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培 方尚志 廖樂明 劉群鏵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疾病,該疾病易對人們生活質量造成影響,使機體疼痛受到影響.臨床對于該類疾病一般采取傳統(tǒng)手術,但是傳統(tǒng)手術具有局限性,使患者治療效果受到影響.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不斷的發(fā)展,經(jīng)皮椎間孔內窺鏡下治療取得顯著效果[1-2].本資料對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采用抽簽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8~78歲,中位年齡(48.21±1.34)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8例;年齡19~78歲,中位年齡(48.55±1.24)歲.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各項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2)存在明顯的腰痛伴一側下肢放射痛.(3)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4)經(jīng)保守治療6~8周無效.(5)影像學檢查提示單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不存在同側側隱窩狹窄.排除標準:(1)存在椎間盤病變,例如椎間盤炎等.(2)存在多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3)伴有腰椎滑脫等腰椎不穩(wěn)現(xiàn)象.(4)存在廣泛的腰椎管狹窄.
1.2 方法 (1)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后路開放手術治療.(2)觀察組:局部麻醉:使用0.5%利多卡因浸潤麻醉,采用帕瑞昔布在清醒狀態(tài)下鎮(zhèn)痛.椎間盤造影:插入18G穿刺針直至安全三角區(qū),到達患者髓核后外側,在18G穿刺針管外插入22G穿刺針,直至到達突出髓核,向患者椎間盤內注入混合顯影液,將穿刺針放置在患者病變椎間盤后,將穿刺針退出,保持導絲在原位,使用小手術刀在進針點皮膚8mm切口,沿著導絲然后向導桿-導管共四級擴張導管,退出第2、第3級導管后,在X線透視下確認工作套管是否在椎間孔內,應保證正位不超過脊突中線位置、側位在椎體間隙后1/3處[3].與內鏡進行連接,并將病變髓核組織進行清除,直至神經(jīng)根周圍脂肪組織和后縱韌帶能夠清晰顯示出來,必要情況下將工作套管向椎間孔外側退出或椎間孔深處推進,使用微型髓核鉗將游離脫出的髓核組織取出,再使用可屈電極在直視下進行殘存髓核組織消融處理,直至椎間孔內外鏡下未出現(xiàn)明顯的藍染髓核組織[4-5].在實施射頻消融過程中應用低溫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使手術視野保持清晰狀態(tài),以隨呼吸波動的硬膜旁和神經(jīng)根減壓松解的脂肪組織作為手術結束的標志.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情況、應激指標和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55.21±1.02 26.31±1.01 0.71±0.21 5.13±1.14對照組 30 84.31±1.74 151.34±1.22 7.88±1.21 9.66±1.57 t值 79.02 432.38 31.98 12.7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應激指標比較 如表2.
表2 兩組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應激指標比較(±s)
C反應蛋白(mg/L)觀察組 30 7.21±1.02 5.31±1.24 18.22±1.34 13.21±1.04對照組 30 8.66±1.97 6.91±1.54 29.64±1.54 17.64±1.97 t值 3.58 4.43 30.64 10.89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n 白細胞計數(shù)(X109/L)中性粒細胞(X109/L)紅細胞沉降率(mm/h)
2.3 兩組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比較(±s)
組別 n 血漿腎素活性(ng/ml) 血管緊張素Ⅱ(pg/ml)觀察組 30 0.81±0.21 27.64±1.21對照組 30 1.99±0.41 36.98±1.57 t值 14.03 25.81 P值 <0.05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通常以手術方式治療,但傳統(tǒng)開放手術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長等不足,同時易對骨性結構造成破壞,使其脊柱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6].而隨著我國臨床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提升,經(jīng)皮椎間孔內窺鏡下治療在骨科受到廣泛應用,其相比傳統(tǒng)開放手術具有較多優(yōu)勢,能夠避免對腰椎后方結構造成破壞,防止肌肉剝離,具有較好的手術效果[7].
經(jīng)皮椎間孔內窺鏡下通過應用非直視下經(jīng)皮穿刺腰椎間盤摘除術治療,經(jīng)后外側入路于關節(jié)鏡的直視下摘除椎間盤,取得良好效果.相比傳統(tǒng)開放手術,無需切除關節(jié)突、椎板和牽拉硬膜囊和神經(jīng)組織,能夠避免韌帶和肌肉的剝離,具有較好的微創(chuàng)性[8-9].對于手術患者,圍術期發(fā)生的應激反應與手術持續(xù)時間、麻醉、輸血、血容量、創(chuàng)傷大小、情緒等因素相關,其中因手術創(chuàng)傷所致的應激反應占據(jù)重要地位.應激反應主要特點為人體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增強,為一種全身神經(jīng)體液反應,其主要是由各種刺激經(jīng)無髓鞘和有髓鞘感覺傳入人體神經(jīng)纖維中,當神經(jīng)沖動達到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易增加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興奮性,進而增強其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性,釋放多種激素,進而誘發(fā)內分泌代謝反應.當人體出現(xiàn)應激反應時,其機體易出現(xiàn)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激活和HPA軸功能的增強,提示靶器官和下丘腦-垂體所分泌的激素能夠作為應激反應程度的重要檢測指標[10].HPA系統(tǒng)主要以血管緊張素I、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和腎素為主.研究顯示,在圍術期應激反應中,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紅細胞沉降、C反應蛋白在全身的炎性反應中具有鑒別、診斷和評價預后等作用.
本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手術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激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經(jīng)皮椎間孔內窺鏡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預后較好,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