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富 張明洪 張擁軍
樂山市沙灣區(qū)龔嘴鎮(zhèn)學校
在課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學校教育在知識教學之外又開始關注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yǎng),旨在利用學校教育契機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確定,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們開始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具體內容以學科教學內容和要求為基準。就中學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來說,我們透過當前的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很多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還不達標,需要教師合理進行教學策略調整,構建高效課堂。
核心素養(yǎng)是從大素養(yǎng)中提煉出來的,是一個人解決現實問題的關鍵能力,這意味著只有具備核心素養(yǎng),才能圓滿地解決突發(fā)事件,獲得滿意的生活體驗。在新課改背景下,盡管中學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學仍圍繞高考運轉。因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多以升學率來衡量,所以,學校和教師將過多的精力集中于高考分數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重視思想政治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價值觀、情感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出于對他們思想易變性的考慮,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尊重個體差異外,還要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和引導,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非常重要。而且,教師還要切實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升道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引領學生掌握倫理常識,塑造學生的高尚品德。
比如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老師在展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選擇》這一課講授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與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展開有機的結合,將教學的內容展開適當更改,對于本課就可以改成《關注西部的發(fā)展》,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可以先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并且結合所查資料展開課本知識的自學,并且第二天在小組里面展開討論,然后選出代表進行展示。從而老師可以根據展示成果進行西部大開發(fā)中應該堅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引入,如此一來可以毫無違和感地把這兩個戰(zhàn)略互相進行聯系,從而不僅能夠達成教學目的,還能讓學生掌握時政熱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
中學政治是一門思辨性與探究性很強的課程,政治教師要通過課堂討論形式的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自主探究,培育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現象、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時,能夠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以負責的態(tài)度和行動促進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但從現實教學來看,由于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的繁重,課堂討論往往是幾個學生發(fā)表看法教師小結的流于形式,要不然就是偶爾開展探究性學習或辯論活動。這樣的政治課堂討論,學生參與度不廣、參與熱情不高,其效果可想而知,科學精神的培育也等同于一句空話。
為此,在課堂教學方式上我們做出了辯論式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辯論式教學一般每單元一次,在每個單元學習任務結束后,在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系統性學習和整體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基于課程內容的思想疑點和理論疑點確定辯題,進行分組辯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對中學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單純的依靠思想政治教材中基礎知識的傳授是很難滿足實際教學需求的,而是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政治事件予以思考、分析、討論,了解事件發(fā)生的本質,進而參透多元學科政治觀念。當然,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在組織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應當注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通過營造適當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比如在政治老師向學生們講授“正確認識自己”一課的時候,老師不要急于翻開課本講課,而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首流行歌曲《我相信》,這首歌不僅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而且是時下流行歌曲,深受學生們喜愛,播放完之后老師可以出一些帶有政治觀點的題目,讓學生們用自己在生活中的實例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最后老師進行評價。
總之,在即將到來的中學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政治教學方法和策略必須進行適應性調整,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輸送更多具有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