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xué)2019年度大學(xué)生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201910299385X。
摘? 要:寒山拾得為唐中葉人,為唐大歷年間著名的詩僧,其形象經(jīng)歷了由賢者和隱士到散圣的轉(zhuǎn)變,清代雍正帝的敕封使得兩人正式成為民間的和合二仙。民間關(guān)于寒拾的傳說也經(jīng)歷了早期的“五馬隱”到“寒山聞鐘”再到“和合二仙”的流變過程。寒山拾得在明代取代了萬回成為民間信仰的和合神,婚嫁和各種喜慶節(jié)日場合常要掛“和合仙”像,以圖生活美滿,百年和合。“和合二仙”所代表的意義即和合文化,是一種以和為貴、追求團圓好合的深層民族心理。和合傳說可以宣傳、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宣導(dǎo)平和心境的處世哲學(xué);和合精神在翻譯文學(xué)中被遠(yuǎn)播海外,其中人與自然和合觀在日本和美國影響深遠(yuǎn);和合文化符合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合文化可與幫助化解社會矛盾,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和合文化正符合“和諧世界”的構(gòu)想,可以被用于國與國、文明與文化之間交流的基本觀念。
關(guān)鍵詞:和合二仙;和合文化;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曹露,女,生于1998年6月,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大學(xué)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03
中華民族的“和合”觀自宋代就已成型,是古人永恒而生動的文化精神,展現(xiàn)出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和理性思考。寒山拾得傳說講述了寒山拾得兩人如何成為人人敬仰的和合神的故事,其作為江蘇省級非遺,凝結(jié)、承載、傳播著和合理念,蘊含了人們對身心、家庭和合的美好愿望與追求。
一、從“形貌枯悴”到“和”“合”敕封:寒拾傳說的演變與和合二仙的誕生
寒拾的形象與傳說都經(jīng)歷了演變,兩人的身世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中葉,寒拾的真實姓名不為人知,《宋高僧傳》中記載寒山因“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1]而得名,其人舉止癲狂,后歸于佛理。傳記中也記載了拾得的身世,僧人豐干在山間聽到嬰兒啼哭,遂上前查看,見一棄孤,即為拾得。拾得在詩中也自序:“別無親眷屬,寒山是我兄。”[2]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閭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中對寒山的敘述最為詳盡,結(jié)合《太平廣記》中的“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歷中隱居于臺州翠屏山”[3],我們可知兩人是唐中葉人,活動于唐代宗大歷年間。
1、自由清曠的詩僧:“五馬隱”與“虎背收徒”的傳說
唐代文獻中的寒山形貌為一枯悴僧人,行為瘋癲狂放,內(nèi)心自由清曠。閭丘胤形容他:“且狀如貧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氣,理合其意?!盵4]他喜歡到處游蕩,追求修仙得道,后由道入佛禪,成為一名修行有得的禪宗行者,時而隱居,時而化世,外在嬉笑怒罵、內(nèi)在清靜解脫。
寒拾早期傳說出現(xiàn)在晚唐時期的天臺國清寺(今浙江天臺縣),有“五馬隱”與“虎背收徒”兩個故事,二人的形象兼有仙人的神秘與賢人的超脫凡塵,自由清曠。相傳閭丘胤聽聞寒山為“文殊菩薩”轉(zhuǎn)世,尋訪寒山,寒山置之不理揚長出寺,閭丘胤忙派隨從追去,寒山入天臺山中,隨從的五匹馬竟也跟了進去,在山壁上留下了五匹馬的影子,即所謂的“寒山無蹤跡,五馬隱青山”。[5]拾得早期的傳說卻與豐干相聯(lián)系,相傳拾得在孩提之時即為孤兒,被豐干從虎背上救出,后被收為徒弟,這與其自敘的詩句“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相一致,只是增添了神話色彩。[6]
2、“蓬頭歡笑”的散圣:“和合二仙”與“寒山聞鐘”的傳說
明代晚期,“和合二仙”之說正式產(chǎn)生,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詔敕封唐代的兩位詩僧寒山與拾得,一為“和圣寒山大士”,一為“合圣拾得大士”。官方認(rèn)證的封號是對寒拾地位的最高確認(rèn),“和”“合”敕封之后,寒拾由“散圣”成為了人們民間信仰的“和合二仙”,傳說也在這個時期定型。
定型后的傳說首先改變了發(fā)生的地點,由浙江天臺山轉(zhuǎn)為江蘇蘇州,《寒山寺重興記》中就曾提到,天臺寒山子與拾得云游至妙利普明塔院,后人感其盛名,供其圣像,改名為寒山寺。在此基礎(chǔ)上,明末清初產(chǎn)生了最早的“寒山聞鐘”的傳說,象征寒拾二人的朋友之合。傳說寒拾居于寺中時,某日寺前河里漂來一口大鐘,拾得乘鐘逆行至日本并留居薩提,而寒山因思念拾得成疾,遂請人鑄鐘,敲鐘尋人,拾得聞聲,亦敲響薩提之鐘,兩邊鐘聲相和,將寒拾之心連在一起。根據(jù)考證,嘉靖年間為湊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之趣,確實營造一口巨鐘懸于寺內(nèi),等到明末,這一大鐘流入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人士募捐小鐘一口送于寒山寺,至今懸掛,此為傳說之原型。
民間還為寒拾傳說加上了愛情的元素,形成最為人們熟知的寒拾故事。寒山本是屠夫,寒拾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寒山與女子臨婚之時,寒山得悉拾得的心意,為了成全他們,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時,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拿盛著素齋的飯盒,后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兩人居于寺中時,寺前河里漂來一口大鐘,拾得乘鐘逆行至日本并且留居薩提,寒山思念成疾鑄鐘尋人,后來兩人都得道成仙。[7]寒山拾得都甘愿為了成全對方放棄自己的幸福,其友愛善良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人們,后在寒山寺塑二人神像,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此時傳說已經(jīng)脫離了“五馬隱”時期天臺山的影子,具備了完整的情節(jié),還交代了二人被稱為“和合二圣”的緣由,故事生動曲折、扣人心弦。
二、和合文化與民間信仰的融合:和合神溯源
自古以來,能夠擔(dān)得“神仙”二字的大都是歷史上頗有聲望的人物,寒拾能由圣僧轉(zhuǎn)為寓意和合的神仙,一則可見他們的成就之高,二則與民間對和諧文化的信仰有很大關(guān)系。
“和”“合”二字早在金文與甲骨文中單獨出現(xiàn),兩個字都有和諧、相合的意思,兩個字作為詞表示和諧的意思則是在春秋時期,并且和諧、調(diào)和的思想在春秋時期儒、道等各家理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民間,和合二字逐漸轉(zhuǎn)化為一種追求家庭和諧,親朋和睦的心理,并把其實體化,和合神應(yīng)運而生。
和合神與和合文化的起源是早于二仙傳說的,寒拾傳說及其形象的演變也象征著民間信仰和民間文化的獨特融合。根據(jù)考證,民間文化中對“和合”的向往與追求誕生了早期的“和合神”,其起源于民間儺戲中的“跳和舞”,通過跳和舞的儀式性表演達到驅(qū)邪祈祥的和合境界;[8]至宋代,唐代神僧萬回被祀為“和合之神”,傳說“祀之可使人在萬里外亦能回家,故名萬回”,人們對他“無不奉祀,每一飯必祭”[9],南北宋戰(zhàn)亂下的百姓們以和合神為寄托,希望通過祭祀可使遠(yuǎn)方親人歸來,闔家團圓。
“和合二仙”取代萬回和合神信仰的時間,雖無明確記載,但遲不晚于明代,《太上三洞神咒》中已有“召和合二圣咒”,明代中晚期已有成熟的“跳和合”演出,均為二人對舞,表明民間流行的和合神也已為二人。這種選擇與其說是雍正帝敕封的結(jié)果,不如說是民間信仰之于“和合”之意的自發(fā)選擇,正如上文所說,寒山拾得傳說發(fā)展到了明清,已經(jīng)具有朋友和睦、夫妻團圓的象征意義,百姓對傳說的認(rèn)同程度高,寒拾二人都愿意為了對方的幸福做出犧牲,懂得成全,這比萬回的傳說更加豐滿;并且“和合”正好與“盒”“荷”諧音,符合民族祈吉納祥的慣用手法;從“和”“合”的本義來看,均是指兩件事物的和諧、相合,兩個人的傳說更符合民意。
和合二仙作為廣受尊敬和喜愛的神衹,其形象廣泛地出現(xiàn)在各種喜慶和節(jié)日場合,江浙地區(qū)更是有祭拜和合二仙的傳統(tǒng)。相對于唐代的“形貌枯悴”,人們更喜愛清代八大家之一羅聘所作的《寒山拾得圖》中二人的形象,圖中兩人蓬頭袒腹, 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攜竹編圓盒,畫中加入了其鮮明的民俗色彩、喜慶氣氛。寒山寺現(xiàn)在還存有寒拾殿,供奉的正是羅聘版畫像,平日香火不斷,祭拜之人絡(luò)繹不絕。另一常常出現(xiàn)在人們家中的畫像則是胡錫珪筆下的“和合仙”像,圖中有兩個蓬頭笑面的童子,一人手持牡丹,腿置荷花,一人捧竹盒,盒中盛蓮子,這樣童稚化、典型的化改變使得和合二仙脫離了寫實的色彩,達到了“荷”與“盒”的象征意義,贏得了廣大民眾的熱愛。相傳農(nóng)歷的六月二十五是寒拾生日,和合二仙會在在重大節(jié)日或其生日時受到祭拜,并且百姓大多求和合,希望家庭可以和和美美,夫妻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友情和諧美好。舊時婚嫁也常要掛“和合仙”像,以圖婚姻美滿,百年和合。
三、發(fā)揚傳統(tǒng)與和諧社會:寒拾傳說的意義與影響
無論寒山與拾得的原型是道教的仙人還是佛教的圣僧,“和合二仙”傳說根本上是基于宗教的一種民間信仰,人們從寒拾傳說中汲取平和的心境,頌揚寒拾之心和人和,這實際體現(xiàn)出了追求家庭和睦的現(xiàn)實利益訴求與崇尚和諧文化的深層民族心理。寒拾的出現(xiàn),迎合了人們追求和諧、和好的心理,我們應(yīng)當(dāng)汲取寒拾傳說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并意識到和合神作為民間信仰一種,可以發(fā)揮并利用其社會教化的職能。
從一方面來說,從和合視閾看寒拾傳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和合神可以宣傳、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宣導(dǎo)平和心境的處世哲學(xué)。中華文化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一種和諧文化,“和合二仙”的誕生也正是對這種文化的傳遞,這實際上是一種以和為貴、追求團圓好合的深層民族心理與文化精神?!秶Z·鄭語》中和合就有和睦同心之意:“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10],《焦氏易林》卷三有“使媒求婦,和合二姓”[11]。和合傳說中還蘊含了中國古代和氣修心的處世哲學(xué),南宋時期的《古尊宿語錄》曾記載過著名的寒山拾得之問,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焙秃隙傻倪@段話并非簡單地表明因果報應(yīng),而是通過平和寬恕的方法,通過忍、讓、耐來明自本心,達到“人和”的境界,悟自本性,不由氣來操控自己,久而久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誹謗者、欺騙者根本不值一看,他們的惡毒、輕賤不值一哂,我們對待生活中的小人,應(yīng)該同樣以慈悲心、平和心觀之。
寒拾傳說中所蘊含的和合文化還在翻譯文學(xué)中被遠(yuǎn)播海外,寒山詩及寒拾故事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與鐮倉和室町時代的日本流傳甚廣,嬉皮士們紛紛追求寒山的禪境與超脫,日本學(xué)者則被寒山富含禪機的禪悟詩、脫俗超然的禪者形象吸引。寒山詩和傳說中傳播的眾生與佛和合觀、人與自然和合觀以及人與身心自我和合觀在日本和美國影響深遠(yuǎn),也因此掀起了海外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
從另一方面看,“和合精神”正符合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昂秃暇瘛辈蓴X自儒釋道三家的和合觀,佛教傳入我國以后,在佛經(jīng)翻譯過程中,“和合”一詞被借用為佛教術(shù)語,指眾僧和諧共處、天下和合之意;《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向來認(rèn)為“和為貴”;《老子》則更注重于“天人合一”自然和諧觀、“理想真人”的人際和諧觀、“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和諧觀。在現(xiàn)代化社會,面對國際化挑戰(zhàn)之時,正是應(yīng)該注重用和諧化解社會矛盾,主張兼容并包, 求同存異的時候。在我國現(xiàn)階段存在貧富差距、經(jīng)濟發(fā)展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會利益不均問題,我們應(yīng)該宣揚和合文化,堅持“人和”理念調(diào)節(jié)社會經(jīng)濟利益關(guān)系,和合文化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還有利于民族的團結(jié),人和家和,方能萬事興,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庭,只有群我和諧,人我和諧才能實現(xiàn)共同建設(shè)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探尋和構(gòu)建社會和諧、構(gòu)建和諧政治。并且“和合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取向,不僅可以用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可以被用于國與國、文明與文化之間交流的基本觀念。今天全球文明對話的主要方式為“交流、對話與合作”,和合文化正符合“和諧世界”的構(gòu)想,所謂“和”即君子可以和而不同,各國平等地對話與交流;所謂“合”即合作,各國各取所需,求同存異,為人民更好地生活合作努力。
今天去寒山寺旅游的游客們,依然可以看見那口象征寒山拾得友誼的古鐘,鐘聲里還蘊含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千年以前,我們不曾得知拾得是否真正聽見了寒山思念的聲音,但是千年以后,每當(dāng)鐘聲響起,我們都可以聽到其中蘊含的和諧愿景,“和合精神”流淌在鐘聲中,和諧文化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不曾停止。
注釋:
[1]贊寧.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第485頁.
[2]余嘉錫:寒山子詩集二卷附豐干拾得詩一卷,四庫提要辯證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80,第1250-1264 頁.
[3]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9,第338頁.
[4]項楚:寒山詩注[M].中華書局,1920,第2頁.
[5]陳瑋君編,天臺山傳說[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1983,第47-49頁.
[6]陳瑋君編,天臺山遇仙記-浙江山的傳說故事[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1990,第16--18頁.
[7]《民間文學(xué)》第八期,轉(zhuǎn)引自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4.
[8]崔小敬.和合神考論[J].世界宗教研究,2008(01):75-87.
[9]《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一,轉(zhuǎn)引自崔小敬.和合神考論.
[10]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焦延壽.焦氏易林[M].北京:光明日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