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禮儀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 重慶 400700
土家族啰兒調是流傳于渝東南本土漢族和土家族的啰兒調山歌,起源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其旋律簡潔易學,既含傳統(tǒng)經(jīng)典曲目,又可以現(xiàn)場發(fā)揮即興歌調。其句式多為七字句,既有固定唱詞又可即興填詞,調同而詞不同,頗有“竹枝詞”遺風。啰二調生動地反映了當?shù)赝良胰说娜粘I?、工作勞動以及當?shù)孛耧L民俗、情感交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啰兒調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石柱縣土家族啰二調在當?shù)鼐用耖L時期的傳唱中,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曲調多變、地方鄉(xiāng)韻別具一格的獨立民歌歌種,其唱詞內容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對歌、詼諧歌、號子等類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石柱土家啰二調是當?shù)鼐用穹从称渖顑热菁叭粘贤ń涣鞔龠M情感的重要傳播手段。
媒介,從狹義來講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其功能性的本質在于傳播。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曾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談到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chǎn)生關系的物質都是廣義的媒介。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啰二調正是土家族先祖為傳播交流方便而誕生的產(chǎn)物,誠然,口頭對話是交流溝通的主要途徑,但對于S縣F村這樣一個山地特征的地理位置而言,隔山對話則必不可少了,從言簡意賅地吆喝到加上曲調節(jié)奏的對唱,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便由此而生了。你要說這啰二調是山歌,也可,你要說它是傳播的媒介,把唱詞內容即興編纂互通有無,亦無不可。
時至今日,對于F村村民而言,手機也并非是交流溝通的主要媒介,即便人手一部手機,他們卻只把其當做一種工作的工具,而非交流的利器。F村村民仍舊秉持著面對面交流的傳統(tǒng),對于F村的村民來說,硬邦邦冷冰冰的手機聯(lián)絡怎么能比得上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那種親熱勁兒呢,大伙兒兄弟姐妹勾肩搭背一起干農(nóng)活說說笑笑唱唱歌不比任何的高科技媒體聯(lián)絡方式來的更親切自然,更讓人愉快嗎?也許是因為交通的閉塞和網(wǎng)絡信號的缺失導致了這一方水土的村民依舊迷戀鄉(xiāng)土社會中口口相傳的直接傳播方式,但傳播手段多元化,并蒂開花、百家爭鳴才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進步不是嗎?便捷、迅速固然是一種追求,鄉(xiāng)土、特色也不失為一種魅力!由此,啰二調作為土家族人情往來交流的重要依托手段其媒介功能重要性則不言而喻了。
新中國成立之前,啰二調的唱詞大多關于村民勞作鼓勁或日常生活交流,主要分為單人唱詞和對唱詞兩種形式。關于男女情感類唱詞尤為常見。
個案一
訪談對象:W 性別:男 年齡:63 受教育程度:幾年小學
W爺爺說:在當時,我們是干活路也唱煮飯也唱,結婚也唱嘛,辦喪事也唱。人人都會唱哦,那個時候說啥子話哦,唱首歌就曉得你要做莫子啦,唱歌就是放松誒,鼓勁兒誒,那個莫子蒿草鑼鼓啊,就是弄個子來的撒。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百廢待興,畫龍組的村民們的生活還很窮困,談情說愛在填飽肚子這一關口自然是不足為道的,很多農(nóng)民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卻沒有田地可做,只能去地主家里租田來種,租田要交租子,很多時候交完租子,自己也就剩不了幾口糧食,但是不租沒有田地可種又要被餓死。這時控訴地主和干活鼓勁的勞作口號和表達新中國的希冀之情的唱詞便漸漸多了起來。
個案二
訪談人:Z 性別:男 年齡:80左右 受教育程度:無
蒿草鑼鼓歌詞一段:
蘭草山歌兒難排頭,石匠難寫石鍋漏,鐵匠難繡鐵繡球;
蘭草山歌兒口難開,鮮魚好吃網(wǎng)難提,大米好吃田難開
花棍詞一段:
鑼鼓中通你不忙誒,手里端都個鼓錘嘛,太陽出來哦喜洋洋,
走攏區(qū)政府啊,問你干莫子事呀,結婚要手續(xù)都嘛!
當代社會各類智能媒介層出不窮,各種傳播交匯渠道也浸潤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對于大山里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來說,最原始的山歌和鑼鼓就是村民們娛樂和交流的媒介,上坡唱、做飯唱、結婚唱、喪事也唱、想說什么話就編成押韻的歌詞唱出來,一是表達自己的想法,二也是一種娛樂方式放松休息。村里面幾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唱山歌,打鑼鼓,而這一民族特色在成功申遺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土家族啰兒調后卻并未得到有效的繼承和傳揚。盡管啰二調這一民族特色在當?shù)乇徽渲刂曳昴赀^節(jié)必定會進行大型排練展演,但啰二調在村民中的使用率和其即興唱詞的特色早已不負盛年,糾其根源,并非是文化保護意識不足,二是保護渠道太過于片面單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不應僅僅局限于形而上的框架式保護、僵硬的被當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符號,而是應當還原其本質,重振其精髓,發(fā)揮其社會功能性,釋放應有的民族特色魅力,從而更好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繼承傳揚、創(chuàng)新光大,而非在經(jīng)歷歷史車輪的碾壓后成為一張只供觀賞的相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