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琬
摘要: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功能,在社會轉型期的歷史背景下,在特色文化傳統(tǒng)和政治風貌的現(xiàn)實情境中,我國大學生的信仰問題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信仰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通過對信仰教育內涵和價值的詮釋,提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施建議,將信仰教育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以確保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信仰 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056—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個國家的興起,一個民族的興旺,信仰是絕對不能或缺的,信仰不單關系到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發(fā)展的力量源泉,沒有信仰只會加速國家或民族的衰敗。然而,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卻成為了一個稀缺的詞,信仰缺失危機正在悄悄影響著中國人。
一、信仰教育的內涵
信仰一詞有著十分豐富的語義,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概念。民間將信仰看作一種崇拜,一種依賴行為,哲學家將信仰定義為一種強烈的信念,心理學認為信仰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
結合以上關于信仰的不同說法,我們認為信仰就是人類對于自己認定的某種思想、理論、學說、主義的深信不疑、尊崇和執(zhí)著追求,并自覺地以其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來調整和約束自己的精神現(xiàn)象,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
二、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價值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指有計劃、有目的地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逐步成為支配其人生行為的精神動力的教育活動。由于習慣于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習和生活,加上缺乏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弄不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表現(xiàn)為空虛、迷茫、無所事事。
1.信仰給人生提供了方向
沒有信仰的人容易感覺到迷茫,沒有方向感。信仰給人生提供了彼岸的方向。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行動都受到信仰的支配。信仰包括各種信念,是一個較為完備有序的思想體系。比如當我們遭遇生活的重大挫折時,有一種力量鼓勵自己走出來;當我們在做重大決定之前,會祈禱不要做錯誤的決定。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內心也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人有了信仰之后才不會感到迷茫和失落,信仰就像一盞明燈,永遠指引你前行。
2.信仰讓人活得更有價值感
什么是價值感?就是個體看重自己,覺得自己的人格和才能被重視的一種內在感受。而缺乏價值感的人會用外在價值來代替、確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表現(xiàn)為空虛、困惑、迷茫。有信仰的人則會有明確的價值感,他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信仰的人也是懂得取舍的人,他會懂得價值實現(xiàn)的原則,從而樹立自己為人處事的標準。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活得更有價值感,能切身感覺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不會迷失,不會彷徨,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會有一種力量,它能在你落魄和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你能量。
三、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大學的重要功能
高校歷來都是意識形態(tài)斗爭和爭奪的主戰(zhàn)場,是西方國家進行文化滲透的重點領域,是塑造廣大學生正確三觀的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任何時期、任何民族的大學,都必須遵循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以民族文化和核心價值為基礎,履行人才培養(yǎng)的主題功能。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各種打著西方文化幌子的錯誤思想對我國高校大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各種新觀念、新事物,但由于缺乏理性思考,也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從而引發(fā)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質疑,對西方實用主義、自由民主的推崇,作出錯誤的價值判斷。作為高校必須有較為完備的應對方案,要努力做好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疏導和轉化工作,要讓大學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
四、大學信仰教育的實施建議
1.營造全方位的育人環(huán)境
大學信仰教育的實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是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完成的。首先,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信仰教育取得預期效果的可靠保證。思政課教師應該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在言傳身教中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客觀全面正確地看待國家、民族的發(fā)展歷程,看待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進程。其次,輔導員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對大學生信仰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必須堅定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高校的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師同樣是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們要扎實做好“課程思政”育人工作,把文化知識和信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高校除了教師之外,行政人員也應注意自身對大學生信仰的影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思想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心系學生、關愛學生??傊?,大學信仰教育的實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把大學生信仰教育作為一項貫穿大學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形成合力,把信仰教育納入大學教育體系的全過程。
2.落實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
信仰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幫助大學生接受并運用信仰的相關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進而形成一種內在的理想信念。大學生信仰教育需要落實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將信仰教育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如何落實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首先,要貼近現(xiàn)實生活強化信仰教育。講授信仰的相關知識要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不僅要讓大學生理解什么是信仰?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領會信仰的功能與價值,信仰對自己的成長成才有何意義。對與大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讓大學生深刻感受信仰的必要性,從而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信仰。另外,當前的大學生都比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而大學生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局限性很難解答其中的困惑。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給予大學生正確的講解和引導。
3.呈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采取的考核評價多為論文或開閉卷考試,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這樣的評價標準既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能準確考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我國高校應該建立更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例如,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除了采取論文和開閉卷考試外,還可以設置情景讓學生分析并給出解決方案,或者組織學生開展以社會熱點問題為主題的討論、演講、辯論等。在活動過程中以大學生受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后精神境界是否提升作為考核評價依據。此外,可以采取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以大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xiàn)與思想品質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納入評價的內容體系。自評即大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他評包括課程教師、輔導員及同學等的評價。采取這種多元的評價方式更為客觀、全面并有助于大學生更加清楚地直面自己所存在的問題。
五、結語
信仰教育是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出發(fā)點,并逐步成為支配其人生行為的精神動力的教育活動。在大學教育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大學教育必須承擔的任務,加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劉建軍.追問信仰[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德]雅斯貝斯.生存哲學[M].王玖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馮天策.信仰的本質與價值[J].哲學研究,2006(8).
[5]吳運莉.當前大學生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