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蓉,黃晶晶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盡量減少在手術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應激反應,控制術后并發(fā)癥,最終達到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的目的[1]。胃腸道腫瘤為臨床常見病[2],手術是胃腸道腫瘤臨床治療的常用方式[3],但術后患者多出現(xiàn)胃腸道功能障礙[4],這將阻礙胃腸道手術后患者快速康復,如何改善胃腸道手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顯得尤為重要。該研究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納入的180例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對胃腸道腫瘤患者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行胃腸道腫瘤手術的符合納入標準的180例患者,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NO.KY-2016-005)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1)術前病理檢查結果符合胃腸道腫瘤診斷標準的,胃癌、結直腸癌,小腸惡性腫瘤,且可行限期或擇期手術治療;(2)可行腹腔鏡手術治療;(3)術前無嚴重影響凝血功能的疾??;(4)無嚴重內(nèi)科基礎疾病。排除標準:(1)遠處轉移的腫瘤;(2)術前檢查評估不可行手術者;(3)患者有慢性呼吸道功能障礙,不能耐受胃癌根治術;(4)出院間歇期不能到該院維護者;(5)患者中途放棄該研究者。剔除標準:(1)孕婦或哺乳期婦女;(2)嚴重的精神障礙;(3)術前影像顯示腫大或體積較大的區(qū)域淋巴結直徑>3 cm;(4)過去 5 年患有其他惡性疾??;(5)術前3個月服用凝血功能的藥物,如避孕藥及抗凝藥等;(6)6個月內(nèi)出現(xiàn)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7)1個月內(nèi)持續(xù)系統(tǒng)性服用皮質類固醇;(8)其他嚴重的并發(fā)癥(出血、阻塞或胃癌引起的穿孔);(9)肺功能 FEV1<50%。
經(jīng)入組標準篩選后納入180例患者,男120例(66.7%),女 60 例(33.3%);年齡 28~71 歲,平均(61.8±11.2)歲。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 A、B、C、D四組,A組為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組(n=45),B 組為腹部紅外線照射組(n=45),C 組為針刺足三里組(n=45),D組為對照組(n=45,不使用腹部紅外線照射及針刺足三里)。四組患者其他基線資料見表1。
1.2研究方法對照組(即D組)患者行常規(guī)綜合治療,即術后1~3 d給予抗生素、禁食、胃腸減壓(留置胃管)、質子泵抑制劑、并行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等處理,給予患者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待肛門排氣后拔除胃管開始飲水,逐漸過渡為流質飲食,營養(yǎng)攝入不足可胃腸外營養(yǎng),患者可進食半流質飲食后停止腸外營養(yǎng)。全部患者使采用統(tǒng)一的靜脈鎮(zhèn)痛方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納入研究患者禁止使用胃腸道動力藥物。手術后肛門排氣前禁止腸內(nèi)營養(yǎng),禁止使用其他肛門外用藥物(開塞露等)。試驗組在給予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A組為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組,B組為腹部紅外線照射組,C組為針刺足三里組。
腹部紅外線照射:從術后進入病房開始第一次照射治療,每隔12 h照射1次,照射時間為30 mim,照射距離30 cm,溫度為39℃,恢復普食后停止照射。(TDP治療器,型號TDP-L-I-2,重慶市國人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針刺足三里:選用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刺入雙下肢足三里穴位3~5 mm,以平補平瀉為主,得氣為度,留針30 min。從術后進入病房開始第一次針刺治療,每隔12 h針刺1次,恢復普食后停止針刺。(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新鄉(xiāng)市利群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1.3評價指標觀察術后各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第1~7天,每天8 h、16 h、21 h于患者右下腹或左下腹聽診腸鳴音,連續(xù)聽診3 min,每個時間點均出現(xiàn)≥3次/3 min腸鳴音,記為腸鳴音恢復時間點)、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普食時間及住院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性別、手術方式、腫瘤類別及基礎疾病定性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P值校正;年齡、BMI、胃腸道功能評價指標及住院時間定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取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各組患者基本資料各組患者間性別、年齡、BMI、手術方式、腫瘤類別、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無明顯差異,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基線資料
續(xù)表1
2.2各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普食時間及住院時間A組均明顯短于B、C及D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普食時間及住院時間B組和C組均明顯短于D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B組與C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腸鳴音恢復時間(P=0.644),首次肛門排氣時間(P=0.155),首次排便時間(P=0.529),恢復普食時間(P=0.134),住院時間(P=0.226)。 見表 2。
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常會出現(xiàn)胃腸道功能障礙,如術后腸梗阻[5],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排氣排便障礙,這將直接影響患者術后腸內(nèi)營養(yǎng)的恢復。而近年來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已在醫(yī)學各個領域飛速發(fā)展,遵循著減少創(chuàng)傷、促進愈合、維護生理功能的外科理念[6],因此降低胃腸道腫瘤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正是該研究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胃腸道腫瘤術后采用腹部保暖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7]。該研究中腹部紅外線照射組胃腸道各項指標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表明腹部紅外線照射可促進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其原理為胃腸道對溫度較為敏感,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患者胃和腸的平滑肌規(guī)則收縮和舒張,有文獻報道該適宜溫度為37~40 ℃[8,9],可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
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主治胃腸病證,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是其主要的功能作用,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保健要穴之一,對消化道的運動,分泌功能具有調(diào)整作用[5],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報道針刺足三里可有效加快開腹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緩解其腸麻痹癥狀,促進術后康復[10]。該研究中,針刺足三里組胃腸道各項指標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表明針刺足三里可促進胃腸道腫瘤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但其原因尚待探索。
該研究將針刺足三里與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應用于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結果顯示,聯(lián)合應用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恢復普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其余各組,這表明針刺足三里與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可有效加快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促進術后康復,也有利于促進術后其他各個器官功能的恢復,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并促進醫(yī)患關系和諧發(fā)展。
表2 各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x±s)
綜上所述,采用腹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針刺足三里對胃腸道腫瘤手術后患者進行治療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可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