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論
摘? 要:“異”字是《聊齋志異》整本書的書眼,全書圍繞“異”字展開,描摹諸種神異離奇的鬼妖狐仙故事,抒寫鬼魅奇術(shù)與人鬼戀愛?!爱悺弊钟质遣烤幇娉踔姓Z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狼》潛隱的文眼。蒲松齡為何將一則普通的人狼斗爭的故事納入“異”之行列?想必《狼》這篇課文自有其奇異之處,這具體表現(xiàn)在“異”狼之黠、“異”屠戶之勇智雙全、“異”人依靠自身心性與智慧戰(zhàn)勝邪惡勢力三方面。筆者從人物形象、作者褒貶情思的角度探究,結(jié)合《聊齋志異》的其他兩則文言《于江》《張老相公》進行比較閱讀,引領(lǐng)讀者漸近品讀《狼》之“異”。
關(guān)鍵詞:異;黠;勇智雙全;邪惡勢力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2
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狼》,選自蒲松齡文言小說《聊齋志異》。所謂“志異”,即指記述奇異的故事。蒲老先生一生困頓于科場,晚年便在自家門口擺上一方?jīng)霾钄傋樱兹斩勊姆接巫涌谑龉砉趾晒适?,夜半濡潤于紙墨間創(chuàng)建自己的神異琉璃世界[1]。
“異”是《聊齋志異》整本書的書眼,幾乎每一篇文言都圍繞“異”字展開,或?qū)懝硌芍嫘g(shù),如道士以幻術(shù)騙人、善隱形變化,女子畫皮偽飾、魅惑人心;或記述人鬼奇異的相逢戀愛故事,如人狐因酒成莫逆之交,人有恩于狐,狐傾力報之;寧采臣與聶小倩突破人鬼界限、王子服與嬰寧成就美好姻緣。更重要的是,蒲老先生不單單只是為了記述奇異的故事,讀者在為這些故事興嘆感喟的同時理應(yīng)體悟出“異”的背后作者所寄予的厚重情思。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或由結(jié)尾段的“異史氏曰”直接帶出;或不加評論,留待讀者自己靜心回味。時而刺貪刺淫入木三分,如《畫壁》警戒人們摒棄淫穢之心,明曉幻由心生,淫心生褻境,褻心生怖境之理;時而鞭撻貪官虐吏仗勢欺人、蠶食百姓,如《促織》借兒子化身蟋蟀解救父親性命之危的故事,揭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小小作為都會關(guān)乎下層百姓生死的殘酷事實;時而贊嘆仁厚賢豪之人,弘揚清廉自持之德。一如長清僧入紛華綺麗之地而本心不移,丁前溪不忘他人一飯之德而竭心回報。
基于此,筆者不禁思考:蒲松齡為何將《狼》這則普通的人狼斗爭故事納入“異”之行列?它既無鬼妖狐仙的出場,也無奇幻之術(shù)、人鬼戀愛的抒寫,想必《狼》這篇課文自有其別樣的“異”之所在,現(xiàn)做以下分析:
一、“異”狼之黠
首先,讓讀者感到奇異的,自然要屬那兩只狡猾奸詐、頗有智慧的狼了?!镑铩笔莾衫亲铛r明的特征。黠,從黑,吉聲,本義是堅黑色,引申為狡猾、內(nèi)心險惡而善于偽裝。文中兩狼之黠,具體可表現(xiàn)為:
其一,配合默契,團結(jié)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集體和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在《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中這樣論述狼:“群體生活在狼的生命里占的重要性極大,它們彼此依賴,不論是禍是福都一起擔當,碰到危險一定互相衛(wèi)護,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2]”狼對外展露沉默、排斥、對立的傾向,而對內(nèi)則形成和衷共濟、互幫互助的親密友好關(guān)系,文中的兩只狼正是如此。第一至二段,兩狼配合追擊屠戶,緊追不舍,絲毫不肯放松。“綴行甚遠”,一“綴”字寫出兩狼的緊緊跟隨、接連不止,一“遠”字既形容了空間距離的遙遠,又暗示這場人與動物的斗爭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從而給屠戶帶來長恒久的心理壓力。一狼“止”而一狼“仍從”,一狼“止”而一狼又“至”,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強化了氣氛的緊張與恐懼。若是兩狼都停下來去爭搶同一塊剩骨,就會給屠戶制造伺機逃跑的機會,這就顯得過于愚蠢。為了尋求利益最優(yōu)化,它們采取輪流作戰(zhàn)的策略,彰顯其團結(jié)合作、默契配合的智慧。
其二,善于偽裝,狡猾詭詐。幾近成功的假寐誘敵策略更讓我們驚異于狼的智慧。前狼的眼神狀態(tài)由“眈”漸至“似瞑”,“眈,虎視也”,怒目而視,意在震懾對方,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給予對方強烈的心靈沖擊力與震悚感?!邦?,翕目也”,意在制造倦怠假象,使屠戶放松警惕,注意力被吸引,為后狼的背后突襲做好充分準備。前狼的意態(tài)由原先的憤怒兇暴至從容悠閑,可謂變化多端,精于偽飾。因而,教師引導學生賞析狼的形象特點時,應(yīng)帶領(lǐng)學生圈畫相應(yīng)關(guān)鍵字詞品析,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狼的整體形象,既要讀出狼的貪婪、兇狠、殘暴,又能驚異、佩服它們密切協(xié)作、默契配合的智慧,使學生品味出《狼》的第一層“異”之所在。
二、“異”屠戶之勇智雙全
本文標題為“狼”,然而小說的主人公是屠戶,因為更為蒲松齡、讀者們所驚異的,是屠戶的勇智雙全。
屠戶的勇氣并非見到狼后猛然迸發(fā),他和常人一樣,一開始看到狼,也“懼”,也“大窘”,以妥協(xié)投降的姿態(tài)二投其骨,著實驚惶失措、焦急萬分。爾后他在砍狼時所展現(xiàn)的勇氣,是面臨不可遏止的危險自發(fā)而生,是基于求生自保而不得不與敵方奮力一搏的本能表現(xiàn)。
與狼狡詐的智慧相比,屠戶的智慧更勝一籌。面臨兩狼的步步緊逼,屠戶想必惴惴不安,思慮對策。突然,他看到旁邊麥場里有堆積成小山樣的柴草堆,頃刻想到應(yīng)對辦法,奔跑依靠其下。在如此危急的態(tài)勢下,常人內(nèi)心早已張皇失措,又豈能輕易注意到周圍的環(huán)境呢?屠戶能利用周圍環(huán)境想到對抗辦法,可見其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同時觀察細致、思慮敏捷?!氨肌薄耙小薄俺凇薄俺帧彼膫€動詞緊密連綴,朗讀時應(yīng)加快語速,重讀四字,讀出當時氣氛的緊張險惡以及屠戶動作的敏捷果斷。再者,當狼的眼睛似乎快要耷拉閉上時,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斷狼首,再進行多刀砍殺。一個“暴”字形象地展現(xiàn)出屠戶伺機而動、沉穩(wěn)耐心、善于把握時機的形象特點。最后,一狼已死,屠戶愈戰(zhàn)愈勇,信心倍增,然亦不忘先前那一只不見的狼,轉(zhuǎn)身視柴草堆,發(fā)現(xiàn)了它的突襲計劃,可謂勇猛之余而又謹慎細心。因而,屠戶憑借勇敢無畏、沉著果斷、敏捷細心、把握時機的智慧戰(zhàn)勝了狼。
《聊齋志異·卷三》中的《于江》一文,記述父親為狼所殺,于江眠父所,伺狼出,槌三狼殺之以報父仇的故事,同樣是寫人與狼的斗爭,不妨可將之與本文進行比較閱讀。于江和屠戶皆可謂勇智并舉,然二人的形象特點有同有異,筆者對二人的勇敢和智慧分別比較,制成下表:
通過比較異同點,學生能更好地感知屠戶的形象特點,為他的勇智雙全而驚異?!队诮泛汀独恰穬蓜t故事情節(jié)相似,要探究《狼》“異”在何處,不妨關(guān)注《于江》之“異”,在結(jié)尾段作者鮮明點出:“異史氏曰:‘農(nóng)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義烈發(fā)于血誠,非直勇也,智亦異焉。”[4]可見,作者為于江這位杰出的復(fù)仇者而驚異,不僅稱贊他的勇氣,更欽佩于他的智慧。由此類推,《狼》中為作者所驚異的,也必定有屠戶的智勇雙全。
三、“異”人依靠自身心性與智慧戰(zhàn)勝邪惡勢力
然而,《狼》僅僅寫的是狼之“黠”,屠戶之勇智嗎?蒲老先生搭建的聊齋神異世界包蘊著他指向現(xiàn)實世界的厚重情思,或揭露科舉制度對人的侵蝕,或反對封建婚姻,鼓勵青年大膽追求自由戀愛,或鞭撻統(tǒng)治者蠶食于民、橫征暴斂的黑暗現(xiàn)實。我想,本文誠然同樣隱含著蒲老先生的褒貶情思。以一物隱喻他物的表現(xiàn)方式在文學作品中數(shù)見不鮮,如《詩經(jīng)·魏風·碩鼠》,把統(tǒng)治者比作碩鼠,諷刺其貪而畏人、橫征暴斂的行徑,本文亦是如此,文中的兩狼殘暴貪婪、狡猾詭詐,正隱喻著現(xiàn)實社會上像狼一樣兇狠、貪婪、奸詐、偽飾的邪惡勢力。而屠戶的奮勇抗爭,以及從中展露的智慧是作者在向時人寓示:面對邪惡力量,我們理應(yīng)迎難而上、勇敢相逢,在斗爭過程中要沉著冷靜,運用自己的智慧,最終撕毀對方的假面,認清其奸詐本性。故而,作者真正感到驚異的是人的強大力量,在人與動物的斗爭過程中,人能憑借自身的心性與智慧戰(zhàn)勝邪惡勢力。
《聊齋志異·卷二》中的《張老相公》通過敘寫主人公運用智慧,巧妙制服水怪的故事同樣表現(xiàn)人依靠自我力量戰(zhàn)勝邪惡勢力的主題。張老的家眷為金山水怪所殺,張老故思報仇。當?shù)厝嗣窠詰峙麓斯郑I牲牢,投之于江中,水怪則騰躍吞食之。張老毫不畏怯,從和尚談話中得到啟示,利用水怪騰躍江面之上吞食牲口的習慣,招募工人煉造百斤多重的生鐵,仔細打聽水怪的潛伏之地,一日將燙紅的生鐵投擲進去。水怪以為這是平日人們所獻的吃食,立刻吞下去,結(jié)果尸浮于大海。在強大的邪惡勢力面前,人類是如此的脆弱、渺小,然而我們不要怕,因為我們自有屬于人類的心性與智慧,能堅韌執(zhí)著地進行抗爭。正如魯迅所說:“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p>
綜上所述:“異”字是《狼》隱藏的文眼,易被讀者忽視,卻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guān)鍵作用。為蒲松齡所驚異的,不單是狼的狡黠和屠戶的勇智,更是人能通過自身的強大心性與智慧戰(zhàn)勝邪惡勢力。讀者不僅要為狼和屠戶的智慧感到驚異,更應(yīng)體悟出作者在“異”字背后寄予的深刻意蘊。教師若能圍繞“異”字展開教學,相信會生成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7:1.
[2]康拉德·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1.
[3]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wù)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4-115.
[4]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