán)境、服務環(huán)境以及精神環(huán)境。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大學;科研體制;改革
大學本科科研是國家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本科大學科研體制在管理、經費撥付、評價方面各有各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應用型本科大學作為政策導向的新型大學,在其轉型過程中對其科研體制特征進行研究,并為改革提出相應的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應用型本科大學轉型過程中的本科大學科研體制的完善,促進科研的更好開展。
一、我國本科大學的科研體制特征
(一)管理體制特征
1.二級管理體制
二級管理體制指的是以二級學院或者院系作為科研管理的單位,由二級學院成立專門的科研管理單位,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這種類型的管理體制,階級特征和績效特征是比較明顯的,它既受到上一級管理部門的領導,同時也受到同級黨委、行政的管轄,并且與學院、院系的績效考核、科研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息息相關,受制約性比較大。
2.課題體制
課題體制指的是以課題為單位,成立科研的管理體制和機構,對該課題進行管理。在這個課題制上,并不是每個課題都要建立一個科研管理機構,而是按照課題的類型進行分類,如人文社科類、社會科學類等,再細化會根據學科類型進行分類,如計算數學類、統(tǒng)計類等。該類型的科研體制專業(yè)性和契合性比較明顯,可以降低管理工作的難度。但是,此類體制課題負責人的權利較大,其所負的法律責任也比較強,并且管理人員流動性大。
(二)經費撥付體制特征
在科研經費的撥付上面,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作為最主要的來源。但是從國家的整體科研經費撥付來看,大學的科研經費并不多,因為大多數的去向投到了獨立的軍、醫(yī)、農和中科院系統(tǒng)中。和國外的大學比起來,我國大學的總體經費并不充裕。
(三)評價激勵機制特征
在評價激勵機制上,我國的本科大學整體呈現出科研評價的綜合性和評價方法量化性的特征。在科研的評價上,高校一般會對科研的各類工作和各種形式的工作進行綜合的考量,使得整體的評價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都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時對于科研項目的大小,一般會通過經費的數量、論文或者著作的數量、字數、長度、篇幅等來進行量化的考量。
二、我國應用型本科大學的大學科研體制改革的研究
(一)建立科研人員業(yè)績化考核指標體系
為把武漢商學院建成教學、科研型的應用型本科大學,學校需要建立評估工作業(yè)績的指標體系。轉型過程中的武漢商學院,參考了國內外多所學校的考核方法并受到國外高校管理的啟發(fā),在考核小組、院系干部及教學科研人員反復討論的基礎上,制訂了一套全新的量化考核指標和管理方法——《武漢商學院教師科研工作量化考核討論稿》《武漢商學院教師崗位分類管理辦法(試行)》等作為新分配體制試行。建立的本校指導意見所指科研工作主要包括科研項目、教研項目、教科研成果、科研獎勵(教學成果獎)以及學校認定應計算科研工作量的其他活動。從而比較客觀、全面地對業(yè)績進行量化,減少模糊教學科研人員單一的職能界限,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潛能,優(yōu)化學科隊伍,合理利用人力資源,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科研工作為了簡化核算方法、統(tǒng)一核算標準,科研工作量以“分”為計量單位,將科研工作按類別分項折算為分值,再累加計算。按課題、學術論文、成果獎和專利、創(chuàng)收等內容進行量化。
科研課題、經費按科研課題來源和經費到位金額,核算成總分,由課題負責人按貢獻大小分給課題組成員,凡立項無經費者等同于常規(guī)立項課題的立項分。國家級≥300分,教育部≥150分,其他省部級≥80分,市級≤30分,省廳級≤12分,市局級≤8分,校級≤4分,承擔國家、省部、市級、省廳、市局等重點項目分別按對應級別的3、2、1.8、1.5、1.2的系數計分??v向科研項目在項目批準立項年度先計總分的50%,按期結題者,結題年度再計其余50%;獲準延期結題者,在延續(xù)期內結題不再計分;延續(xù)期滿仍然不能結題及項目被撤銷者,延續(xù)期滿年度扣除項目已經計算的分值。承擔國家級項目的子項目按照省廳項目計算分值;承擔省以上重點研究基地發(fā)布的項目按相應研究基地對應級別下一個層級計算分值。全國一級學(協(xié)、研究)會項目12分;省一級學(協(xié)、研究)會項目8分。
學術論文按四大索引收集、核心刊物、公開發(fā)表論文及其他四種類別分別計分。與校外人員合作完成的論文,學校人員為第二、第三作者,分別按該論文分值的30%、10%計分(只對排位最前的本校人員計分);在公開出版刊物上發(fā)表的1幅攝影、美術類作品,按該刊物級別發(fā)表1篇論文標準的80%計分;同期發(fā)表2幅及以上藝術作品按該刊物發(fā)表1篇論文標準計分;以拍賣作品、商業(yè)廣告、有償藝術與設計的作品等形式出現的成果不計分;在公開出版刊物上發(fā)表的文學作品、譯文等按該刊物級別發(fā)表論文標準的50%計分。
學術著作、教材一般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含漢譯英譯著)可按0.6分/萬字,18分封頂;學校認定的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教育部規(guī)劃教材可按1.2分/萬字計算,30分封頂;正式出版的藝術、烹飪、外語、數學等不宜按字數計算分值的著作、藝術作品集等,可按每個印張1分計算,18分封頂;一般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含英譯漢譯著)主編,可計不超過8分;學校認定的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主編,可計不超過12分;合著、合編由主要撰稿人按比例分配,再版不計分。
國家級獎即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獎項,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部級獎指以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名義頒發(fā)的社科或科技優(yōu)秀成果獎,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的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國家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部級自然科學獎、部級技術發(fā)明獎、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省、市級獎指以省市黨委、政府名義頒發(fā)的社科、科技優(yōu)秀成果獎,如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調研成果獎、發(fā)展研究獎。與非本校人員合作獲得的獎項,排序第二至第五位分別按該項目對應分值的15%、10%、5%、5%計分(只對排位最前的本校人員計分)。
專利成果按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分別計分。發(fā)明專利可計不超過30分/項;實用新型專利不超過8分/項;軟件著作權不超過6分/項;外觀設計專利不超過4分/項。作為主要起草單位或牽頭單位制定,國際標準不低于500分/項;國家標準不低于300分/項、省級地方及行業(yè)標準不低于80分/項、市級地方標準不超過30分/項。參與非本校人員主持的專利、技術(行業(yè))標準,排序第二至第五位分別按該項目對應分值的15%、10%、5%、5%計分(只對排位最前的本校人員計分)。
科研管理即對于弄虛作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教師,一經發(fā)現,扣除相應科研工作分值及獎勵,并按學校相關規(guī)定予以處理。科研工作量認定的爭議由各學術分委員會裁決,學術分委員會無法裁決事項可提交校學術委員會仲裁。
(二)建立考核成績與校內工資掛鉤的新分配體制
教學科研人員實行定性考核,即按德、能、勤、績等綜合表現,由基層考核小組用定性方式評出優(yōu)、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其系數是1.1、1.0、0.85、0.75和0,與業(yè)績量化考核分乘積為實得分。行政干部考核等級系數按優(yōu)、良、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分五等,其等級系數為1.1、1.0、0.85、0.75和0,根據各方面構成業(yè)務量化考核成績和定性考核等級,按不同職稱,從高分中評優(yōu)。
考核工作量能較全面反映每位教學科研人員上一學年的工作成績,應用此成績與下一學年的校內工資掛鉤。在價值上高、中、初級職稱略有差距,并以各種職稱人員的全校平均工作量的90%左右為標準工作,如正高1000分,副高850分,中級700分,初級600分。由于是第一年試行,對于成績不理想者,給予一學年的保護期,最低分段大約10%的人員保證能獲得不低于前一學年的校內工資額。
對其他系列的人員制訂相應的職稱、級別等級校內工資標準,并與綜合考試成績系數掛鉤,其乘積即為本人可獲得的校內工資。對于雙肩挑處級以上干部,可以領取專職干部的校內工資額,或以業(yè)務考核成績加崗位補貼分與考核等級系數乘積領取工資。行政管理人員按其參加考核崗位類別,按與考核等級系數乘積領取工資;新參加工作未定級人員靠近相應學歷定級人員領取相應校內工資。
以學院為單位,教職工可按各自工作量計算的金額領取工資,也可以按各系列標準值領取工資。以標準值領取工資的單位原則上要進行二次分配。
三、結語
作為科研主力軍的大學科研,對科研體制特征進行相應的研究并提出改革的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推動高校科研體制的發(fā)展,探索出適合我國應用型本科大學高??蒲泄ぷ鞯捏w制和機制,使其知識產權工作步入良性發(fā)展,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伯頓·克拉克.建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68,169.
[2]謝安邦,羅堯成.關于我國大學科研體制特征及改革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6(3):54-59.
[3]莊麗君.美國研究型大學科研管理的特點及其個案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3(2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