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隨著高考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在發(fā)生著變化,而“走班制”正是眾多嘗試中的一種?!白甙嘀啤庇兄趯W生個人興趣的培養(yǎng),在提升高中教育的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從四個方面研究“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生道德教育,一是深耕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土壤,二是強化中學生自身道德教育意識,三是芬芳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園田,四是發(fā)揮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走班制 高中生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151—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高考提出了新的規(guī)劃,隨著高考“3+2+1”模式的到來,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需要作出改變以適應這一新的要求?!白甙嘀啤笔潜姸鄧L試中的一種,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允許學生依據自身情況,在不同科目、班級之間流動。而高中生道德教育亦是當下最重要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中生道德教育是指高中學生在教育者或輿論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經過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訓練、自我調節(jié)等,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教育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實踐過程。雖然,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高中生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中生道德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高中生道德教育吸引力不足,高中生道德教育針對性不夠,高中生道德教育感染力不夠,高中生道德教育實效性欠佳等,究其原因無外乎有社會參與程度不夠、政府保障不到位;學校道德教育功能弱化;分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中學生個人認知不到位。因此,解決中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
一、選題依據
1.時代背景
一直以來,高考就像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高考制度的合理性決定了人才選拔的效率,決定了民族的振興,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正因為它的重要性,圍繞高考改革的話題從沒斷過。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我黨對高考提出了新的規(guī)劃,規(guī)劃決定繼續(xù)豐富高校人才選拔機制,推行“層次不同,招生不同”的高校招生模式。在此背景下,各地區(qū)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3+2+1”高考模式逐漸推廣,“走班制”應運而生。走班制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改變了傳統(tǒng)的行政班模式,允許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和學業(yè)情況在不同科目不同班級之間進行選擇,隨著學生流動性的增強,教育從此進入“買方市場”。傳統(tǒng)的行政班模式,無法解決冷熱門學科造成的某學科學生過少或過多的問題?!白甙嘀啤钡恼Q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個性和特長得到培養(yǎng),也使學校得以對學生實行分層管理,解決了同一班級中,有的學生“跟不上”有的學生“走不快”的矛盾。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對于學生培養(yǎng)的過分整齊劃一,壓抑學生自我發(fā)展等弊端飽受批評和質疑。而“走班制”教學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的固有弊端,對學生有效開展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yǎng),因而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本文重點探討“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生道德教育研究。
2.理論意義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認為,要針對不同人的特點施加不同的教育,作為教師要觀察受教育者的言談舉止、脾氣秉性,做到“因材施教”。漢代大儒董仲舒認為,好的老師應該明辨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增其長,補其短。要根據人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隋唐時期,我國科舉制度日益完善,因材施教的思想影響著廣大教育者。文學大家韓愈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資質和特長,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用人者也要依據人才的不同特點去使用。明清以后,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衰微,但是因材施教的思想一直被廣大教育者所奉行,傳統(tǒng)私塾中“先生”的教學就是依據學生不同特點而進行的。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外對學生的差異性也十分重視。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學生的性格是不同的,針對不同的性格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洛克認為,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維果茨基在《最近發(fā)展理論》中提出,教育應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的水平、身心特點、發(fā)展階段、成熟機制是具有差異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無數古今中外學者的教育理論,直指“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科學性。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道德建設問題,始終站在戰(zhàn)略高度思考和謀劃新時期的道德建設事業(y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他強調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全球一體化的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實力不濟可能淪為他國附屬,會在產業(yè)鏈的底端掙扎。教育對綜合國力的影響重大而深遠。高中生是祖國的花朵,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中生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引領學校教育的方向,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性質,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但是,在高考面前,大部分學校屈服于現實,對道德教育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隨著“走班制”的展開,學生在班級間的流動性增強,對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認識時代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完善高中生道德教育的模式,提高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顯得愈加重要。高中生道德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基礎教育高中新課標為高中生道德教育明確了目標。新課標指出:“新時代高中生道德教育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依據,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遠大理想,增強使命感?!毙抡n標的要求是現實具體的要求,到底如何將新課標的要求融入課堂,融于學科教學,是當前急迫的政治任務。
二、“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現況和必要性分析
1.“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現況
當下,我們在高中生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應客觀認識到存在的一些不足。部分學校以應試的心態(tài)對待道德教育,整個道德教育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存在單一化、片面化的不足。政府對道德教育的扶持力度有待深入,社會未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此外,道德教育內容更新較慢,學生個人對道德教育認識不到位,缺乏主觀積極性。隨著“走班制”的開展,學生的選擇權得到尊重,他們通過自我認識與探索,把刻板的學習活動轉變?yōu)橹鲃舆x擇、充滿意義的生動體驗?!白甙嘀啤痹谂囵B(yǎng)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個性,喚醒自我認識等方面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方式不可比擬的。但是,它所帶來的新的挑戰(zhàn)依然存在。首先,班主任在學生道德教育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走班制”的到來,必然減弱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其次,“走班制”下,學科搭配出的套餐數量大,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配合,原本師資薄弱的學校更是雪上加霜。第三,高中生道德教育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共性的培養(yǎng),鑄就共同的價值觀。第四,“走班制”下,道德教育是否再次淪為升學的工具。第五,隨著學生選擇性增強,政治學科能否被全部同學選取,考驗其道德教育的主導作用。第六,與“走班制”匹配的道德教育評價機制尚未健全。
2.“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走班制”背景下,加強高中生道德教育非常必要。第一,是助力高中生學習能力提升的需要,高中生學習能力提升離不開道德教育。第二,是培養(yǎng)高中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是社會發(fā)展對高中生提高道德素質提出的要求。第三,是促進高中生自身品格發(fā)展的需要,健全的自身品格是走向社會的首要條件。第四,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三、“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對策
1.深耕高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土壤
第一,轉變學校育人觀念。“德才兼?zhèn)渲^之圣人,德才兼失為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睂W校也應該把德育目標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學校努力轉變育人觀念,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第二,繼續(xù)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白甙嘀啤北尘跋拢梢栽O置德育班主任,負責學生綜合素質評估中德育方面的評價。第三,優(yōu)化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把德育目標落實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去,班主任利用好每周的班會課,加強德育建設。第四,構建全面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學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氛圍,才能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同時也有利于“走班制”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推進。
2.強化高中學生自身道德教育意識
第一,喚醒其自身道德教育意識。教師應該努力喚醒學生自身的道德教育意識。唯有如此,學生方能增強自覺性。第二,增強其自身道德教育的價值意識,只有學生自己明白了道德教育的價值,才能自覺接受道德教育。第三,強化其自身道德教育的踐行意識。實踐出真知,必須加強實踐,才能將道德外化于行。
四、結語
高中生道德教育關乎個人發(fā)展,關乎國家命運。本論文針對“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現狀進行研究具有以下意義:
1.理論價值
有利于推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和應用。本文以中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為立論基礎,對高中生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開展分析,也從道德教育理論中獲得啟發(fā),更在對策措施中將道德教育理論很好地與實際相結合。因此,本論文對相關德育理論的研究和應用的價值意義重大。
有利于進一步推進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本文在中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高中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并應用到實踐中去,有利于改善高中生道德教育的模式;提高高中生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擴大高中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影響力。所以,本文對相關德育方法的研究和應用的價值意義重大。
2.實踐價值
有利于解決目前高中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對高中生道德教育現狀進行梳理,客觀評價現狀,并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找到能切實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利于高中生強化對道德價值的認知,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進一步完善高中生的人格,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于社會道德教育整體更好地開展。高中生道德教育開展得好,會產生一點成線、一線成面的效果,進一步促進高校的道德教育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熊孝梅.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39.
[2]馮契.哲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601—1602.
[3]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6.
[4]唐凱麟.倫理學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4.
[5]汪鳳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
[6]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0.
[7]遲曉宇.當代中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3—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