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俊
重慶市酉陽縣銅鼓鎮(zhèn)中心小學校
stem 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stem 教育的重點并不是多門學科的疊加,而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交叉融合,讓這四門學科可以形成有機的整體,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那么,stem 教育對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會有哪些影響呢,這應該是我們一直研究的話題。因此,下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基于stem 的小學科學教學優(yōu)勢,二是基于stem 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近幾年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也在慢慢的消除,stem 教育的開展也應該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和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進行stem 教育,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的思考問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還有就是stem 教育會提供給學生更多探究的機會,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此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真正的發(fā)揮stem 教育的作用,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stem 教育強調的是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老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要實現stem 教育,就要體現出stem 教育的融合思想,所以老師就要立足于課本教學,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stem 教育;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而言,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可以設計成stem 形式,其中要包含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學科內容,以此形成有機的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科學《用水測量時間》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就可以進行stem 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數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有意識的把技術和工程理念滲透進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對于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而言,要有效的進行stem 教育,老師就可以結合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到課堂中去;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學生在小組中可以和同學自由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的引導和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下冊《造一艘小船》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怎樣造一艘既美觀又實用的小船?”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有明確的分工,而且可以把設計觀念講給老師,讓老師給出一定的參考意見,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讓學生對“浮力”有初始的理解,并且可以實現stem 教育的目標。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stem教育,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那么,老師就可以多多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很多時候學生對一些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這就需要學生自主的通過實驗去理解知識,并且可以把stem 教育更好的滲透進去,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例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上冊科學《光與熱》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探究“光對熱的影響以及熱對光的影響”,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品質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讓stem 教育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在stem 教育中,老師要明確多門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且要有意識的把stem 教育滲透到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及時的更新教學理念,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可以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