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煥忠
(蘇州大學 宗教研究所,江蘇 蘇州215123)
星云大師生逢亂世,飄零海島,從居無定所,到開創(chuàng)佛光山道場,從慘淡經(jīng)營于高雄市大樹鄉(xiāng)一隅的荒山野嶺,到分枝布葉于全球五大洲的通都大邑,其一生的弘法實踐可謂波瀾壯闊,風生水起。這不僅表明他是一位契理契機弘揚佛法的佛教大師,而且表明他還是一位善于統(tǒng)領大眾的管理專家。在其卷帙浩繁的弘法著述中,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管理思想。概而言之,星云大師將管好自家身心視為全部管理活動的重心所在,并且非常注意對管理方法的運用,追求一種沒有管理的管理愿景。
星云大師非常重視管理者對自己身心的管理,將管理好自己身心視為全部管理活動的重心所在,他對此有多方面的論述。
星云大師認為,管理好自己身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他說:“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從世間法的立場上講,管理者管理好自家身心,既是具有管理能力和資質的證明,又是能夠順利運用好這種管理能力的保障;如果任憑情緒宣泄,自顧尚且不暇,就不用說去管理別的事情了。如果管理者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并將這種管理推及其他人,自然就可以收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效果。這也是儒家非常強調(diào)“正心”“格君心之非”的原因。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上來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工作中各種需要通過“管理”來解決的紛紜實際上正是管理者自心繁亂的體現(xiàn),當管理者感到工作就像一團亂麻的時候,實際上正是其心亂如麻的真實寫照;而管理者本人一旦消除了自心的這種繁亂,自然也就會從各種紛紜繁難中解脫出來,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有思路就有出路”的真義所在。因此說,星云大師的這句話既從世間法的角度揭示了管理好身心在整個管理活動中的前提作用,又從佛法立場上詮釋了管好身心在管理中所具有的根本意義。
星云大師不僅意識到管好自家身心對于管理活動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確提出了管好自家身心的一些方法。在他看來,“佛陀說了四萬八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八萬四千個煩惱,例如:以喜舍對治貪心、以慈悲對治憤恨、以明理對治愚癡、以樂觀對治沮喪、以知足對治嫉妒、以信心對治猜疑、以真心對治虛妄、以謙卑對治驕慢、以感動對治不滿、以發(fā)心對治懶惰、以反省對治不平、以慚愧對治橫蠻、以包容對治狹隘,這些都是很好的情緒對治妙方?!蔽覀儫o法想象,當管理者的自心為貪婪、憤恨、愚癡、沮喪、嫉妒、猜疑、虛妄、謙卑、虛妄、驕慢、不滿、懶惰、不平、橫蠻、狹隘等不良情緒所占據(jù)的時候,他還能有效開展工作;而管理者如果按照佛陀的教導,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喜舍、慈悲、明理、樂觀、知足、信心、真心、謙卑、感動、發(fā)心、反省、慚愧、包容的話,則為很好的履行管理職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職此之故,星云大師諄諄告誡他的追隨者們:“我們平時要憑著正念、正勤、正道來做人處事。透過般若觀照,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虛心、誠心、赤子心、清凈心、慈悲心、寬恕心、歡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慚愧心、感恩心……,就不會產(chǎn)生各種負面情緒。唯有把情緒管理好,我們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睋Q言之,只有讓自己的內(nèi)心為各種正能量所充滿,才能有效地把握住自己;也只有把握住自己,才能不隨波逐浪,流轉生死,也才有可能展開有效的管理活動。
星云大師指出,管理好自家身心的關鍵,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對此,他頗有感觸地說:“韶光易逝,歲月荏苒,人生的意義是在有限的時光中,擴大生命的價值。因此,時間的管理,要有正當性、建設性和成就感。人生的歲月雖然老去,但時間卻能帶來成就、歷史和功德,此即所謂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說法、孔子的傳道、玄奘的西行、馬祖的叢林,以及許多偉大的寺院,偉大的雕刻、藝術、文學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輝照耀千古世間;這才是一流的管理時間?!闭f到管理好屬于自己的時間,一般人所想到的是自己能夠預見的有限時間,如此時、此日、此月、此年、此一階段,最遠也就是此生。但星云大師所說的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卻遠不止此,在他看來,只要是自己的影響還在,就是自己的時間還在,因此應將管理好自己時間的范圍無限延伸到遙遠的未來。當然,這需要為世界、為人類盡可能提供一些可以垂諸永遠的作品。為此就必須過好當下的每一刻,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懈怠和懶惰。星云大師就是一位非常擅長時間管理的高僧,他說:“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時間’,所以,無論是坐火車、坐汽車、坐飛機、坐輪船,無論要花費多少時間,路程多么曲折輾轉,我不但從未感到時間難捱,反而覺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說:‘公路、天空是我的寶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支筆是我所有的動力?!^去幾十年,我南來北往,乃至國內(nèi)外來回,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局限的空間里,正是我思考、寫作、用功的最好時光!”星云大師此言真是慈悲心切,將自己一生弘法成功的奧秘和盤托出。他真切地體會到:“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能夠縱心自由,達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現(xiàn)了泱泱宇宙的全體大用。不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表刻度的時間,由于受到鐘表指針的支配,一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不會少,因此他的生命渾渾噩噩而渺小有限?!彼^管理好時間,就是會運用時間,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使自己的心靈具有縱橫古今中外的豐富內(nèi)涵。
星云大師還對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身心給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建議。在他看來,“人生不是一味地工作賺錢,也不是一味地追求享受,要讓自己的身心經(jīng)常與善法相應,心靈更提升才最重要。因此,一日之中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但利己又利他?!睘榇怂ㄗh每天要禪坐五分鐘、運動五千步、善事做一些、三餐要節(jié)儉。星云大師此說不僅提示人們要合理安排時間,而且還警醒人們從繁重冗雜的事務中抽出身心,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所體驗和思索。這可以說是管理好自家身心的入手處和著力點。
星云大師在管理活動中非常強調(diào)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他對管理方式方法的諸多論述,既是他深入思考管理問題的思想結晶,也是他統(tǒng)理大眾的經(jīng)驗總結。
星云大師在管理活動中非常強調(diào)和重視對人的了解。星云大師指出:“‘管理學’是因應時代進步而產(chǎn)生的一門學問,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有目標的運作方式。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每個人資質不一,各有妙用,只要善于帶領,敗卒殘兵也可以成為驍將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們的優(yōu)點長處,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豢闯鏊麄兎稿e的癥結,給予確切的輔導。尤其,不能傷害他們的尊嚴,要讓他們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長?!彼自捳f,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些都是對決策者或領導人重要性的通俗表達。如果領導者不能知人善任,部下無法揚長避短,團隊無法組織成有機整體,系統(tǒng)性的活動無法展開,所謂的管理目標也就無法實現(xiàn)。如果領導者能夠做到知人善任,對每一個人的任用都能盡可能地做到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使每一個人的作用都能得到相當程度的體現(xiàn),而且充分考慮到人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銜接,那么在管理活動中就會產(chǎn)生出得手應手、靈活自如的藝術性來,管理目標也就比較容易實現(xiàn)和達成,各項事業(yè)由此也就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和興旺發(fā)達的發(fā)展趨勢。因此,知人就成為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為此他指出:“在統(tǒng)理大眾上,‘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為領導者要具備的識能。知人首要了解各人長短,育人要懂得教導部屬,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優(yōu)秀的人才就會甘于為其所用?!毙窃拼髱熕f的知人,包括多方面的內(nèi)容,他總結為要知這個人的“能”“才”“緣”“義”等幾個方面。星云大師對了解人的重視和強調(diào),實際上就是他所常說的給人希望、給人信心在管理活動中的體現(xiàn)。
星云大師在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diào)對人要有充分的尊重。在星云大師看來,所謂管好自家身心,其實就包含著對他人的充分尊重,他對二者的關系有著十分經(jīng)典的論述:“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shù)字的統(tǒng)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里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日,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睋Q言之,真正管理好自家身心,就會對他人給予充分的尊重。一般來講,要管理者去尊重那些有成就、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并不難,因此星云大師所特別強調(diào)的,是對后學的尊重。他說:“做事不難,難在領眾。要能不輕后學、幫助后學、成就后學。真正的領導精神有時候不管就是管,‘愛語鼓勵’是用人的基本方法?!焙髮W,就是年齡、資歷、功業(yè)等各方面都后于自己的人,如果對后學都能給予充分的重視、鼓勵、愛護、幫助、培養(yǎng),那么就意味著能夠對一切人普遍給予真誠的尊重。與此相反的是,星云大師對那些不尊重別人的管理者非常反感,經(jīng)常慈悲地指出這種管理方法的無效。如他曾經(jīng)說:“要想在管理上得心應手,必須養(yǎng)成為人設想的習慣。不過,我們有個惡習,往往要別人聽我的、依我的,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如何……這樣是無法成功的。”行文至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星云大師把能否尊重員工作為評價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星云大師心目中,“一等主管,關懷員工,尊重事業(yè)”,“上等領導,盡他之智”“高等領導,盡他之有”。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尊重他人在管理活動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星云大師將信任和授權視為管理者尊重員工的最重要體現(xiàn)。有些企業(yè)的主管們到佛光山參訪,看到在佛光山這樣一千五百多人的大道場中,處處都顯得井井有條,絲毫不紊。他們感到非常驚訝,就向星云大師請教搞好管理的訣竅。星云大師告訴他們說:“身為主管者要能授權,要有寬廣的度量,讓屬下發(fā)揮所長,在‘提拔后學’的原則下給予機會,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邊,不讓其離開。另外,領導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顧此失彼,而無法作長遠性、全面性的規(guī)劃?!鳖I導者不信任部下,不肯授予事權,部下得不到鍛煉,無法順利成長,而領導者本人也會因此陷入事務和忙亂之中,無法對全局進行長遠的規(guī)劃和有效的督導,自己忙于應付,也就無從體會到藝術化的管理活動帶來的愉悅和成就。因此我們說,信任和授權對于管理者來說絕對是自利利他的好事情。可惜有不少管理者對此不明就里,他們喜好的只是玩弄權術,叫人服從自己。星云大師對此極為反感,曾經(jīng)批評他們說:“有些人從事管理,善以謀略在人我之間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為屬下所尊重;有些人從事管理,喜用計策先試探別人的忠誠,但是一旦被人識破,就不能為對方所信服。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來測度他情,以授權來代替干涉?!睂傧碌乃阌?、試探,最終必然導致團體的崩塌,而對屬下的信任和授權則是團體的粘合劑,有利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星云大師對此深有體會,他開示徒眾:“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威權;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愿,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總是高高在上的發(fā)號施令,要常常深入群眾,和大眾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及感情,才能發(fā)揮團隊的最大力量?!毙湃魏褪跈嗥鋵嵕褪枪芾砘顒又械姆稚矸ā7鸸馍街阅軌蛟谑澜绺鞯亟⑷俣嘧鶆e分院,實現(xiàn)“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宏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得益于星云大師對徒眾的信任和授權。
星云大師非常推崇日本企業(yè)家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模式,對其精髓進行了精當?shù)母爬?,并時常拈出與大眾分享:“現(xiàn)在的管理,也可以學習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法。當他管理公司一百名員工的時候,他自己身先士卒,以身教來領導員工一起打拼;當員工達到千人的時候,他和員工分層負責,共同打拼;當員工有了一萬人的時候,他在員工后面合掌,感謝大家,祝福大家。這實在是深得管理學的三昧?!逼鋵?,這又何嘗不是星云大師的夫子之道!他在宜蘭弘法的時候,在佛光山開山的時候,無不是身先士卒;他在佛光山道場初具規(guī)模的時候,以開山宗長的身份毅然退居二線;如今佛光道場遍布全球,佛光會員動以數(shù)百萬乃至千萬計算,他不顧年高體衰,時時合掌為眾生祝福。我們說,與松下幸之助一樣,星云大師也是一位將管理藝術運用到化境的管理大師。
此處所謂的管理愿景,是指管理者通過管理活動期望達到的理想境界。星云大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管理智慧無不來自于佛法,而《法華經(jīng)》也將普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作為釋迦牟尼佛說法教化的本懷。因此透過那些愷切的話語,我們可以體會到,星云大師的管理愿景就是要在人間實現(xiàn)佛國樂土,要將眾生培養(yǎng)成具有自利利他品格的大菩薩。
星云大師認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就是一位最早的管理專家。在星云大師看來,佛陀所講的各種義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法則。他舉例說:“例如,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來形容每個人法身、自性,是永恒、無始無終、無窮無際;用之于管理,不也是要做到縱的上下聯(lián)系,橫的各方觀照,才能圓滿周全嗎?其他如‘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八正道’等等,也都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管理法門?!弊鳛榉鸸馍降拈_山宗長,星云大師每天都要承擔許多繁難復雜的管理工作,他從佛教義理中汲取的管理智慧,實際上是他對佛陀的相關教導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我們得承認,佛教徒中有不少高級管理人員,常常以忙于工作為由而疏于佛法的聞熏。從某種程度上說,星云大師對佛教義理所作的管理學解讀為這些高級管理人才提供了一個光輝的范例。
星云大師認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就是一位最高級別的管理學專家。星云大師將佛教經(jīng)典中描述的極樂世界景象視為阿彌陀佛善于管理證明,他對阿彌陀佛的成就大加稱贊說:“他把西方極樂世界管理得那么好,連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喜歡到他那里去。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的糾紛,沒有經(jīng)濟的困擾,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惡人的逼迫,沒有政治的壓力。每一個人都是諸上善人,相互尊敬、友愛幫助;每一個人都念佛、念法、念僧,處處和諧、快樂歡喜。所以,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的管理,可以作為政治人物或企業(yè)主學習的范例。”古來高僧弘揚凈土法門,無不引導眾生厭離娑婆,欣生極樂,讓眾生切實感受到現(xiàn)世的痛苦和煩惱就成為其說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星云大師此處所說的西方所無的各種痛苦,恰恰正是今天娑婆眾生最感痛楚的事情。我們由此可以體會出,星云大師是多么期望我們這個世界能夠徹底消除這些痛苦和煩惱。這既是一位佛教大師悲心切愿的深情流露,也是對政治家、企業(yè)家等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人們提出的美好愿景。
星云大師認為《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的“十大愿”就是非常高明的管理學。星云大師指出,《華嚴經(jīng)》的“十大愿王”是菩薩們?yōu)榱似斩缺娚?,發(fā)愿長久修持的十大法門,如果能夠運用到今天的人事管理中的話,必然會產(chǎn)生微妙而高超的功效。星云大師以現(xiàn)代語言將其轉化到今天的管理學范疇之中,他說:“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稱贊如來,是語言的贊美;廣修供養(yǎng),是心意的布施;懺悔業(yè)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善事的資助;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圣賢的護持;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恒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身為主管的在身、口、意上,若能依此十點待人處事,相信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毙窃拼髱煷颂幩鶑娬{(diào)的,是管理者對部下和員工應懷有一種菩薩般的悲憫之心和服務態(tài)度,甘心為自己所追隨的圣賢和追隨自己的員工做出無私的奉獻。
星云大師認為觀音法門也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方法。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jīng)》中“普門示現(xiàn)”,是慈悲的代表;在《般若心經(jīng)》中“行深般若”,是智慧的象征。將佛教中各種觀音形象綜合起來,觀音法門就成為悲智雙運的典范,星云大師以通俗淺近的語言將其轉化到現(xiàn)代管理學的語境之中:“每個人要會管理自己的家庭事業(yè),要具有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才能做好管理。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雖具慈悲但不如法,則成了濫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執(zhí)著則不合情理。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化身,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里有慈悲,所以我們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事業(yè),要學觀世音菩薩不僅有慈悲,還要有智慧?!睂τ诠芾碚邅碚f,悲智雙運意味著運用適當?shù)姆绞椒椒ㄏ龁T工的痛苦和煩惱,帶給他們幸福和快樂,星云大師希望政治家、企業(yè)家等負有管理使命的人們通過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開展積極有效的管理活動,最終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充滿吉祥和歡樂的氣氛來。
星云大師對自己理想的管理者品格也有多方面的論述。在星云大師看來,理想的管理者應當顧全大局、明白分工、知道協(xié)調(diào)、用心策劃、全力推動、向上報告、知道承擔、追查成果?;蛘邞摼哂腥缦碌臈l件:“1.笑在臉上,贊在口上,怪在心里,氣在肚里。2.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家,過自承擔。3.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會頑執(zhí)。4.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5.發(fā)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6.注意調(diào)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7.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什?!崩硐氲墓芾碚邥谩扒椤惫芾?,只有用愛、用情才能贏得人心;會用“理”管理,只有管理時講“理”,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會用“法”管理,只有依法管理,才能真正保證公正、平等。星云大師所追求的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沒有管理,“所謂‘沒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權,使管理進入更高層次與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能做好事,你幫我,我?guī)湍悖瑒t彼此相親相愛;大家都說好話,則時時耳根清凈;大家都存好心,則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進入‘無為而治’的管理了?!焙茱@然,星云大師理想中的管理者實際上也是他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者。
總之,星云大師的管理思想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對之進行深入的探討不僅有利于我們理解當代佛教實踐的人間特性,而且還為現(xiàn)代管理如何借鑒和汲取佛教深厚的文化資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注釋:
[1]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臺北:香海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8年,第195頁。
[2]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3頁。
[3]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4頁。
[4]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6頁。
[5]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7頁。
[6]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7頁。
[7]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6頁。
[8]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7頁。
[9]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8頁。
[10]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7頁。
[11]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9頁。
[12]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8頁。
[13]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4頁。
[14]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2頁。
[15]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2頁。
[16]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8頁。
[17]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7頁。
[18]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8頁。
[19]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8頁。
[20]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6頁。
[21]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15頁。
[22]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9頁。
[23]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9頁。
[24]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196頁。
[25]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0頁。
[26]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5頁。
[27]星云大師:《人間佛教語錄》(中冊),第2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