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韶君
作為出版技術變革下的行業(yè)產物,網絡文學在我國一直保持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年2月發(fā)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達4.32億,較2017年年底增加5,427萬,占總體網民的52.1%;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達4.1億,較2017年年底增加6,666萬,占手機網民的50.2%。從消費規(guī)模來看,中商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guī)模從2014年的32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60.6億元,預計2018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80.8億元。
從消費群體的年齡結構來看,青少年已成為我國網絡文學消費的主力軍。閱文集團發(fā)布的《2018網絡文學發(fā)展報告》指出:年輕化是網絡文學消費的重要趨勢,曾被預測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群體的“Z世代”(“95后”)用戶正加速“占領”中國網絡文學的消費市場。2018年“Z世代”網文用戶規(guī)模同比提升近20%,付費用戶規(guī)模同比提升近15%。那么,我國青少年群體消費網絡文學的動機是什么?青少年群體消費網絡文學有何特點?如何引導青少年群體理性消費網絡文學?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本研究將基于媒介消費學的理論角度展開,從網絡文學的消費動機、消費特征、消費引導等多個維度,分別考察該媒介產品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過程。
已有研究對消費動機的探討,主要包括詹姆斯的本能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里蘭的三重需要理論等。其中,麥克里蘭提出的三重需要是指人的成就需要、歸屬需要與權力需要。三重需要理論側重研究環(huán)境或社會學習對需要的影響,強調需要從文化中的習得性。作為特殊的傳播商品,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文學的消費需求不僅來自內在的精神滿足,還受到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群體文化、消費情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從三重需要的理論視角探究青少年的網絡文學消費動機,可以更清晰地窺探該群體的深層消費心理。
首先,成就需要是重視他人的認可,追求卓越、爭取成功的心理需要。弗洛姆指出,“現代社會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現代人寧愿逃避自由以尋求安全的庇護”。我國當代大學生、中學生等青少年群體承受著就業(yè)、學業(yè)等多重壓力,當其心理預期無法實現、進取心不能滿足時,往往渴望逃離壓抑的現實環(huán)境,而網絡文學的意象空間則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強烈的沉浸感讓青少年群體暫時擺脫了現實遭遇的困難。張冬靜等人分析了武漢市520名大學生的網絡文學閱讀心理認為:網絡文學成癮與沉浸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情緒不穩(wěn)定的大學生較容易受到網絡文學閱讀的認知加工以及高峰體驗的影響。以玄幻、穿越類網絡小說為例,其構建的虛擬世界與故事情節(jié),給讀者以強烈的沉浸體驗。青少年群體在閱讀時習慣將自己臆想成作品人物,試圖通過超越現實的成功、短暫的精神麻醉來彌合實際生活中的困境,這也正是該群體通過網絡文學消費滿足其成就需要的具體體現。
其次,歸屬需要是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期待被組織接納的心理需要。姜巖基于從眾性消費影響因素模型證實:“群體特性對青少年消費者從眾性消費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青少年對網絡文學呈現出從眾性消費趨勢,其根源在于個體滿足自身對于群體歸屬的需要。當某部網絡文學作品在青少年群體中逐漸流行時,同學與朋友間的相互推薦以及相關的閱讀、討論等行為成為個體成員的群體認同標志。廖思琴等人以威爾遜信息行為模型為基礎,對四川省405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后發(fā)現:“朋友推薦”是大學生獲知網絡文學首要渠道,占比達56.3%?!吧鐣W絡時代,受眾并不是原子化的分散狀態(tài),而是分布在基于‘趣緣’形成的各種社群中。興趣愛好相近的成員通過分類聚化的方式形成少數人的群體”。尤其是網絡社群的出現,為這些網生代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分享的時空便利,他們聚集在網絡空間,討論、收集、傳播共同喜愛的網絡文學作品,群體性的經驗分享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群體歸屬感。
最后,權力需要是支配他人、事物、財富,且不受控制的心理需要。網絡文學消費中的打賞行為不僅是讀者對喜愛作品的表達方式,也是其自身滿足權力需要的主要手段。對于尚不具備獨立經濟基礎的青少年而言,更加渴望通過打賞提升其控制財富的滿足感。這種自我激勵與自我賦權的方式,給予該群體在虛擬世界中暢快的支配體驗。事實上,青少年群體在消費網絡文學過程中的文本“盜獵行為”,更是憑借其文化資本對權力的支配,這也構建了網絡文學作者與青少年讀者之間新的“讀寫關系”。蘇曉芳對福建、廣東、江西、湖南、重慶等省市的2,046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學閱讀調查,結果顯示:42.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創(chuàng)造了新的讀寫關系模式”。正如詹金斯所說,“對于文化拼貼,讀者總是先將文本拆分成碎片, 再根據自我設計對其重新組合,他們是從已有文本中抓取出那些用來理解個人生活經驗的意義”。作為符號的消費者,青少年群體的亞文化構建是為了對抗作者中心的生產范式,其實質在于滿足媒介消費者對權力支配的需要。
通過消費動機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青少年群體消費網絡文學主要受到成就需要、歸屬需要、權力需要等多種內生因素影響,而由此導致的消費行為特點同樣值得關注。史泰格在《媒體接收研究》一書中對媒介消費行為進行了歸納,結合我國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文學消費實踐,本研究認為該群體的網絡文學消費行為存在以下模式。
文本接收型消費是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文學的初始消費。在網絡文學的文本消費中,青少年群體的文本消費偏好不同,他們擁有較高的選擇性與目的性,對喜愛的文學作品表現出極強的忠誠度與閱讀黏性。在文本選擇中,作為網生代的青少年群體更擅長借助現代化媒介作出判斷,如依據媒體報道、網絡評論等;在文本閱讀中,青少年群體渴望更細致、全面地理解文本。他們更喜歡聚焦于有意義的細節(jié),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情感、精力與時間,試圖從中尋找可以介入的空間。此外,青少年群體通常還會借助打賞作品或作者、購買相關衍生品等其他方式立體地消費文本。
對于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青少年群體來說,他們有時往往不滿足于簡單的文本消費。在互聯網技術的賦權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主導的內容生產權轉讓給了新媒體用戶,使其聚合了消費者與生產者雙重身份,成為新的“生產消費者”,青少年群體也自然成了網絡文學的生產消費者。在網絡文學的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常就故事情節(jié)、人物命運等內容與讀者展開互動,青少年在讀者群中則表現得異常活躍。他們除了與作者進行常規(guī)交流外,還建立網站、開發(fā)游戲、創(chuàng)作歌曲、扮演角色,構建著屬于這一特殊群體的藝術世界。從情感經濟的視角可以看出,這種強烈的參與文化所形成的情感賦能,使青少年消費群體對文學作品、相關衍生品產生了某種天然的親近感,進而形成了良好的消費心理契合度。當然,這也正是情感經濟范式下網絡文學出版企業(yè)的生產動力機制。
實際上,無論是文本接收型消費,還是意義生產型消費,大部分青少年都習慣借助網絡社群來輔助消費,而讀者反映批評理論對此給出了解釋:“一些社會地位相同或相近的讀者,由于在生活經驗或價值觀方面相似,便擁有了共同的思考方式與解釋策略,于是他們生成的意義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而這是由社群所實現的”。從消費動機的視角來看,青少年個體加入社群不僅可以提升其群體歸屬感,還能通過層級晉升、文本創(chuàng)作等社群活動強化其權力支配感與成就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青少年成員的社群參與度卻并不相同。阿伯克龍比等學者認為:“受眾可分為普通消費者、迷群、崇拜者、狂熱者、小規(guī)模生產者等五類。根據受眾不同的涉入程度,這些受眾從左至右可排列成一個連續(xù)光譜”?;诎⒉她埍鹊氖鼙姺诸惱碚?,再結合青少年在網絡社群內的個體表現,本研究將網絡文學社群成員歸納為以下角色。
潛水者:該類成員在社群內的層級較低,他們通常是瀏覽信息、不發(fā)表意見,與其他成員的交流極為有限,社群只是其獲取網絡文學作品相關信息的渠道。雖然潛水者并不參與文本生產,但他們的群體歸屬感卻并未弱化。
附和者:與低調的潛水者不同,附和者會進行意見表達,但內容相對簡單,通常只是跟隨主流言論發(fā)表相應附和,該類成員的群內層級處于中間位置。盡管附和者表達的自我意見相對匱乏,但他們與社群存在常規(guī)互動,有助于社群文化的構建。
領導者:作為社群的意見領袖,領導者對群體的貢獻最大,在群體內的層級也最高。他們一般擔任社群群主,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分析與表達能力,擁有群內的話語主導權,與受眾連續(xù)光譜中的小規(guī)模生產者角色相似。
從青少年網絡社群的互動空間來看,無論是貼吧、論壇等互動平臺,還是微信群、QQ群等互動社交群,都呈現出了空間開放與行為限制的結構特性:雖然新成員加入社群門檻不高,但每個社群都建立了自己的運行規(guī)制,即通過向不同層級的成員賦權,以規(guī)范其群內行為,維護社群的相關利益。從社群中的個體來看,每個成員的參與傾向與程度都存在差異,他們的社群角色也并非靜止不變,而是處于流轉狀態(tài)。
針對我國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文學消費特征,出版機構可以通過策略性生產改善該群體的消費體驗,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作為特殊的傳播商品,網絡文學雖然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與開發(fā)潛力,但對于處在“三觀”養(yǎng)成階段的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卻不容低估。因此,要高度關注網絡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全方位引導青少年群體理性消費,促使其樹立正確、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對電影、動畫等媒介產品消費實行分級管理制度,比如:日本對動畫消費有著詳細的劃分標準,根據作品風格可分為少男、少女、青年、女性、成人等5類,根據觀看年齡可分為普通級(任何年齡)、PG-12(12歲以下禁止)、R-15(15歲以下禁止)、R-18(18歲以下禁止)等4級,出版的所有動畫作品均由專業(yè)機構進行分類評估、分級評定, 不受任何出版機構和發(fā)行機構的控制。由于青少年群體消費網絡文學的行為分化,以及消費心理驅動多樣化,我國可以嘗試對網絡文學消費進行分級管理, 滿足不同青少年群體的消費需求,保護該群體的身心健康。具體而言,首先,需要完善有關網絡文學作品分級管理的法律規(guī)制。從分級的層級來看,可借鑒美國、日本等國的經驗以及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的年齡界定標準,結合我國青少年群體成長發(fā)育實際,將年齡界限設置在6歲、12歲、18歲等階段為宜。分級內容除了文字以外,還應包括圖片、影像以及游戲等衍生品。其次,在具體實施方面,應設置相應的專業(yè)審查機構,由監(jiān)管部門主導、行業(yè)專家參與,負責內容的分級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將數據傳至安裝在圖書館、網吧等公共場所與家庭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的過濾軟件,必要時可要求家長或其他監(jiān)護人陪同閱讀。最后,政府部門還要加大行業(yè)監(jiān)管力度,堅決遏制包含低俗、色情、暴力等內容的網絡文學傳播。同時,可以通過獎勵、激勵政策鼓勵創(chuàng)作者與出版機構大量創(chuàng)作、出版?zhèn)鞑フ芰康膬?yōu)秀網絡文學作品。以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年度優(yōu)秀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作品推介活動”為例,該活動從2015年開始每年均向社會公開推介優(yōu)秀作品,通過其示范作用引導網絡文學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
基于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特點,出版機構可以通過智能把關、人工把關和社會把關等3種路徑強化其把關人作用,以實現對網絡文學作為特殊媒介產品的屬性控制,幫助引導青少年理性消費。在智能把關方面,采用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技術,檢測、識別網絡文學作品中是否含有違規(guī)違法、惡俗低俗的文本、圖片等內容,對作品內容進行實時審核。在人工把關方面,可以設置專職審核員對智能審核后的內容進行復審。同時,對于特殊的敏感內容,還可以聘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補充審核。在社會把關方面,出版機構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通社會審核通道,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與投訴,如建立社會監(jiān)督獎勵機制,為社會監(jiān)督員提供舉報獎勵等。這樣不僅可以再次審核智能把關與人工把關后的內容,還能提升讀者興趣、吸引社會關注度。
此外,出版機構還要加強對網絡文學生產的管理:一方面,通過各類激勵措施鼓勵創(chuàng)作者深入生活,增強與青少年讀者的溝通交流,創(chuàng)作弘揚社會主旋律的網絡文學作品;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網絡文學讀者社群的管理,重點引導青少年群體理性打賞,通過實名認證等方式控制該群體的閱讀時長,防止其網絡閱讀成癮。
注釋:
① 吳光遠.弗洛姆:有愛才有幸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28.
② 張冬靜,周宗奎,等.神經質人格與大學生網絡小說成癮關系:敘事傳輸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7,40(5):1154-1160.
③ 姜巖.中國青少年從眾性消費行為實證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4):3-10.
④ 廖思琴,周宇.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學閱讀行為調查分析與閱讀引導[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2):67-72.
⑤ 陳維超.情感消費視域下網絡文學I P熱現象研究[J].中國編輯,2019(1):15-20.
⑥ “盜獵”的概念由法國學者德賽都提出,美國學者詹金斯對其進行了拓展?!氨I獵”是指受眾根據自身經驗,將大眾文化文本進行解構并重新建構,以完成自我價值表達。
⑦ 蘇曉芳.網絡文學閱讀調查與研究[J].教育評論,2018(3):127-131.
⑧ HENRY J, TEXTUAL P.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1992:28.
⑨ JANET S. Media Reception Studies[M].New York: NYU Press,2005.
⑩ BRUNS A. Blogs,wikipedia,second Life, and beyond:from production to produsage.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8:2.
[11] FISH,STANLEY E.Interpreting the Variorum[J].Critical Inquiry,1976(2): 465-485.
[12] NICHOLAS A,Brain L.Audiences: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