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燕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團體心理輔導(dǎo)。它是常見的心理輔導(dǎo)手段之一。因為該手段具有成員參與度高、體驗好、壓力小等優(yōu)點,在青少年的心理輔導(dǎo)上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我也經(jīng)常用此方法開展活動,每次都有很多感觸。
暑假期間,我對即將升入初二的孩子開展了名為“學習應(yīng)對姿態(tài),促進親子溝通”的團體心理輔導(dǎo),引發(fā)了很多思考。
在和孩子互動中,我請每個孩子用一種動物形容自己的媽媽,其中一個孩子回答“王八”,教室里一陣哄笑。我追問這個孩子:“為什么用‘王八’形容媽媽呢?”孩子說:“因為王八活得久。”“你是希望媽媽活得長壽、健康嗎?”孩子說:“也不是,她總說,她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飯都多,那不就是她活得很久的意思嗎?”
這段簡短的對話,讓我慶幸自己沒有輕易指責孩子“怎么可以罵人呢”,也沒有用自己的邏輯代替孩子回答,而是通過不斷追問,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呢?
平時和父母的接觸中,經(jīng)常會聽到父母說“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會對他們說:“別著急下結(jié)論,別著急發(fā)火,聽聽孩子還會說些什么?!蔽医o他們介紹“冰山理論”,只有耐心聽完孩子的話,知曉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才更容易理解孩子,瞬間被激發(fā)的情緒才會盡快消散。
根據(jù)孩子們的答案,我把他們分成了3組,他們自己取名為“猛獸組”“萌寵組”“不可描述組”。我要求學生以情景劇的方式表現(xiàn)父母和孩子互動的場景。10分鐘后,孩子們開始展示了。
“猛獸組”第一個上臺表演。在他們的情景劇中出現(xiàn)了考試、寫作業(yè)和父母斗智斗勇等內(nèi)容。孩子們演得非常興奮,觀眾們也樂得前仰后合。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這些把媽媽形容為獅子、老虎的孩子們,一旦脫離了父母的管教,被壓抑的天性也就釋放了出來。他們的父母如果看到這一幕會有何感想?會不會開始理解自己的孩子?在今后的相處中,會不會給孩子更多的話語權(quán)?
“萌寵組”第二個表演。演出中,成績、考試、補習班、別人家的孩子填滿了親子日常對話。雖然小演員們演得頗為有趣,可作為旁觀者的我有點兒難過,我對父母是失望的,因為父母們沒有將生活的豐富性展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睕]有對生活的感知,如何去熱愛生活?若是父母們能放大格局與視野,放眼孩子一生發(fā)展的長度,在培養(yǎng)孩子上也許會有不同的領(lǐng)悟。
“不可描述組”最后表演。組員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最后總算有兩位同學站了起來,進行了非常簡單的對話,表演就倉促收場了。孩子們不確定自己可以是主角,始終處于一種回避的狀態(tài),他們或是冷漠,或是惴惴不安。為什么這個組是這樣的氣質(zhì)呢?或許從他們對母親的比喻中可以窺出一些端倪:蛇、蜥蜴、蜘蛛、甲殼蟲,還有一些生存在玄幻小說中的奇怪的動物……成人的不良行為促成孩子的不良行為,無意中,父母把孩子變成了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樣子。
我?guī)е⒆觽兞私饬恕八_提亞的應(yīng)對姿態(tài)”(一種心理輔導(dǎo)手段)。在體驗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原來那個經(jīng)常指責自己的父母也經(jīng)常自責,那個喋喋不休的父母內(nèi)心也非常不安,那個高高在上的父母也在努力克制著自己的情緒。
帶著這份理解,孩子們會看到父母的無助、擔憂、壓力等情緒,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期待,并學著去接納。
團體輔導(dǎo)的最后,每個孩子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一個女孩發(fā)言時說:“我以后一定會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边@句話表面上聽來沒什么問題,但我從她的語氣中聽得出,她只是從理性層面認為自己應(yīng)該那么做,而不是從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出發(fā)。我詢問這個女孩的父母是什么類型的,她說是指責型的。
我請另一位同學扮演她的父母,做出了指責她的姿態(tài),請她用最自然的姿態(tài)回應(yīng),她沉默許久,之后選擇以指責的姿態(tài)去回應(yīng)。我問:“你剛才不是說以后一定會聽父母的話嗎?”女孩回答我:“面對他們的指責,我做不到?!蔽姨嵝押⒆觽儯霾坏绞钦5?,但是我們要努力通過對父母的理解,改善和父母的關(guān)系。
一場團體心理輔導(dǎo)結(jié)束了。我想,如果孩子們的父母看到了這一幕,也許他們會有所觸動,從而認識到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畢竟,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從而以良好的行為引導(dǎo)、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