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玲
【摘 要】 目的:分析肢體語言溝通與個性化護理結合應用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小兒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肢體語言溝通+個性化護理),對患兒護理干預后的依從性進行比較。結果:研究組整體依從性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對小兒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可采取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能有效改善患兒依從性,提高臨床護理效果,值得應用。
【關鍵詞】 個性化護理;肢體語言溝通;小兒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05-01 ?小兒患者的一些器官以及系統(tǒng)并沒有完全發(fā)育處于不完全的狀態(tài),所以機體的抵抗能力較成年人來講比較弱。如果病原體入侵成功則容易發(fā)生各種疾病,會對患兒的身體狀況產(chǎn)生不良影響[1]。所以在對小兒患兒進行治療過程中,需要對其采取恰當?shù)淖o理措施來改善醫(yī)院的治療質(zhì)量。近年來積累的臨床及經(jīng)驗來看,肢體語言與個性化護理二者相互結合可以對護理療效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為分析肢體語言溝通與個性化護理結合應用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取部分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兒,詳細研究內(nèi)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小兒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患兒49例。納入標準[2]:患兒不存在理解障礙;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患兒家長知道此研究并自愿加入自治研究。排除標準:年齡大于12歲;患兒的表達情緒能力存在障礙;依在家人協(xié)助狀況下仍然不能積極配合研究。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5.46±3.11)歲;研究組男20例,女29例,年齡2.5~11歲,平均年齡(5.57±3.23)歲?;純涸谛詣e、年齡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方案。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guī)的治療,包括觀察病情,叮囑日常護理等研究組則將個性化護理、肢體語言溝通兩者相互結合起來。首先,肢體語言溝通。在對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在實際與患兒接觸過程中動作要溫柔,并且保持笑容、語言盡量溫柔,使患兒存在一定的安全感,不給其帶來較大的刺激; 在接觸患兒肢體時要對患兒的表情進行觀察,查看患者是否有疼痛情況,予以安慰;與患兒溝通時由于身高差距較大,護理人員可蹲下與患兒高度保持一致,減少患兒仰視的角度、時間,緩解患兒的心理壓力,如果患兒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可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3]。其次,個性化護理。對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時,要將每位患兒的身體狀況詳細記錄,并且針對獲得的個性化信息展開針對性的護理;與每位患兒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保證家長能夠全面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狀況,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對于患兒有個人喜愛的玩具,可準許其聚攜帶至醫(yī)院內(nèi),減少患兒的不良心理情緒。
1.3 觀察指標 依從性觀察指標[4]。按照患兒的依從性大小,對患兒依從性依次進行分類。完全接受:患兒自愿接受所有治療,并且積極配合,對于吃藥打針不具有恐懼感;部分接受:患兒愿意接受吃藥打針進行治療,但是存在一定的抵觸感,護理人員暗示后可以積極接受治療;部分抵觸: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哭鬧現(xiàn)象,對于治療十分抵觸、恐懼感嚴重,被迫接受治療;完全抵觸:對于醫(yī)院環(huán)境恐懼感強烈,經(jīng)家長與護理人員勸說后無效,不愿配合治療。依從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x2進行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干預后依從性的比較 研究組整體依從性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1。
3 討論
傳統(tǒng)的護理中,護理人員按照與成年人溝通的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但患兒的表達能力尚不完善以及具有較差的理解能力,不能夠及時與護理人員達成共識,使得對于自身需求以及護理各項注意事項具有理解偏差,不能達到理想的護理療效。
此次研究表明,研究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也就是說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給予患兒一定的心理安慰,還會提高依從性,進而可以提升醫(yī)院治療質(zhì)量。
采取肢體語言溝通可以借助語言動作與患兒進行交流,這樣可以彌補患兒理解能力較弱這一缺陷帶來的不足,并且能夠拉進護理人員與患兒之間的距離,讓患兒能夠放心的配合治療[5]。個性化護理則是與患兒本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與其自身相符合的護理方案,這樣能針對性更高,可以提高護理的療效,減少不恰當?shù)淖o理給患兒帶來的不利影響,給患兒家長留下良好印象,緩解緊張的醫(yī)患關系,提升醫(yī)院整體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對小兒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可采取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應用個性化護理的方式進行干預,能有效改善患兒依從性,提高臨床護理效果,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龍蓉. 肢體語言溝通與個性化護理用于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7, 4(16):3-5.
[2] 劉娟,任尉華. 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個性化護理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實施的效果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179-180.
[3] 馬靜波. 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7, 9(24):160-161.
[4] 李國花. 小兒護理過程中采用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分析[J]. 當代醫(yī)學, 2017, 23(5):143-144.
[5] 吳淑芳. 肢體語言溝通對小兒護理的應用價值探究[J]. 當代醫(yī)學, 2017, 23(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