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戈 王斯然
摘要:從我國近二十年的垃圾治理經驗來看,造成中國城市目前垃圾分類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前端的垃圾分類、中端的垃圾運輸和末端的垃圾處理環(huán)節(jié)相互脫節(jié)。本文將從居民個體和外部社會環(huán)境兩個層面深入分析影響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及行為的因素,并從政府角度提出有助于改善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相關建議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垃圾分類;源頭治理;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25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urban waste classification policy in China
Jiang Ge,Wang Sir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 experience of garbage control in China for nearly 20 year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curr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dilemma in Chinese cities is that the front-e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the middle-end garbag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nd garbage disposal are disconnected from each other.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residents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residents and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opos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waste classification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Garbage classification;Source governance;Influencing factors
我國的城市垃圾分類制度始于20世紀90年代,相對于部分發(fā)達國家起步較晚[1]。但我國一直在不斷探索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在21世紀初,我國政府曾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八個城市開展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工作[2],但這種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辦法受制于城市財力、管理水平、重視程度等因素,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有些城市的垃圾分類收集政策形同虛設,由于實施效果不佳,廣州、深圳等城市甚至被迫取消垃圾分類收集政策[3]。
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后,政府部門積累了必要的管理經驗,相關法律法規(guī)得以不斷完善,居民就垃圾分類回收這一觀點達成共識。即便如此,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我國影響垃圾分類政策推行的阻力依然存在:在居民個體層面,公眾的垃圾分類意識強、但行為頻率較低;在外部社會環(huán)境層面,前端分類垃圾桶普及率高,但垃圾混合投放現象嚴重;中端運輸環(huán)節(jié)垃圾混合回收現象頻繁;末端通過垃圾焚燒、集中填埋等手段混合處理垃圾的手段較為常見,分類處理垃圾政策形同虛設。
1 垃圾分類制度難以實施的根本原因
中國目前垃圾分類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前端的垃圾分類、中端的垃圾運輸和末端的垃圾處理環(huán)節(jié)相互脫節(ji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都會影響整個垃圾分類體系,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效應。但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最棘手、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在于前端的垃圾分類,也就是要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對于垃圾運輸環(huán)節(jié)和末端處理環(huán)節(jié)而言,政府的強制性法規(guī)可以促使其在短時間內實現,屬于可控因素,而源頭端的垃圾分類卻需要全員參與。如何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與積極性是一個長時間的、難以量化的、操作性難度較大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共同研究。可以說,只要解決了群眾垃圾分類意識薄弱、參與積極性較低的問題,便能從源頭端提高生活垃圾的分類效果,我國當下垃圾分類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2 影響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與行為的因素
針對我國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參與度低的問題,研究團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個體微觀層面和社會環(huán)境宏觀層面兩個方向歸納出了影響因素,并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綜合性分析框架圖。
2.1 居民個體因素
2.1.1 “理性人”偏向
在經濟學中,人的經濟行為被解釋成一次次的價值判斷,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經濟人的行為標準。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競爭環(huán)境存在一個顯著的缺點:人人為了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最終的結果就是個人獲益而整體受損。
在個人道德約束不夠強、獎勵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往往使得大多數人選擇個人利益而放棄群體利益。由此可見,垃圾分類獎勵機制的不完善是影響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因素之一。
2.1.2 知覺行為控制
知覺行為控制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指過往經驗及預期阻礙對個體特定行為決策的影響作用;由個體對特定行為實施的可行性、便利性認知及對約束條件的控制信念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