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文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林佶,字吉人,號(hào)鹿原。侯官(今福州市區(qū))人。
《國朝詩人征略》卷十一:“林佶,字吉人,號(hào)鹿原?!编囍\《清詩紀(jì)事初編》卷八:“林佶,字吉人,號(hào)鹿原。侯官人?!?/p>
康熙朝知名書法家、藏書家、詩人。
《清史列傳》卷七十:“佶工于楷法,亦善篆隸?!薄肚迨犯濉肪硭陌侔耸模骸埃ㄍ翮㈥愅⒕?、王士禛)三人集皆佶手繕付雕,精雅為世所重?!毙焓啦锻砬绾m詩話》卷五十八:“(佶)工鐘、王小楷,《漁洋精華錄》,午亭、堯峰詩文集皆其手寫,尤為藝林所珍?!?/p>
《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一百四十三:“家多藏書,徐乾學(xué)鋟《通志堂經(jīng)解》、朱彝尊選《明詩綜》,皆就傳鈔?!编囍\《清詩紀(jì)事初編》卷八:“佶喜藏書,破產(chǎn)以求。閩中謝肇淛、徐煙勃之書,多歸之。”
鄧之誠《清詩紀(jì)事初編》卷八:“(佶)才氣汪洋,頗亦可喜。”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卷十七:“(佶)詩以長句為勝。多存舊事,詞亦豐腴考麗。短章題畫詩俱工?!?/p>
按:佶以光祿坊詩派始祖自居,其《晟孫將歸娶討以勉之》:“光祿坊派號(hào)多賢,濟(jì)濟(jì)科名相后先。要識(shí)開山是乃祖,好教接武繼薪傳?!保ā稑銓W(xué)齋詩稿》卷十)
先世為莆田人,元代林重器始遷福州,傳至林佶為第十四代。父林遜(1619~1701),字敏子,別字立軒,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官至達(dá)州知州,封奉直大夫,祀三原名宦。母陳氏(1618~1708),封宜人。
林佶家世及父母生平詳見陳廷敬《奉直大夫達(dá)州知州立軒林公墓志銘》(《午亭文編》卷四十六)。
兄林侗(1637~1724),字同人,號(hào)來齋,一號(hào)于野。年輕時(shí)與其他十一位福建文人合稱“十二生”。貢生,官尤溪教諭。著《來齋金石刻考略三卷》《唐昭陵石跡考略五卷》《宋李忠定公年譜二卷》等。
詳見民國《福建通志》總卷三十九林侗本傳和拙文《清初金石學(xué)家林侗生卒年正誤》?!肚迨犯濉の脑穫鳌肥珍浉=ㄎ娜宋迕质闲值苷紦?jù)兩席。
師事黃晉良、汪琬、王士禛、陳廷敬。
佶《和敬堂集跋》:“《和敬堂集》者,吾師處安先生所著詩若文也?!保S晉良《和敬堂全集》卷末)
《清史列傳》卷七十:“(佶)文師汪琬,詩師陳廷敬、王士禛?!编囍\《清詩紀(jì)事初編》卷八:“佶嘗從陳廷敬、王士禛學(xué)詩,從汪琬學(xué)古文?!辟ナ謺T位業(yè)師的《漁洋山人精華錄》、《午亭文編》《堯峰文鈔》《古夫于亭稿》,號(hào)稱“林氏四寫”,素來為書法家和收藏家視若拱璧。
子林正青、林在衡、林在峩、林玉衡。
見乾隆九年刊本《樸學(xué)齋詩稿》目錄之校字者名錄。
著有《樸學(xué)齋詩稿》《樸學(xué)齋文稿》《樸學(xué)齋小記》《漢甘泉宮瓦記》《全遼備考》《周鼎考》等。
據(jù)李秉乾《福建文獻(xiàn)書目(增訂本)》《(光緒)丹徒縣志》。
所居陶舫、荔水莊、北阡草廬皆閩中名勝;其樸學(xué)齋乃著名藏書樓。
佶《青兒南歸詩以遣之》:“吟臺(tái)舊第須歸券,藤澗新莊始治塋。”(卷十)“吟臺(tái)舊第”即陶舫,樸學(xué)齋在其中;“藤澗新莊”即北阡草廬。詳見拙文《福州劉家大院的文學(xué)背影》。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一歲。生于陜西三原縣官舍。
父遜任三原縣令(《三原縣新志》卷五)。兄侗隨侍,并首次考察昭陵(見周在?!丁短普蚜晔斂悸孕颉?,《叢書集成新編》51冊(cè);《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四)。
六月二十四日,佶生于官舍。從林佶詩文中可推斷其生于本年的文獻(xiàn)有以下四處:第一,《以先狀寄溫岸先并述鄙懷》:“庚子吾以降,官舍懸弧矢。”(卷一)第二,《獻(xiàn)賦始末》載,康熙四十五年九月二十日佶以所作《日月合壁五星聯(lián)珠賦》一冊(cè)并手書康熙帝《御制詩集》二函馳獻(xiàn)行在,九月二十四日得到康熙帝召見:“上隨遣內(nèi)侍出,問臣佶:‘你是福建那處人?’臣佶對(duì)云:‘是福州府侯官縣人?!謫枺骸嗌倌昙o(jì)了?’臣佶對(duì)云:‘四十七歲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佶四十七歲,逆推其生于本年(《文稿》)。第三,卷一有長題詩,標(biāo)點(diǎn)后的詩題為《乙酉生日客莘城,繙坡公集,得所為〈東坡〉詩八首,按其年譜,正公四十六時(shí)作也。予何人,敢與公同年而語,特向服膺公詩,因是以寫其侘傺無聊之概,故為之次韻云》。乙酉年(1705)四十六歲,逆推佶生于本年。第四,卷三有《丙戌生日和昌黎公韻》,該詩小序有“丙戌客京師,欲得韓文公四十七年所為詩”云云,則丙戌年(1706)佶四十七歲,逆推其生于本年。
佶《贈(zèng)穆南谷》:“與君六月同庚長,慚愧多生六日余?!保ň砦澹﹦t其生于六月。佶《六月二十四日再集晚翠閣予不至仍和前韻》:“傳聞今日荷生日,好事設(shè)醴還張燈。我生之旦與花同,聊復(fù)切藕兼調(diào)冰?!保ň砦澹缎∮蜗闪住罚骸昂苫▊魇潜滩ㄏ桑胀峁惨惶?。”(卷十)可知佶生于六月二十四日。
本年,耿繼茂移鎮(zhèn)福建?!对S感興廿一首》:“我生值艱難,兵寇充井里?!保ň硪唬?/p>
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二歲。
兄侗獲漢甘泉宮瓦(佶《漢甘泉宮瓦記》)。
康熙三年甲辰(1664),五歲。
秋,兄侗自三原游西夏,途中考察昭陵(《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四)。
康熙四年乙巳(1665),六歲。
春,兄侗拓唐宋名蹟二百余種。秋,林遜擢守開州(《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四)。
康熙六年丁未(1667),八歲。
四月,兄侗與叔行子游曲阜,瞻仰孔子遺跡,摹得古碑三十種(《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四)。
康熙八年己酉(1669),十歲。
父遜任達(dá)州知州(《四川通志》卷三十一)。
康熙九年庚戌(1670),十一歲。
正月,侄穎云生(見下文己亥年)。
師從黃晉良(佶《和敬堂集跋》)。
康熙十年辛亥(1671),十二歲。
父遜辭官歸隱(《午亭文編》卷四十六)。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十三歲。
周亮工卒。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十五歲。家居。
五月,陳汝器僦屋居于佶兄弟之側(cè),時(shí)相過從(《叢書集成新編》51冊(cè))。
刻苦讀書,正值耿精忠亂起?!对S感興廿一首》:“十五知讀書,門外鼙鼓亟?!保ň硪唬?/p>
耿精忠檄召兄侗,侗遁于野,乃自號(hào)“于野”(民國《福建通志》總卷三十九)。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七歲。
兄侗任尤溪教諭(乾隆《福州府志》卷六十;民國《福建通志》總卷三十九)。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十九歲。家居。
慶州人武平宇來福州,寓居荔水莊東偏(文稿)。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二十歲。家居。
春,兄侗得蕩陰令張遷碑(《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四)。
同黃晉良過訪稽古堂(《和敬堂全集》詩卷之十四)。
購得西園,即荔水莊(李彥章《福州李氏家乘》)。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二十一歲
長子林正青生。正青生年由其《甲子初夏感懷》“有生曾憶庚申降”知為本年(《瓣香堂詩集》卷九)。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二十三歲。家居。
三月,黃晉良招集陳軾、謝杲、毛鳴岐等陪同葉封游荔水莊,佶兄弟同社集(《和敬堂全集》詩卷之七)。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二十四歲
臘月,甥陳德泉生,詳其墓志銘(游紹安《涵有堂稿》)。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二十五歲。家居。
五月,許遇招集黃晉良、佶兄弟雞黍園看辛夷。黃晉良等宴集林遜蘭話堂。(《和敬堂全集》詩卷之十五)
八月,與黃晉良、藍(lán)鎦、齊洪超等集逸光堂(《和敬堂全集》詩卷之十五)。
臘月,作《跋謝在杭手抄謝幼槃集》(《小記》)。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二十六歲。家居。
二月,與兄侗、陳白巖同拜宋丞相李綱之墓,侗撰《宋李忠定公年譜二卷》,佶作序(文稿)。
四月,黃晉良陪葉封過荔水莊蘭話堂,佶兄弟同侍,黃氏作《星石行》(《和敬堂全集》詩卷之九)。
初學(xué)詩,葉封出王士禛所選古詩,佶即服膺王氏。見佶手寫本《漁洋山人精華錄跋》。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二十七歲。家居。
黃晉良贈(zèng)詩《題沈石田畫為吉人林子》(《和敬堂全集》詩卷之十)。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二十八歲。家居。
冬,武平宇與佶兄弟告別,佶兄弟有詩贈(zèng)之(文稿)。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二十九歲。赴江南。
四月,初到汪琬里宅,師從汪氏。汪琬《送林吉人歸閩》:“前年四月君初來?!保ā秷蚍逦拟n別錄》卷一)詩作于庚午年,“前年”即指本年。(《小記》)。
甥謝道承生,詳拙文《明末清初閩中文人生卒年叢考》。
武平宇卒,佶為其撰《慶州老人傳》(文稿)。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三十歲。家居,冬赴江南。
正月,林遜與黃晉良、謝杲、陳白巖共飲,佶侍飲賦詩(卷二)。作《棲鶴巢記》(《清文匯》甲集卷四十六)。
四月,黃晉良卒。(墓志銘見錢儀吉《碑傳集》卷一百三十八)
臘月,應(yīng)汪琬之招,再到汪琬里宅。汪琬《送林吉人歸閩》:“去年臘月君復(fù)至。”詩作于庚午年,“去年”即指本年。
臘月,開始謄寫汪琬文集(《小記》)。
除夕,陪汪琬守歲,作《己巳除夜侍汪堯峰夫子端清堂宴》(卷五)。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三十一歲。在江南,后歸閩。
春,在汪琬處四閱月,汪氏托佶編錄文集,佶逡巡應(yīng)諾(《小記》)。汪琬《送林吉人歸閩》:“區(qū)區(qū)樸學(xué)待君傳?!绷仲ヒ虼藢S命名為“樸學(xué)齋”。汪琬另有《示林吉人顧有典》、《與林吉人沈漢亭出游》(《堯峰文鈔別錄》卷一)。林佶《庚午除前三日題新得徐興公家藏禮經(jīng)會(huì)元本》:“流連去臘逢今日,立雪吳門對(duì)晚花?!奔粗讣核饶暝谕糸T問學(xué)之事。
五月,汪琬為林遜撰《林立軒壽序》(《堯峰文鈔別錄》卷二)。佶校徐煙勃抄本《宋紀(jì)受終考》(書影見韋力《芷蘭齋書跋初集》)。
秋,作《秋懷》組詩(卷五),總結(jié)在汪琬門下問學(xué)的收獲與感悟:“三年兩度作吳游,一瓣香還在此收。”“始知詞賦真無益,方信淵源近可求?!薄白苑墙^足九千里,已負(fù)浮生三十春。”“湛深樸學(xué)真風(fēng)味,未許粗豪得問津。”
十月,汪琬將文集寄至佶處,囑佶編錄(《小記》)。
臘月,汪琬卒(墓志銘見陳廷敬《午亭文編》卷四十四)。佶手錄《堯峰文鈔》詩第一卷畢。臘月,得徐煙勃舊藏禮經(jīng)會(huì)元本(《樸學(xué)齋詩稿補(bǔ)編》)。
作《甘泉宮瓦歌》(《漢甘泉宮瓦記》)。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三十二歲。春家居,夏赴江南哭汪琬之墓。
正月,手錄《堯峰文鈔》詩第二、三卷畢。
三月,手錄《堯峰文鈔》詩第四卷畢。
四月,從凼關(guān)出發(fā)往江南,賦詩(卷二)。溯建水,踰仙霞嶺,渡錢塘江,留木川,哭汪琬之墓(《小記》)。舟泊建州城下手錄《堯峰文鈔》詩第五卷畢。在柘城手錄《堯峰文鈔》詩第六卷畢。桐廬道中手錄《堯峰文鈔》詩第七卷畢。
五月,在長水寓樓手錄《堯峰文鈔》詩第八卷畢。
六月,在鴛湖之竹聲柏影軒手錄《堯峰文鈔》詩第九卷畢。在長水寓樓手錄《堯峰文鈔》詩第十卷畢。在檇李寓廬手錄《堯峰文鈔》第一卷畢。在靜寄軒手錄《堯峰文鈔》第二、三、四、五卷畢。在竹聲柏影軒手錄《堯峰文鈔》第六卷畢。兄侗招同陳定國、藍(lán)漣、徐釚等讠燕集荔水莊(徐釚《南洲草堂集》卷十四)。
七月,作《寓齋感興廿一首》(卷一)。在靜寄軒手錄《堯峰文鈔》第七、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卷畢。在竹聲柏影軒手錄《堯峰文鈔》第八、十卷畢。
閏七月,在靜寄軒手錄《堯峰文鈔》第十五、十六、十七卷畢。在竹聲柏影軒手錄《堯峰文鈔》第十八、十九卷畢。
八月,手錄《堯峰文鈔》第二十、二十一卷、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卷畢。
九月,手錄《堯峰文鈔》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畢。在蘇州同門顧希喆家手錄《堯峰文鈔》第二十九卷畢。
兄侗第二次考察昭陵(周在浚《唐昭陵石跡考略序》)。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三十三歲。家居。
正月,從蘇州回閩,在樸學(xué)齋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卷畢。
二月,記前年汪琬為林遜撰壽序始末(附汪琬集中壽序后)。在樸學(xué)齋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一卷畢。
三月,在樸學(xué)齋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二卷畢。在蘭話堂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三卷畢。
四月,在樸學(xué)齋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卷畢。
五月,在荔水莊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八卷畢。
六月,在荔水莊手錄《堯峰文鈔》第三十九、四十卷畢。
七月,謄寫汪琬文集完成,作《堯峰文鈔跋》(《小記》)。
申函吉游閩,其舅徐乾學(xué)向佶求書之有關(guān)于經(jīng)解者(《小記》)。
為王翚祝壽(卷二)。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三十四歲。家居。
正月,惠周惕為佶寫刻本《堯峰文鈔》作序。
長子正青與許均、黃任等一同求學(xué)(林正青《瓣香堂詩集》卷四)。
兄侗將荔水莊的一部分出售(《福州李氏家乘》)。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三十五歲。家居。
二月,為福建按察使汪楫撰壽文(文稿)。
三月,徐樹谷承其父徐乾學(xué)之命,托佶訪書。佶出家藏?cái)?shù)十種,附《傳是樓書目》內(nèi)(卷五)。得《劉仲修集》,作《劉仲修集跋》(《小記》)。
四月,送查嗣瑮歸海寧(卷九)。
五月,陳烈婦殉夫,佶為之撰傳(文稿)。
夏,出示甘泉宮瓦和《聽泉圖》,徐釚皆有詩詠之(徐釚《南洲草堂集》卷十六)。徐釚另有《甘泉宮瓦記》(《南洲草堂集》卷二十三)。
六月,與潘耒、周在延、陳王謨等西禪寺啖荔(卷二)。徐釚借佶所藏徐煙勃抄本《宋紀(jì)受終考》抄錄(書影見《芷蘭齋書跋初集》)。
八月,作《廖高峰先生文集(跋)》(《小記》)。
九月,賦詩壽陳白巖八十(卷四)。
致書李颙,颙有答書(文稿)。
撰《書宋潛溪續(xù)文粹后》(文稿)。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三十六歲。家居。
夏,送陸葇致仕并向朱彝尊求《騰笑集》(卷五)。
九月,兄侗《唐昭陵石蹟考略》成書,潘耒撰序。(《叢書集成新編》51冊(cè))
代人撰潘耒五十壽序(文稿)。
代人撰《葉一山墓志銘》(文稿)。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三十七歲。家居。
正月,過北林坊拜林廷玉畫像并成化、弘治年間諸公題詠,賦詩(卷二)。
二月,為福建布政使汪楫撰壽文(文稿)。
夏,陳汝器任安徽巡撫,延請(qǐng)林侗入幕(《叢書集成新編》51冊(cè))。
五月,周在浚撰《唐昭陵石蹟考略序》。
七月,周亮工入祀福建名宦祠。適逢周在浚游閩,托佶為其父亮工作傳,佶遂作《名宦戶部右侍郎櫟園周公傳》(文稿)。
十一月,作詩三首追挽徐乾學(xué),有“殘編屢博公來借”(卷五)之句。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三十八歲。家居。
元日,作《丁丑元日》(卷五),記兄侗游皖江及李颙致書二事。
四月,陳汝器撰《唐昭陵石蹟考略序》。
代人撰文為卞三元賀壽(文稿)。
代閩浙總督郭世隆撰《重建閱武堂碑記并銘》(文稿)。
福建布政使汪楫長子守衷卒,佶撰《文學(xué)恒若汪君傳》(文稿)。
撰《上御史某公書》,提及大量購書造成家中經(jīng)濟(jì)之窘境:“某,海陬賤士,荒學(xué)無狀。年來過不自量,購求儒先集錄無慮數(shù)千卷,幾復(fù)鰲峰徐氏之舊,而家亦緣是愈貧。荔水莊池半屬他姓。家兄崎嶇荒藪,托缽西陲,將一年矣,至今未歸。白首雙親,奉養(yǎng)無策。區(qū)區(qū)近況,無足為故人道者。惟是讀書之志,困而不衰?!保ㄎ母澹?/p>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三十九歲。北行,初入都。
四月,游新安,有詩(卷二)。
十一月,以拔貢入京城國子監(jiān)(《小記》;《漁洋山人精華錄跋》),從王士禛、陳廷敬游。獻(xiàn)詩六章于王士禛,受到嘉許(《漁洋山人精華錄跋》)。林佶《戊寅子月九日雪后集新城王公第賦謝》(卷五)《輕盈伴玉人》《說餅》《放鷴圖》《雪后詩思圖》(卷一)。前詩有“私淑今朝愿始酬”之句。林佶述黃道周異事,王士禛載入《居易錄》卷三十。王士禛作《甘泉宮瓦歌為門人林吉人賦》(《蠶尾續(xù)詩集》卷五)。林佶《午亭文編序》:“戊寅冬,佶初至京,得及先生(陳廷敬)門?!?/p>
兄侗《來齋金石刻考略》成書,佶、朱書作序。
作《答莆宗人又偁書》(文稿)。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四十歲。春在都,后返鄉(xiāng)。中舉。
二月,王士禛跋佶所藏汪琬手札(《蠶尾續(xù)文集》卷二十)。
三月,萬斯同為佶作《題甘泉宮瓦圖》(萬斯同《石園藏稿》)。佶與王鴻緒、萬斯同游,參與校訂《明史》(黃錫蕃《閩中書畫錄》卷十)。
八月,中舉。該榜解元是張遠(yuǎn)。
十月,抄錄吳萊《淵穎先生集》完成,作《重刻淵穎先生集(跋)》(《小記》)。
臘月,游武夷山登一覽亭,有詩(卷二)。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四十一歲。在都城。
五月,編錄王士禛《漁洋山人精華錄》,見該書后序。與張遠(yuǎn)、查慎行等雅集(查慎行《敬業(yè)堂詩集》卷二十七)。
六月,寓居琉璃廠之柳巷,作《跋囗囗蘭亭敘》(《小記》)。
七月,會(huì)試下第后,即將歸閩,王士禛有《題林吉人看云圖送之歸閩二首》送之(《蠶尾續(xù)詩集》卷五)。王士禛致書,請(qǐng)林佶題《放鷴》、《禪寂》二圖,詢其啟程之期,希望林佶能在江南將《漁洋山人精華錄》寫畢(《集外文輯遺》卷三)。
八月,歸閩。臨行向王士禛辭行(王士禛《集外文輯遺》卷三)。
十一月,王士禛致書林佶,商量《漁洋山人精華錄》增益之事(《集外文輯遺》卷三)。
十二月,過揚(yáng)州訪張潮(蔣寅《王漁洋事跡征略》)
冬,贈(zèng)詩宋至(卷一)。
長孫晟生。佶庚子年(1720)作《晟孫將歸娶討以勉之》:“二十年前喜抱孫。”(卷十)
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四十二歲。游閩南。
正月,潘耒為《樸學(xué)齋文稿》作序。
五月,至廈門、泉州,集萬際璋水淥園,與丁煙阜、晉江知縣陳炎酬酢,游清源山。皆有詩(卷二)。另有七絕組詩贈(zèng)陳炎(卷九)。
七月,作《石林倡和詩序》(《小記》)。王鴻緒贈(zèng)詩林遜(《橫云山人集》卷二十)。
九月,林遜卒。
送許遇入都謁選,為藍(lán)漣題畫(卷二)。王士禛以《漁洋精華錄》囑佶編錄(《小記》)。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四十三歲。家居守孝。
五月,顧嗣立過訪。顧氏《過林二吉人同年齋中》(《秀野草堂詩集》卷十七)
臘月,與兄侗葬林遜,并筑北阡草廬(《小記》)。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四十四歲。家居守孝。
春,北阡草廬落成,作《北阡草廬記》(《小記》)。
作詩賀錢名世成進(jìn)士(卷五)。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四十五歲。家居。
九月,將北行,得病(卷五)。
臘月,北行,病憩建甌,鄭任鑰有詩送別,佶作詩酬之(卷五)。
得黃璞撰陳巖墓石(《瓣香堂詩集》)。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四十六歲。客山東、河南,后入都。
正月,作《再題元夕詞》:“承平四十四年春,海不揚(yáng)波頌圣人。”(卷九)
寓崇安,與崇安知縣王梓酬酢。有《崇安寓樓作》、《再過武夷簡王適庵明府》:“十年三過武夷宮,碧水丹山依舊逢?!保ň砭牛┰谖湟脑L顧蟾陽道人不遇(《小記》)。
三月,在濟(jì)南作《萬壽燈夕詞寓泉城作》(卷九)。
六月,生日作八首次東坡韻(卷一)。過陳留,與知縣許遇酬酢(卷九)。游陳留西來庵(卷二)。
八月,作《樸學(xué)齋詩集自序》:“康熙乙酉八月鹿原林佶書于陳州之柳湖?!?/p>
入京從陳廷敬游。林佶《午亭文編序》:“比乙酉,佶再入都,先生(陳廷敬)始授佶編輯。”
與王原祁交游,作《北阡草廬后記》,請(qǐng)王原祁作《北阡草廬圖》(《小記》)。
為鄭開極題洗硯圖(卷九)。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四十七歲。在都城。
送成永健官南安知縣(卷六)。
春,原居棉花胡同,移居西苑。作《題棉花胡同寓壁》、《移居西苑》(卷六)《都中移寓感懷》(卷九)。
陳廷敬餉米蔬醢脯,佶有詩謝之。作詩為陳廷敬祝壽(卷六)。
六月,作《丙戌生日和昌黎公韻》(卷三)。
秋,作《述愁三十四韻效昌黎體》、《旅齋雅集》(卷一)。
九月二十日佶以所作《日月合壁五星聯(lián)珠賦》一冊(cè)并手書康熙帝《御制詩集》二函馳獻(xiàn)行在,康熙帝安排諸翰林楊瑄、蔡升元、查昇、查慎行、錢名世、汪灝、蔣廷錫、孫致彌試佶才學(xué),諸翰林認(rèn)為佶詩文書法兼擅(文稿)。
十月,帝任命佶為武英殿供奉(文稿)。
冬,與李天山定交(卷一)。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四十八歲。在都城。
春,參與郭羅洛培風(fēng)堂雅集(卷六)。
四月,姚松址由粵西以公事來京相晤追敘別況并述近蹤(卷六)。
六月,陳廷敬以賜魚分餉(卷六)。
秋,參與顧嗣立等人的宴集(《秀野草堂詩集》卷二十六)。
賦詩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巢可讬祝壽(卷三)。
王式丹寄詩題林佶所作《長林豐草吾廬圖》(《樓村詩集》卷十七)。
送龍溪知縣曹家甲歸新建(卷七)(光緒《漳州府志》卷二十七)。
除夕,宋犖招佶等守歲(卷六)。
本年,佶繕寫之王士禛《古夫于亭稿》上板刊刻(中華再造善本《古夫于亭稿》)。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四十九歲。在都城。
正月,參與顧嗣立春樹草堂雅集。(卷五)(《秀野草堂詩集》卷二十七)
閏三月,參與顧嗣立等人雅集(《秀野草堂詩集》卷二十八)。王式丹招飲(卷六)。
五月,參與顧嗣立春樹草堂雅集。顧嗣立、查慎行寄詩題林佶所作《長林豐草吾廬圖》。(《秀野草堂詩集》卷二十九;《敬業(yè)堂詩集》卷三十六)
六月,參與顧嗣立等人在晚翠閣的雅集。佶生日當(dāng)天晚翠閣亦有雅集,佶未至,仍有詩(卷五)。
七月,作《午亭文編序》。
九月,母陳氏卒,佶未能視其含殮。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五十歲。家居守孝。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五十一歲。家居守孝。
春,葬母(《樸學(xué)齋小記》)。
筑志在樓居之,取嵇康“志在長林豐草”之意,并撰《志在樓記》(《小記》)。
閏七月,撰《藤礀泉石記》(《小記》)。
九月,撰《和敬堂集序》。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五十二歲。家居,后入都。
春,與兒輩談福州北山諸勝(《小記》)。
五月,崧上人為佶指明道山亭遺址。與林緒光等登鼓山,作《游鼓山記》(《小記》)。王士禛卒(墓志銘見宋犖《西陂類稿》卷三十一)。
六月,作《瓣香堂記》,在道山亭遺址筑瓣香堂,取“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意,并祀曾鞏(《小記》)。
夏,陳廷敬作《焦山古鼎歌贈(zèng)林吉人》(《午亭文編第二集》卷二)。
七月,北行過武夷,訪顧蟾陽道人,佶書“熙頤居”三字貽之,并作《熙頤居記》(《小記》)。
查嗣瑮寄詩題林佶所作《長林豐草吾廬圖》。(《查浦詩鈔》卷九)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五十三歲。在都城。
正月,寓居梁園(《小記》)。
撰《帝京篇》(卷三)。
三月,為康熙帝賀壽,撰《萬壽詩八章》(卷七)。
特賜進(jìn)士,佶《迎鑾曲》:“五十一年新進(jìn)士,幾人曾被此恩榮?”(卷十)。
四月,陳廷敬卒(《國朝耆獻(xiàn)類征初編》卷四)。
在京師參與王式丹、顧嗣立、查慎行、周漁璜等人的宴集。與顧嗣立唱酬。查慎行過佶梁園有詩(《秀野草堂詩集》卷三十九;《敬業(yè)堂詩集》卷四十)。于慈仁寺購得奎硯(林在峩《硯史》)。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五十四歲。在都城。
甥陳治滋成進(jìn)士。
在京師參與查慎行、顧嗣立等人的宴集(《秀野草堂詩集》卷四十一)。作《瓣香堂圖》,顧嗣立、查慎行題詩;將武夷山茶葉贈(zèng)予查慎行(《秀野草堂詩集》卷四十二;《敬業(yè)堂詩集》卷四十一)。
有詩送王式丹罷官歸(卷三)。
七月,有詩送查慎行歸里(卷九)。
八月,從巢可讬游瀑水(卷七)。
九月,授內(nèi)閣中書(卷七)。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均有入直之詩(卷七)。
冬,作《內(nèi)閣辦事中書舍人題名記》(《小記》)。
姻親陳夢雷為佶作《鳳池林氏族譜序》(陳夢雷《松鶴山房文集》卷十)。汪琬從子汪士鋐作《題瓣香堂圖》(《秋泉居士集》卷九)。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五十五歲。在都城。
正月,作《警露軒記》(《小記》)。入直有詩(卷七)。上年歲杪,林緒光移寓一畝居,張遠(yuǎn)有詩,佶元夕次韻和之(卷七)。祈谷日有詩紀(jì)事(卷七)。
三月,在京師參與林緒光、顧嗣立、張遠(yuǎn)等人的宴集(《秀野草堂詩集》卷四十三)。
與黃任一起在慈仁寺購硯(黃任、陳應(yīng)魁《香草齋詩注》卷四)。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五十六歲。在都城。
有詩送同年高錫爵任余姚知縣(卷七)(光緒《余姚縣志》卷十八)。
兄侗失明(查慎行《敬業(yè)堂詩集·步陳集》)。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五十七歲。在都城。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五十八歲。在都城。
冬,子在峩來省侍,攜顧大家所制硯,并乞銘(《小記》)。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五十九歲。在都城。
作《迎鑾曲》十首(卷十)。
郭羅洛從撫遠(yuǎn)大將軍胤禵西征,佶有詩送之(卷六)。
春夏間多有入直之作:《入直偶題》《晚春直廬即事》《午日直廬即事》《游仙句入直作》(卷十)。
諸公在佶之梁園宴集,佶有詩和查慎行韻(卷十)。
六月,任命徐葆光為冊(cè)封琉球副使(《清實(shí)錄》卷二百七十九),佶作《送編修徐澄齋同年使琉球》(卷一)。
七月,有《秋日偶作》、《喜雨同巢房山公作》(卷十)。
秋,作《題董滄門移家圖》、《悼鶴》(卷十)。有詩題進(jìn)士同年田廣運(yùn)所作《觀海圖》(卷十);(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七)。
閏八月,林正青購得徐煙勃舊藏五十余種,錄其書目與題跋寄至京師,佶大喜賦詩(卷一)。
冬,侄在華寄甥陳治滋六絕句,離愁困苦之意溢于言表,佶有詩和其韻(卷十)。
臘月,寄詩六首致長兄侗(卷十)。
除夕作詩有“七年無改此居?!敝洌ň砥撸?。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六十歲。在都城。
正月,方苞過訪,佶有詩記之(卷七)。穎云五十生辰,作《壽穎云侄》(卷一)。
有詩送葉紹芳任江陰知縣(卷七)(光緒《江陰縣志》卷十二)。
有詩送袁珂任儀封知縣(卷十)。據(jù)四庫全書本《河南通志》,袁三年后才上任。
六月,以行年六十,作《小游仙六十首》(卷十)。為《紅雨樓題跋》抄本作跋(《小記》)。
十月,作《跋庶齋老學(xué)叢談》(《小記》)。
臘月,抱病不能出(卷三)。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六十一歲。在都城。
春,抱病六旬始愈(卷三)。
三月,鄭任鑰任江南學(xué)政(《清代職官年表》),佶有詩送之(卷一)。
五月,作《東籬記》(《小記》)。
有詩送林正青及林晟南歸(卷十)。詩中提及自己樸學(xué)與書法之師承:“樸學(xué)真受堯峰指,書法原資石鼓承?!?/p>
吳文煥囑佶評(píng)定新集,佶有詩論答(卷十)。
有詩送李大受任錦州知府(卷七)(《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二)。
秋,擔(dān)任順天府鄉(xiāng)試考官,作《庚子京闈棘院作》《試院示同輩》《九日試院偕同僚作》等詩(卷七)。
為王延年《讀明史詩》作序(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六十二歲。在都城。
元日有詩(卷七)。
甥謝道承成進(jìn)士。
有詩送林緒光任平湖知縣(卷三)(光緒《嘉興府志》卷三十九)。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六十三歲。在都城。
四月,作《廣唐賢三昧集跋》(《小記》)。
有詩送鄭金章任河內(nèi)知縣(卷七)(《河南通志》卷三十七)。
有詩送吳簡民任湖州知府(卷七)(《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二)。
有詩壽訥拙庵(卷十)。
冬,康熙帝卒,胤禛繼位。佶受胤祉、陳夢雷牽連下獄,后放歸。有《書新歷》詩:“頒歷新看雍正年?!保ň硎┓绞琅e《感舊二十四首》其二《中書林君佶》:“魯門鐘鼓喪爰居,海嶠于思誤曳裾。特奏科名同進(jìn)士,十年老禿不中書。爨炊未必曾因熱,城火無端易及魚。末路榕陰歸恨晚,鷓鴣哀怨荔枝疏?!保ā洞杭疤贸跫罚┦茁?lián)的“誤曳裾”點(diǎn)出佶因入胤祉門下而受牽連,頸聯(lián)點(diǎn)出佶罹禍完全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尾聯(lián)敘其歸鄉(xiāng)不久即去世。
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六十四歲。罷官歸里。卒。
春,罷官出都,作《癸卯罷官出都宿磐石庵》:“鋃鐺才釋放歸田,愿挈雞豚共上天。那意更遭嚴(yán)遣逐,頓令盡室播顛連。兒孫分析休官頃,行李倉皇去國先。暫借云棲留信宿,驚魂尚悸敢安眠!”(卷七)
歸鄉(xiāng)途中贈(zèng)詩龍游知縣謝汝梅(民國《龍游縣志》卷十)、金華知縣汪氏、浦城知縣徐瑞麟等(卷七)。
三月,歸至里中。
五月,有詩送許均、黃任入都(卷十)。
七月,陳治滋招林佶諸子侄結(jié)夏,佶有組詩記之(卷四)。
八月,送楊煜曾歸武進(jìn)(卷七)。李云滸邀佶與諸子侄出游(《瓣香堂詩集》卷四)
卒于此后。佶《樸學(xué)齋詩稿》卷七有《癸卯罷官出都宿磐石菴》,佶長子正青《樸學(xué)齋詩稿序》有“癸卯歸里,倉皇就道”之語,都說明林佶罷官離京歸里在本年。佶三子在峩著有《硯史》,在“奎硯”條下有一段按語:“硯為宣德時(shí)舊坑。歲壬辰,先君子購于慈仁寺集,磨礲于吳門女史顧氏、揮毫于絲綸閣下者十有二年。攜歸偕隱,未幾捐館舍。越明年,不戒胠篋,遂入臺(tái)江?!比沙綖榭滴跷迨荒辏?712),歷十二年為雍正元年(1723),“攜歸偕隱”所指便是當(dāng)年佶離京歸里之事。依據(jù)《硯史》的記載,林佶就卒于歸里當(dāng)年,也就是本年。
目前所能見到的林佶作品中,創(chuàng)作時(shí)間最晚的是癸卯年的《中秋前二日送楊吾三歸武進(jìn)》(卷七)。林正青的《瓣香堂詩集》中,林佶生前活動(dòng)的最晚記載是癸卯年《八月五日李云滸邀家大人泛舟游平楚予同世竑渭云二兄涇云弟兒子暻侍行》和《由平楚上涌泉寺步家大人韻》。林正青給雍正二年(1724)上任的福州知府胡承謀的《上胡太守公》中,寫下了“先人有遺書,鼠跡愧印塵。松楸郁丘壟,防人伐作薪”(均見《瓣香堂詩集》卷四)的詩句。這些記載在時(shí)間邏輯上都能與《硯史》互為印證,因此佶卒于本年,月份在八月以后。
注釋:
[1]下文凡引自《樸學(xué)齋詩稿》者只標(biāo)卷數(shù),引自《樸學(xué)齋文稿》者簡稱“《文稿》”,引自《樸學(xué)齋小記》者簡稱“《小記》”。