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文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張充和先生是民國最后的閨秀,她文藝才能突出,昆曲、書法、收藏等方面都卓有貢獻。在昆曲方面,早在20世紀40年代,她在重慶主演的昆曲《游園驚夢》,曾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移居美國后,她繼續(xù)傳授昆曲,曾一度在耶魯大學教授昆曲,并長期擔任美國昆曲學會顧問。在書法方面,她先后師從名師朱謨欽和沈尹默,且一生習書不輟,各體兼擅,尤工于隸書和小楷。對于文學,張充和雖并未全力以赴,也并未著意保存結(jié)集,但不可否認的是,百年以來,她前后所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無論在數(shù)量、質(zhì)量還是在文體形式上都是不容小覷的。早在20世紀 30年代,她應(yīng)胡適邀請擔任《中央日報》副刊“貢獻”欄目編輯期間,就以諸多筆名發(fā)表了60余篇散文作品?!兑磺⒚#撼浜妥诤驼勊囦洝芬粫鞘珍浟藦?949年充和隨夫君傅漢思赴美之后與其大弟張宗和及其侄女張以岷半個世紀以來的書信往來,其中張充和的書信體散文真切地展現(xiàn)了張充和旅美期間的生活、思想和心態(tài)。此外,經(jīng)張定和提供的詩詞作品目錄和白謙慎整理出版的《張充和詩文集》也較全面地收集了張充和一生主要的詩詞作品191首。這些詩詞作品,不僅記錄了其一生與友人酬唱往還的遺跡,還呈現(xiàn)了她在人生某些特殊節(jié)點中的心靈軌跡,更彰顯了她的文學觀念。但目前學界的研究,還主要著重于她的昆曲和書法成就,幾無文學方面的專論。為此,筆者認為,從一個疏離者的角度來整體審視張充和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和成就是必要的。
在崇古通今、尚情貴真的文學觀影響下,張充和的文學創(chuàng)作秉持著尚真貴美、樸素天然的原則,體現(xiàn)出純?nèi)巫匀?、無所依傍的特點,正所謂是“不著心源傍古人”。具體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又分別體現(xiàn)為:在審美對象的選擇上,她秉持著真、美的審美標準;在審美意蘊的表達上,她始終有著深切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和人生感悟,集中表現(xiàn)了漂泊與尋找的主題;在審美取向上,她傾向于不拘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和自然天成的語言風格。
真、善、美,是一切文藝的最遠理想,一切人類活動的終極指向。在張充和的文學作品中,由于她始終有著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癡迷,并精心構(gòu)筑著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世界,所以她對審美對象的選擇標準主要是真和美,兼及善。
在張充和的作品中,無時無刻不有一個“我”在,“我”是故事的觀察者、體會者、思考者,甚至是親歷者。正如她評價張大千的繪畫作品所言:“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而其作品的真與美,首先便建立在“有自己”的基礎(chǔ)之上。
具體而言,她作品的“真”,一是指其紀實性,是屬于自我情感意志的真實,主要植根于她親身的經(jīng)歷、真實的體驗、真切的見聞。因此,在其作品中,她所寫的人、事、物大都是她所見、所聞、所感過的。她的弟子陳安娜女士即曾說過:“她所寫的一些回憶和追悼亡友的詩,因為提到特定的人物、事情和環(huán)境,只有熟悉這些人、事和環(huán)境的人才能理解,一般人即使看了注解還是不易看懂?!比纭洱堥T巷讀書紀事》五首中,寫少年時在合肥龍門巷讀書的情景,有“潛上書樓塵一寸,自藏架后泣香君”“呵寫凍窗題目字,師生相與救枯貧”“前庭去探前朝事,樹字軍旗掩壁蟲”“書聲引得狐兒至,但飼劉家玉帶糕”的種種趣事。又如悼念朋友陶光的《題陶光〈獨往集〉》中寫到“堤畔酣歌日幾回,辛夷花發(fā)不重來。垂絲乍拂明湖月,弓影頻驚碧玉杯”,回憶與朋友相處的美好時光。而陶光有一首寫于1938年昆明除夕夜的《霜葉飛》詞中,也特別提到辛夷花,“八千里許塵煙逼,暗驚青鬢如故,月迎孤館照人來,映綴瓊花樹,奈何到霜風”,寫昆明開在冬天的玉蘭花??梢姀埑浜蛯懶烈幕ㄌN含著深切的悼念之情。
“真”的第二個涵義是紀史性,即記錄心靈的歷史。正如張充和自道,好的藝術(shù)應(yīng)“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如實記錄了她在人生某些重要節(jié)點中的心路歷程。如她在20世紀30年代寫的大量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便是她告別其第一故鄉(xiāng)后的悵惘和眷念;1935年因病休學后所寫的多篇《病余隨筆》,則是她在面臨病魔威脅時的惆悵、寂寞、抗爭的心靈再現(xiàn)。如《海邊》《?!贰堆贰抖贰返任闹校髡咭辉賹懙健跋M柌灰绱嘶野?,我也正需要自然的溫暖來融化我心頭的冰雪”,“但是這病卻使我離開庸俗,使我寂寞得像深山的老松”,“我要活,要相打”。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作者因個人原因未能及時東返,因此,在返家之前,她前后作了近二十首詩詞作品來抒發(fā)她歸鄉(xiāng)心切、待歸卻又不知前路何在的迷茫心情。如“望殘歸訊損雙眸”“此心沉作巴山雨,東去隨波不暫留”寫思歸的心切,而“家成廢壘室成疇,東西余悵望,南北更綢繆”“年年做盡歸飛夢,待到歸時意轉(zhuǎn)迷”則寫到待歸時的悵惘?!督Y(jié)縭二十年贈漢思》則記錄了夫妻二人二十年生活的美好點滴,《小園即事》記錄了其晚年淡泊寧和的心境。因此,將她的文學作品根據(jù)時間節(jié)點進行匯總,便可真實還原張充和一生的心路歷程。
她作品的“美”,源于她的天性。她愛好各類藝術(shù),愛好一切美好的事物,熱愛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正如其弟子陳安娜所言:“充和老師說‘一生愛好是天然’的‘好’是‘好’和‘美好’(名詞),不是‘喜好’‘愛好’(動詞)。杜麗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喜愛‘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張充和便是始終秉持“一生愛好是天然”。她不僅篆刻有“一生愛好是天然”的印章,其友人鄭培凱先生還曾書“一生愛好是天然”并配以張大千為其所繪的《仕女圖》來頌揚她。而且,她出版的詩集《桃花魚》,用精美的書法抄寫,用精致的材質(zhì)制作,其詩集本身,便成為一件美的藝術(shù)品。所以,張充和所從事的工作,所執(zhí)著的事業(yè),無不呈現(xiàn)出對美的追求。
單從文學上來看,張充和文學作品的“美”,除了描寫美好的自然景物外,還包括講述溫暖的故事、抒發(fā)真摯的情感、展現(xiàn)執(zhí)著的追求等。我們翻閱張充和的文學作品,會看到很多寫景詠物的作品,如她的寫景散文《海邊》《嶗山記游(一)》《嶗山記游(二)》《?!贰堆贰兜?,遠了》《水鳥》等作品中反復寫到大海、白雪、白云、水鳥、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等,都是對大自然中美好景物的描摹。而在其詩詞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描寫更為突顯,其中多次被描寫的桃花魚、荷珠、柳、蟋蟀、蟬、云等即是顯證。
除此以外,張充和還寫到許多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故事。關(guān)于故事的去取,她曾在其早年的《找故事去》一文中提到她的選擇標準。她說她愛聽的是些愛人愛物的故事,是有著某種執(zhí)著的傻故事。如孩提時祖母講過一棵白菜里跳出七個仙女的故事,以及許多因果報應(yīng)的故事都屬于這一類。這類故事“能把人整個的精神提起來,不會倦”。但如今冬天在爐邊聽到的故事卻顯得平庸、冰冷。因此,在她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中有許多回憶青少年生活的故事:《我的幼年》里寫了作者四歲時總告訴別人自己是祖母生的趣事,以及讀書期間偷偷拾了很多梧桐子裝在衣袋里和套褲筒里被祖母發(fā)現(xiàn)卻并未受責備的故事;《別》寫祖母去世后她要回蘇州家時與朋友和老宅分別的情景;《兔》寫冬日里下雪后祖母為其做雪兔子的情景;《梧桐樹下》寫祖母哄她去讀書的情景;《墻縫》寫兒時的自己對著老宅的墻縫凝望、好奇、擔憂、幻想的情景;《曉霧》里寫懂事后回到自己家中見母親的情景。
此外,“美”還包括人情美,即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這也是她重情的文學觀之表現(xiàn)。因為其認定文學“是人類情感交通的工具”,所以在其作品中,無論是抒情寫意文字,還是應(yīng)酬唱和的文字,她都貫穿著一個“誠”字。尤其是在與朋友的唱和方面,古今文學中不乏應(yīng)酬性的文字,但我們閱讀張充和的詩詞唱和作品,卻極少看到她的應(yīng)付敷衍之意。充和待人之誠,以她去國三十年后還托卞之琳捎帶為黃裳書寫的《歸去來兮辭》最為典型。只因1949年她剛?cè)ッ绹痪?,她的朋友章靳以寫信懇請她回國,并于信末附帶替黃裳討字,所以后來雖然時隔三十年,她依然不忘這一樁舊事。這正是她“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真實再現(xiàn)。此外,她對友人陶光的痛心和悼念更是感人肺腑。陶光是張充和在北平讀書期間一起在谷音社拍曲的朋友,他與張宗和也是清華的朋友。陶光在臨死前,將自己的詩集《獨往集》及詞作《蘭陵王》一詞寄予充和。在時隔多年得知陶光餓死真相后,張充和作詩三首及詞一首痛悼亡友,其中不僅回憶與朋友的美好過往,同情陶光的悲慘遭遇,甚而有“信有故人成餓殍,忍聽新貴說憐才”的憤激之語,這在其作品中是極少見的。
張充和文學選材中“真”與“美”的選擇標準是統(tǒng)攝于她自身的詩性修養(yǎng)中的。張充和的文藝修養(yǎng),她的丈夫傅漢思曾經(jīng)概括得很精到:“我的妻子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用蘇煒教授的話說則是:“面對二十世紀這么一個血火紛爭、人性失衡、傳統(tǒng)凋零的多難世道,張充和對傳統(tǒng)審美價值的那一分堅守,對紛擾俗世的那一分清淡從容,同樣有‘詩’,或者說:這本身,就是‘詩’?!?/p>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著明確的主題,每一位作家也都會有比較集中的文學主題呈現(xiàn)。在張充和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由于她特殊的人生履歷和敏感的心靈,因此,她詩文作品的的主題主要表現(xiàn)為漂泊與尋找。
漂泊與尋找主題形成的原因,首先要結(jié)合張充和的人生履歷來看。張充和的一生,始終是處于漂泊之中的。在民國那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人們的漂泊流離已是司空見慣。但相較于他人,張充和漂泊無定的人生狀態(tài)尤顯突出。她的人生漂泊,應(yīng)始于她的生命之初。在她尚在襁褓中時,因為機緣巧合,她被叔祖母識修領(lǐng)養(yǎng)并帶回合肥龍門巷,一去就是十六年。1930年,因為叔祖母去世,她才回到蘇州九如巷,與父親以及兄弟姐妹團聚。但此時,三個姐姐卻已紛紛外出讀書工作,生母也已于多年前去世。期間,她輾轉(zhuǎn)于蘇州、上海、北京讀書,在北大讀書期間,又因病休學,先后在北京、蘇州、青島養(yǎng)病??箲?zhàn)爆發(fā)后,又輾轉(zhuǎn)于昆明、成都、重慶八年。抗戰(zhàn)結(jié)束,她與家人在上海、蘇州短暫團聚后,又北去北京。1949年初便隨夫君傅漢思赴美,從此在地球的另一半輾轉(zhuǎn)奔波,備嘗漂泊相思之苦,直到1978年才有機會回國探親。由于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在人生的不同節(jié)點,她時常生出漂泊流離的感傷情懷。故國故鄉(xiāng),成為時時縈繞于她心頭的悵惘,又成為她重拾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契因。
在張充和的文學作品中,漂泊與尋找的主題在其人生的不同階段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在合肥龍門巷的十六年光陰中,她更多的是對自我身世的困惑與迷茫,并夾雜著少年的孤獨與寂寞;重返蘇州九如巷后,她則表現(xiàn)出對過往的眷念和對新生活的迷茫;抗戰(zhàn)時期輾轉(zhuǎn)西南期間,則是張充和精神上最為自在舒暢的時期,她如魚得水地活躍在西南的文藝圈中,與文藝界中人雅集酬唱,尤其經(jīng)常性地參與昆曲的演出。但在1945年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大家各奔東西,她卻因病暫時滯留,且孑然一身,前路茫茫,因此,她寫下了一系列感慨抒懷之作。與丈夫傅漢思倉皇赴美后,因政治隔絕,她因此有近三十年的隔海相望之鄉(xiāng)愁,昆曲、詩書畫、與親人的書信往來是她借以紓解鄉(xiāng)愁的重要途徑。常駐耶魯大學后,她開始在海外講授宣揚中國昆曲和書法,并在自家花園營造屬于自己的小園,種花種菜,種瓜種韭,從此找尋到精神和現(xiàn)實的雙重家園。正可謂“游倦仍歸天一方,坐枝松鼠點頭忙。松球滿樹任君取,但借清陰一霎涼”(《小園即事》)。
具體說來,漂泊與尋找的主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其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和1938年后的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且二者有不同的側(cè)重。在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中,張充和更側(cè)重于表現(xiàn)對自我身世的困惑和對人生歸宿的追尋。她的困惑在文章中屢屢出現(xiàn),如在《我的幼年》里她說到:“外面來的客人們問我說:‘你是誰生的?’我總是答一聲:‘祖母?!麄兛偸谴笮σ魂?,我只是莫名其妙的望著他們,心里說:‘這有什么好笑?難道你們不是祖母生的,還是從天上落下來的?!乙恢辈粫缘米婺付膺€有什么人?!睂σ粋€四歲的孩子來說,大人的嘲弄該是給她造成了極大的困惑。該文其后還寫到,她的生母去世,祖母收到電報老淚縱橫,并顫抖著告訴她再沒有母親了,“我這才曉得我另外還有個母親,但是在我曉得有母親時,母親已經(jīng)死了”??梢韵胍娫诘弥心赣H而母親又已故去這個消息時,孩子心理所受的沖擊何其之大。
故此,在《曉霧》《汽車中》《墻縫》《別》等多篇文章中張充和還反復提到這段經(jīng)歷,如《汽車中》一文寫到自己坐汽車回蘇州的家,心中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不覺困惑與迷茫,所以說:“有點迷茫,不知是路程丟了我,還是我丟了路程?!边@種迷茫,應(yīng)是對人生根本哲學問題的困惑,是關(guān)于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問題。如此艱深的問題,原本是應(yīng)該留給成年人去思考的,但張充和卻因為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在人生的開始便碰上了。加之她天性聰穎,學識頗深,因此,她便用她的一支慧筆進行了真切的敘述與描摹,讓我們得以一窺從小被送養(yǎng)的孩子真實的內(nèi)心。對于這段經(jīng)歷,在鄭愁予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里,她曾淡淡地說:“從十六歲起,我就是一個人了,我什么事都經(jīng)過,抗戰(zhàn)啊,什么困難啊,什么日子我都能過。我不大在乎,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客觀地說,十六歲時她只是失去了祖母,她還有父親和繼母以及兄弟姐妹,并非是一個人, 但她之所以在晚年還特別提到自己當時的孤身一人狀態(tài),足見這段經(jīng)歷對她影響之大。
因為有困惑,故而她在文章中常常表現(xiàn)出主動追尋的姿態(tài)。如在描寫自己與病魔斗爭的《斗》一文中,她直述:“別人戀的是家,我卻戀的是遠遠的一個海角,是無邊無際的沙漠。”這正可以與她晚年的詩句相印證:“當年選勝到天涯,今日隨緣遣歲華?!彼^“選勝”,就是尋游名勝之地。在《尋》一文中,尋找的主題更加突顯:“他永遠在尋找他自己,但永遠尋不著。因為他自己已和那古色斑斕的臺榭一同凋落了?!痹凇读_漢》一文中,她回憶與祖母一起去寺廟數(shù)羅漢的經(jīng)歷,但她說她總是不照規(guī)矩的一直數(shù)下去,總找不到一尊她想要的,并說:“現(xiàn)在仍然有那股傻勁,向羅漢堂中找自己。卻更有一股傻勁,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p>
漂泊與尋找的主題,在她的古典詩詞中,更側(cè)重于表現(xiàn)漂泊的一面,解讀她詩詞中常用的“天涯”“荷珠”“柳”等意象可見一斑。關(guān)于“天涯”的意象,在多首詩詞中都有出現(xiàn),如“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臨江仙·詠桃花魚》),“踏盡青青堤畔路,不知何事到天涯”(《七絕八首》其七),“當年選勝到天涯,今日隨緣遣歲華”(《小園即事》)。由以上詩句可見,張充和詩詞中的“天涯”意象,本意即是天涯海角,是遙遠的地方,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別人戀的是家,我卻戀的是遠遠的一個海角,是無邊無際的沙漠”(《斗》)。在亂世時代,漂泊天涯一定程度上是時代與命運使然,但也不乏她的主觀選擇,是她渴盼自由和天然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也是她追尋和探索精神歸宿的表現(xiàn)。但是,不曾意料的是天涯有時又成了一種隔離,隔斷了故鄉(xiāng)和親人,這又因此造就了她海外生活中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如其1968年《結(jié)縭二十年贈漢思》其十五所寫:“望子烽煙腸九折,生來我自慣蓬飄。倉皇南苑云天去,從此河山入夢遙?!边€有 1971年重寫的《臨江仙·詠桃花魚》:“海上風光輸海底,此心浩蕩無涯。肯將霧谷拽萍芽。最難滄海意,遞與路旁花。”這闕詞明顯與她1943年詠桃花魚時的同題之作有別:
記取武陵溪畔路,春風何限根芽,人間裝點自由他。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試將飛蓋約殘花,輕綃都是淚,和霧落平沙。
二詞都是在寫一種粉紅色被稱為桃花魚的水母,它“形似皂泡”,“如落花點點”,且只在春天的嘉陵江畔可見,故而作者首次寫作時突出了其“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的命運選擇。而1971年偶然間在海外的《生活》雜志上見到載圖,不甚感慨,最是時光流轉(zhuǎn)、知音寥落的感傷。
張充和的詩詞中,還有一個常見的意象“荷珠”。據(jù)她的弟弟張定和先生介紹,張充和對荷珠一直情有獨鐘,這可能與她早年學詩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據(jù)考證,張充和在十三四歲時作有《荷珠》詩:“閃灼光芒若有無,星星搖動一莖扶。直從葉破疑方解,不是珍珠是淚珠?!睂τ谶@首初作,她的詩文老師左履寬先生批曰:“妙不可階?!边@種賞識和鼓勵,應(yīng)該說讓她對詩詞創(chuàng)作有了最初的自信。1945年在重慶時,她又作了一首《鳳凰臺上憶吹簫·詠荷珠》:
玉液仙盤,好風微雨,新來吹到蓮池。豈塵生洛浦,濺上瑤枝。無奈相逢翠蓋,凝眸處,夢影漣漪。最怕是,螢飄蟬泊,敗葉低迷。 依依,盡翠搖蓬轉(zhuǎn),粉褪房空,忍懇輕離;悵一點清輝,與露同晞。駐得彩云明月,燦流光、容易西馳。待春到,鶯簧溜囀,猶憶靈姿。
1951年,初到海外兩年,她又作有一闋《鳳凰臺上憶吹簫·詠荷珠》:
遠水拖藍,平疇漾翠,彩虹不駐華筵。任病蠶秋繭,強作春綿。最是佳花含影,曾經(jīng)處,一徑迷煙。梧桐院,朗風圓月,夢掛遙天。 涓涓,攜紅漱玉,酌暖斟寒,賴有清泉。盡鶯聲婉轉(zhuǎn),燕舞蹁躚。爭奈離愁萬點,念家山,歌哭咽咽。吳城路,依依楊柳,恰似當年。
將以上兩詞比照來看,前一首主要從荷珠的身世出處及其命運歸宿來刻畫,寫荷珠是“玉液”,是微雨借著好風濺到荷葉之上。但荷珠最怕季節(jié)和光陰的撥弄,一旦春去秋來,荷珠便同露水般快速消逝,惟有春日的黃鶯還記得它的些許美好。而后一首荷珠詞,卻純是在寫記憶中故鄉(xiāng)的情景了。因此有“梧桐院,朗風圓月,夢掛遙天”和“爭奈離愁萬點,念家山,歌哭咽咽。吳城路,依依楊柳,恰似當年”的描寫。前一句寫的是兒時合肥的故鄉(xiāng)影像,后句則是蘇州故鄉(xiāng)的情景。與其說她是在詠荷珠,不如說作者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那顆荷珠,隨著命運的播遷,故鄉(xiāng)便成了夢境和惆悵之由了。
關(guān)于“柳”的詩詞,張充和作有《歲除詠柳四絕句》《浣溪沙·早春訪柳》兩首等,另還曾有柳樹的畫作。這其中,最經(jīng)典的是《歲除詠柳四絕句》中的第一首:
魏晉風流老更藏,蓬萊仍是舊家鄉(xiāng)。
平生飛絮無拘檢,猶綰春光系夕陽。
此詩看似詠柳,實則詠懷。所詠之柳也并非自然之柳,而是所畫之柳。關(guān)于張充和的書法,現(xiàn)代帖學大師沈伊默先生曾如此評價:“明人學晉人書?!惫蚀顺浜妥苑Q其畫的魏晉風流,但老來卻更藏拙了。蓬萊原是道家的三大仙山之一,因作者客居海外,隔海望鄉(xiāng),故有蓬萊家鄉(xiāng)之嘆。后兩句看似寫柳絮翻飛,夕陽中挽住春光,實則是寫自己的一生就像那飛絮一般漂泊。結(jié)合詩題中“歲除”二字,更能理解她的漂泊與眷念之感了。
其實,漂泊與尋找的主題,不僅貫穿于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貫穿于她一生的藝術(shù)追求和家園建設(shè)上,她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堅持與弘揚,對丈夫傅漢思名字的修改,對自家花園的營建,無不是漂泊與尋找的體現(xiàn)。而其晚年營建的小園,則營造出了一種“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超脫之境。從此,她應(yīng)是找到了心靈和現(xiàn)實的雙重歸宿。
張充和的文學作品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她不僅所作文體多樣,而且文學作品風格多樣。在文體形式上,她早年的散文作品多回憶童年往事,敘寫見聞感觸,描摹山水風光,無不真切感人,耐人尋味?,F(xiàn)代詩雖創(chuàng)作不多,但像《趁著這黃昏》這樣的悼念詩,卻也是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抒發(fā)相得益彰,古樸自然,朗朗上口。古典詩詞和一些題詞更是彰顯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如其一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準確概括了張充和一生的志趣所在。又如為沈從文寫的十六字聯(lián)語:“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边@不僅概括出了沈從文的歷史貢獻,而且如將每句末字抽繹出來,還得出“從文讓人”的驚人概括,突出了沈從文秉性中的寬厚和堅守。
在文學作品風格方面,她還能兼顧文體的互通,古今的融合。如在其古典詩詞作品中,不僅有不師古人,自然天成之作,如其早年所作《臨江仙》《鷓鴣天》《浣溪沙》等多首小令,純是白描與直抒胸臆,絕少鋪敘和用典。但晚年與友朋唱和,她也作有次韻周邦彥、吳文英、王沂孫之作,甚而有長調(diào)慢詞《鶯啼序》(殘陽頓消睡柳),該詞是與饒宗頤唱和之作,不僅無限鋪敘展衍,寫盡紅葉凋傷,而且借景抒情,抒寫漂泊憶舊之傷懷。她的現(xiàn)代文經(jīng)常抒發(fā)崇古之幽情,如其散文《淡了,遠了》,文章看似寫送別,卻寫得有詩情,有畫意,仿佛一幅水墨山水,淡而有味。她的古詩體卻多寫現(xiàn)實感受,如其《望江南·題鳳凰沈從文墓》五首,純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鳳凰古城的風土人情,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尤其情真意切,自然感人。
在作品的語言方面,張充和主要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的特點。她的這一行文風格,與晚年的充和老人交談甚夥的蘇煒先生曾多次提到:“還有一點,充和老人日常的說話語氣和言述風格,基本上是優(yōu)雅蘊藉中帶著直白明銳的?!薄氨热鐚懺?,她就一再強調(diào),不要裝腔作勢地寫那種晦澀難懂的詩,她認為古人的好詩都是明白曉暢的?!?/p>
翻開張充和的文學作品,可見她極少用典、模擬前人,語詞選擇上也多是明白曉暢。以其古典詩詞作品為例,目前可見的張充和詩詞絕大部分都是實景真情的描摹刻畫,如其代表作品《結(jié)縭二十年寄漢思》寫到二人結(jié)婚二十周年紀念日,卻因自己生病未能“稍備尊俎”,因此病榻中口占二十絕,其中一一歷數(shù)夫婦二人從相識、相戀到相知的二十年時光中的點點滴滴,涉及到許多具體的地名如景山西路、五龍亭、小紅橋、西郊、霽晴軒、玉泉潭等,也涉及到婚后自己學做母親和老師,以及學種瓜豆,營造小園,還有丈夫?qū)λ膶捜莺屠斫狻⒑⒆拥亩潞凸郧?。其中極少典故和渲染,多的是“閉門密議良晨事,放學歸來剪彩花”“虎虎刁鉆龍穎慧,四姨傅父故迷離”式的童真之描摹,也有“三朝四次煳鍋底,鍋底煳當唱曲時”“記取景山西畔路,佯驚邂逅問‘何來’”“字典隨身仍語隔,如蟬默坐到斜陽”式的生活細節(jié)再現(xiàn),還有“莫求他世神仙侶,珍重今生未了緣”的真情告白。除了詩,張充和的詞作如《臨江仙·詠桃花魚》對桃花魚特征的描摹真切自然,而《金縷曲·憶天臞》寫與故友張?zhí)炫J的友情及對老友的思念之情,再現(xiàn)了二人曾經(jīng)“互道昨宵夢汝”“昔年藏迷地、賭栗梨”“隨君呼母”等的生活細節(jié),娓娓道來,并無多余的修飾和客套。
再看她20世紀80年代寫的幾篇回憶沈從文的文章,更顯出她晚年文風的樸實真切。如《三姐夫沈二哥》《沈二哥在美國東部的瑣瑣》等文,其中講到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情故事,講到沈從文20世紀80年代去美國講學的細節(jié),如道家常,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讓人讀后實是忍俊不禁。講到沈從文在張充和老家蘇州九如巷講故事時喊她四妹,她回答道:“你膽敢叫我四妹!還早呢!”讓人真切體會到張充和的口直心快。而講到沈從文求婚時說到“讓我這鄉(xiāng)下人喝杯甜酒吧”,后來張兆和應(yīng)允的電報“鄉(xiāng)下人,喝杯甜酒吧”則讓電報員一頭霧水。講到老年沈從文的天真可愛,有一個細節(jié)讓人不禁要開懷大笑了,講沈從文到美國后嘗到冰淇淋,很喜歡吃,便每次飯后都想吃。一次,主人忘了給,他便多次言語暗示,一會兒說:“飯吃完了,我走了?!币姏]人理會,便又說:“我真上樓了?!币娭魅诉€不理解,就站起來作要走姿態(tài),并且說:“我真走了,那我就不吃冰淇淋了?!币粋€天真可愛的老學人形象便在這樣簡潔的語言描述中活現(xiàn)出來,讓人如臨其境,如睹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