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冬蘭
溫州市甌海職業(yè)中專集團學校
關鍵字:“三微”;中職財經(jīng)商貿課;“三階三維”
近幾年中職財經(jīng)商貿專業(yè)明顯出現(xiàn)信息化運用的兩頭熱,即比賽熱和公開課熱,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問題闡述
1.信息化設計的目標瓶頸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設計有效性的評定為56.2%,學生對設計有效性的評定為38.5%。由此認定,無論是教師課后自評還是學生上課感受,信息化設計的有效性都不盡如人意。進一步訪談得知,91.04%的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沒有思考過為什么要進行教學設計這一問題。對57 節(jié)樣板課進行復盤,提問“該信息化設計是否是傳統(tǒng)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即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無法實現(xiàn)或達不到該效果”,發(fā)現(xiàn)有62.6%的設計有優(yōu)化的空間。
2.信息化技術的實現(xiàn)瓶頸問題。表面上看,教師們的平臺選擇多元,微視頻的形式多樣。但是,訪談發(fā)現(xiàn)教師們在平臺功能的挖掘和視頻資源的整合上還存在瓶頸。信息化技術的瓶頸在于挖掘,在于對平臺功能的熟悉以更好的匹配課前、課中、課后的教與學的需求,在于視頻資源的有效整合,節(jié)省一些從零開始制作的時間,增加一些針對學習目標、學生學情的調整,讓平臺、任務、視頻能因生而異,因課而異。
3.信息化教學的實施瓶頸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們實現(xiàn)信息化常態(tài)教學的困惑主要有4 個,信息化準備時間長,常態(tài)課備課有心無力(39.13%);學校不允許學生使用手機,信息化難以實現(xiàn)(33.3%)信息化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15.94%);教學設計本身沒必要信息化(11.59%)。
(二)概念解析:“三微”
文中所指“三微”,即微任務、微平臺、微視頻,“微”即為“小”。
“微任務”指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10-15 分鐘)內完成的學習任務,以多個分解任務來實現(xiàn)一個復雜目標的達成。“微視頻”即短小精良的教學視頻,具有時間短(3-5 分鐘)內容精(1 個要點)的特點,對學生自學或教師教學起到輔助作用?!拔⑵脚_”則是指移動學習平臺,如UMU、微信等信息技術平臺,旨在提高教學的效率。
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研究構建了中職財經(jīng)商貿專業(yè)“三階三維”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基于“三微”的“三階三維”課堂教學范式框架圖
(一)一階:課前精準診學
1.自學自測,習知識。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微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并輔之以微視頻進行重點知識講解,學生課前能自主學習。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檢測題,讓學生課前完成自學檢測,為學情分析收集數(shù)據(jù)。
2.診斷分析,了學情。通過微平臺收集學生答題數(shù)據(jù)。教師能課前知曉學生對于主要知識掌握情況。結合統(tǒng)計結果,教師能迅速分析學生自學過程中的難點,并在后續(xù)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難點。
(二)二階:課中精準研學
微任務是“三微”教學的靈魂,貫徹教學始終。合理的任務設置能使課堂教學有序順暢的進行。故任務的合理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微任務”是學生能容易理解、也容易實現(xiàn)的。上一任務的完成,為下一任務的開設做了鋪墊,這樣才能使教學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從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三階:課后精準拓學
1.拓展空間,延學時。借助微信公眾號,學生能在線完成作業(yè),也能通過課后自評卷將知識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自評表反饋給教師。教師則能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后續(xù)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指導。此外,學生也可以在課后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方法進行評價,給教師提建議,便于教師總結經(jīng)驗,改善不足。
2.及時反饋,夯基礎。翻轉課堂使我們的學習不止限于課堂,寫作業(yè)也不止限于紙上。通過微信作業(yè)、測評卷等在線作業(yè)方式,學生的作業(yè)空間極大拓展。教師能在線時對學生作業(yè)情況進行點評和反饋,大大提高了反饋時效性,能讓學生第一時間知道自己作業(yè)的優(yōu)缺點,從而及時改善作業(yè)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三維:多維評價,顯成效
學生通過微平臺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及時獲得互評信息,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自己小組的優(yōu)劣勢,為后續(xù)查漏補缺提供了參考依據(jù)。采用評價問卷及微信交流群溝通,便能記錄很多必要的學生行為素材,教師利用這些素材結合簡潔的評價量表,就能有效地解決這“難言之隱”,使課堂點評“有話可說”。借助微平臺,家長和企業(yè)導師也能成為學習評價的主體,使評價數(shù)據(jù)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家長能及時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也能及時把握自家孩子的學習動態(tài),通過家長評價反饋問卷,家長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反饋,這樣既能讓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進一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學習積極性逐漸提高。調查顯示,學生課前預習長期堅持的占64%;有預習習慣但不堅持的占近30%,很少預習或從不預習的占5.7%。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的預習方面,長期堅持的占51%;有習慣而不堅持的占39.5%,很少復習和從不復習的占9.2%。表明,學生越是主動積極,說明他們對課堂的關注度越高,從而越能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二)課堂互動參與性明顯增強。課堂聽課時,積極思考、積極主動接受信息的占59.5%;認真聽課,但基本沒有自己想法的占21.6%;聽課不認真,經(jīng)常開小差的18.8%。在“三微課堂”上能夠更有時間和機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和指導,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大幅度增加。這種課堂上互相交流的機會,促進了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
(三)自學主動性顯著提升。在對學生課后及時復習習慣調查中,有并能堅持的占66%;經(jīng)常有的占25.7;偶爾有或沒有的占7.3%。在對學生復習技能操作調查中,能主動進行技能操作的占40.9%;老師要求后能進行技能操作的24.4%;偶爾進行技能操作的16.7%;從不進行技能操作的占16%。說明“三微課堂”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上有很大的效果。
(四)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fā)。以開展“三微課堂”的17 級會計某班為例,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較2016 級開展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班級提高了近14 分。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超80%)認為“三微課堂”教學對自己學習,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均有較大幫助,96%的學生對此種教學方式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